伍聰 駱明濤 張昌偉 馬潞 孫鴻 賀民
床突旁動脈瘤(paraclinoid aneurysms,PA)主要指位于頸內(nèi)動脈海綿竇上壁至后交通動脈起始部之間的動脈瘤,其發(fā)病率占前循環(huán)動脈瘤的5%~9%,PA可由動脈瘤占位效應引起的視野缺損就診[1]。PA的治療方式選擇存在爭議,開顱夾閉的瘤頸治愈率高、復發(fā)率低,還可明顯解除占位效應,改善患者眼部癥狀,但很難建立近端控制,且分離和解剖暴露的風險較高;而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雖然較易到達動脈瘤部位,但瘤頸完全閉塞率較低、復發(fā)率高,且無法明確減少占位效應[2]。血流導向裝置提高了血管內(nèi)治療PA的治愈率,有部分緩解眼部癥狀的比率,但仍有發(fā)生致死性破裂出血的風險[3-5]。
復合手術可有效結合開顱夾閉和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的優(yōu)點[6],利用血管內(nèi)途徑輸送球囊阻斷血流,輔助開顱夾閉動脈瘤,克服開顱夾閉近端控制困難的缺點。筆者擬分析復合手術治療PA的臨床資料,以評估復合手術中球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總結球囊技術的價值與應用特點。
回顧性連續(xù)納入2011年 7月至2018年7月于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復合手術室完成復合手術的119例PA患者,其中男25例,女94例;年齡27~82歲,平均(57±15)歲;29例(24.4%)患者表現(xiàn)為視力下降,62例(52.1%)有頭暈、頭痛癥狀,余28例(23.5%)無明顯癥狀;Hunt-Hess Ⅲ級3例(2.5%)、Ⅰ~Ⅱ 級42例(35.3%),余74例(62.2%)為未破裂動脈瘤;床突段動脈瘤21例(17.6%),眼段動脈瘤82例(68.9%),后交通動脈動脈瘤16例(13.4%);動脈瘤最大直徑5~35 mm,平均(19±7) mm,112例(94.1%)動脈瘤直徑>10 mm,僅7例動脈瘤最大徑<10 mm。本研究方案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于復合手術室完成的顱內(nèi)動脈瘤手術;(2)術中使用球囊輔助動脈瘤夾閉;(3)目標動脈瘤位于頸內(nèi)動脈床突旁段。排除標準:(1)復合手術室單純造影未行球囊輔助;(2)非床突旁動脈瘤;(3)合并其他顱內(nèi)相關病變。
由3名神經(jīng)外科專業(yè)醫(yī)師,收集年齡、性別、Hunt-Hess分級、入院眼部癥狀、動脈瘤部位及大小、球囊類型、手術過程及出院時狀態(tài)等資料。
Leica OH5手術顯微鏡(萊卡,美國)、東芝800D數(shù)字血管造影系統(tǒng)(東芝,日本)及其他相關儀器設備。患者全身麻醉后采取翼點體位,安置電生理監(jiān)測電極,行右側股動脈置血管鞘(6 F或8 F)。開顱完成后,指引導管(6 F或8 F,Envoy,強生,美國)加壓袋持續(xù)滴注,在導絲指引下至患側頸內(nèi)動脈。根據(jù)球囊類型,將球囊導管置于頸內(nèi)動脈海綿竇段,或騎跨瘤頸。繼續(xù)開顱手術,磨除前床突,分離側裂,充分暴露瘤頸。夾閉動脈瘤前,充起球囊,阻斷血流,還可選擇以臨時阻斷夾阻斷遠端血流,從而孤立動脈瘤,降低動脈瘤壁張力。選擇合適動脈瘤夾夾閉,再行DSA確認,根據(jù)情況調(diào)整動脈瘤夾位置至滿意。常規(guī)關顱后拔除股動脈鞘。
(1)Magic可解脫球囊(Balt,法國):早期復合手術采用,在體外和超滑導絲導管(Balt,法國)組裝后,經(jīng)8 F指引導管置入頸內(nèi)動脈海綿竇段,在PA的近心端完成阻斷,隨后撤出體外。(2)Hyperglide封堵球囊(EV3,美國):近2年來使用,經(jīng)6 F指引導管在導絲指引下整體騎跨動脈瘤頸,充盈球囊后完全阻斷動脈瘤腔內(nèi)血流。
出院后6個月,由1名神經(jīng)專業(yè)研究生電話隨訪出院時有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患者,評估其術后意識、肢體肌力等恢復情況。
本組PA病例中95例采用Magic可解脫球囊近端阻斷血流,24例使用Hyperglide封堵球囊在動脈瘤頸騎跨阻斷瘤腔內(nèi)血流。
119例中,1例患者因瘤頸部鈣化明顯,無法夾閉,以碎紗包裹加固處理;5例患者夾閉時瘤頸及頸內(nèi)動脈撕裂,以動脈瘤夾孤立頸內(nèi)動脈,其中1例術中造影示對側代償良好,術后恢復良好,另4例出現(xiàn)大面積腦梗死,以去骨瓣減壓,3例死亡,1例出院時仍昏迷;1例Hyperglide球囊騎跨阻斷后,在穿刺抽吸瘤腔時發(fā)生球囊破裂,考慮為穿刺針刺入太深,刺破球囊,隨后及時夾閉動脈瘤,患者恢復良好;1例球囊騎跨阻斷時,球囊在反復充盈調(diào)整動脈瘤夾時發(fā)生移位,遠端脫入動脈瘤腔被動脈瘤夾夾閉,因近端球囊仍充盈,在松動動脈瘤夾退出球囊后順利夾閉,患者恢復良好。余111例(93.3%)均順利夾閉動脈瘤。
119例中,3例死亡,均為瘤頸及頸內(nèi)動脈撕裂,孤立后梗死患者;5例出院時處于昏迷狀態(tài),轉當?shù)蒯t(yī)院繼續(xù)治療;6例出院時有偏癱癥狀;余105 例(88.2%)出院時均無明顯神經(jīng)功能缺損。
出院后6個月對出院時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11例患者進行電話隨訪,5例昏迷患者中,3例于出院后1周內(nèi)死亡,2例意識由昏迷轉為淡漠,左側肢體肌力Ⅲ級,視物模糊同術前;6例出院時偏癱患者中,1例于出院后3個月死亡,其余5例意識均清楚,視物模糊同術前,均有肢體偏癱,肌力Ⅰ~Ⅱ級。
典型病例1女,48歲,因“右眼漸進性視物模糊1年,突發(fā)頭痛1 d”于2013年7月31日就診于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既往高血壓病史2年,未規(guī)律服藥,無卒中病史。入院體格檢查:右眼視力較左側明顯下降,視野未見明顯缺損。入院后腦血管造影示右側頸內(nèi)動脈PA,直徑1.7 cm×2.5 cm(圖1a)。完善相關檢查后行復合手術開顱夾閉手術。術中介入下球囊阻斷右側頸內(nèi)動脈近端血供(圖1b),然后以動脈瘤夾夾閉瘤頸,夾閉后即時造影顯示瘤頸完全夾閉,載瘤動脈通暢(圖1c)。術后3個月門診隨訪,右眼視物模糊較術前無明顯變化,頭痛基本消失。復查頭頸部CT血管成像示:右側頸內(nèi)動脈床突上段管腔結構不清,遠端分支顯影良好,余血管未見異常。術后6個月電話隨訪,患者右眼視物模糊無明顯改變,余未訴異常癥狀。
典型病例2女,63歲,因“頭痛1周”于2018年4月8日就診于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颊呋?型糖尿病6年,規(guī)律口服降糖藥物,血糖控制可。高脂血癥20余年,口服他汀類降脂藥物。入院前1周患者頭部脹痛,右側眶后脹痛明顯。入院后體格檢查:雙眼白內(nèi)障術后,視力無明顯改善。入院后頭部CT血管成像示:右側頸內(nèi)動脈巨大動脈瘤,管壁見血栓形成。完善相關檢查后行復合手術開顱夾閉術。夾閉前造影示右側床突旁一2.6 cm×1.8 cm
動脈瘤(圖2a),瘤頸寬約1.2 cm,術中球囊騎跨瘤頸充盈阻斷(圖2b),穿刺抽吸瘤內(nèi)血液,瘤體縮小后動脈瘤夾夾閉瘤頸,夾閉后即時造影示瘤頸完全夾閉,載瘤動脈通暢(圖2c)。術后3個月門診隨訪,患者頭痛基本消失,眶后疼痛未復發(fā)。頭頸部CT血管成像示:右側床突旁金屬偽影,遠端通暢。術后6個月電話隨訪,患者情況穩(wěn)定,無新發(fā)不適。
因床突旁大動脈瘤瘤體大、瘤頸寬,且與周圍骨質(zhì)、神經(jīng)、血管結構的關系復雜,因而處理具有很大挑戰(zhàn)性[1,7-8]。手術夾閉PA過程中,有效控制近端血流可減少瘤壁張力,降低術中破裂風險。但很多時候即使磨除前床突骨質(zhì),我們?nèi)噪y以實現(xiàn)近端控制,而增加了瘤頸分離的難度和風險,使得夾閉變得更加困難[9]。盡管進行了臨時阻斷,由于海綿竇段側支循環(huán)及眼動脈的逆向返流,動脈瘤壁張力依然很高,夾閉難度增加[9-10]。為了更好地控制近端血流降低瘤壁張力,F(xiàn)lamm[11]報道了6例直接穿刺抽吸動脈瘤頂來降低瘤壁張力的病例,其中2例為眼段動脈瘤。該研究者采用21號頭皮針穿刺瘤頂,抽吸后成功夾閉動脈瘤,但此法僅適用于瘤體大瘤壁厚的動脈瘤。瘤壁薄的動脈瘤無法承受穿刺損傷,出血風險高。Batjer和Samson[12]報道頸部切開鉗夾頸內(nèi)動脈近心端,顱內(nèi)臨時阻斷載瘤動脈遠心端,同時以18號血管針穿刺頸部頸內(nèi)動脈,接負壓吸引,抽吸孤立后來源于眼動脈和海綿竇段的代償血流,從而達到有效近端控制且降低PA瘤壁張力的作用。該方法相對Flamm[11]方法增加了近心端的血流控制,相對更加安全,但因頸部切口而使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增加。
引入血管內(nèi)介入方法放置球囊,可達到開顱手術難以到達的區(qū)域,起到近端血流控制的作用,使動脈瘤夾閉變得更加可行,又可頸部切開暴露頸內(nèi)動脈。Scott等[13]首先報道,采用介入方法將球囊置于頸內(nèi)動脈頸段,充盈后臨時阻斷載瘤動脈,然后穿刺動脈瘤壁,夾閉床突旁眼段動脈瘤。隨后,Thorell等[14]報道了4例球囊騎跨瘤頸阻斷,從而輔助夾閉床突旁大動脈瘤案例,患者均成功夾閉動脈瘤,未觀察到與血管內(nèi)手術有關的并發(fā)癥。Steiger等[15]報道2 例球囊騎跨瘤頸阻斷輔助夾閉床突旁巨大動脈瘤,均成功夾閉動脈瘤,且視力缺陷得到改善。其中1 例患者在手術后15 h出現(xiàn)術后癥狀性血管痙攣,經(jīng)抗高血壓治療后癥狀消退。
本組病例是典型的難治性復雜顱內(nèi)動脈瘤。手術結果顯示,利用復合手術球囊輔助夾閉可使88.2%的患者取得良好預后。因此,復合手術球囊輔助夾閉可有效治療復雜床突旁大動脈瘤。其中,球囊的使用技術應注意以下幾點[6]:(1)復合手術血管內(nèi)操作前的全身肝素化用量應減半(0.33 mg/kg),可既抗凝又不影響手術止血。(2)術中隨時注意指引導管加壓袋的持續(xù)滴注狀態(tài),尤其在球囊充盈時,血流減緩,若無持續(xù)滴注極易形成血栓。(3)動脈瘤近端球囊阻斷配合遠端臨時阻斷夾閉并不能完全孤立PA的血流,來自海綿竇段側支循環(huán)及眼動脈的逆向返流仍可讓瘤體充盈。因此,近端球囊應盡量靠近眼動脈起始部,如瘤壁張力仍影響夾閉,還可考慮臨時夾閉眼動脈阻斷部分返流。(4)封堵球囊騎跨過整個動脈瘤頸,可完全阻斷血流,做到在無血狀況下操作。充盈時對載瘤動脈有支撐作用,可輔助動脈瘤夾對血管進行塑形。但球囊位置已進入手術操作區(qū)域,且高順應性球囊充盈時部分側壁可能突入動脈瘤腔,要注意保護球囊,避免破裂或誤夾。首先,對載瘤動脈直徑和球囊充盈劑量要有預判,避免過度充盈;其次,阻斷后穿刺瘤體時進針要盡量淺,避免刺破球囊壁;再次,可先與載瘤動脈一定距離處暫時夾閉瘤體,適當縮小球囊體積后再夾閉瘤頸及重塑頸內(nèi)動脈。
復合手術中,除上述兩種球囊阻斷方法外,文獻報道利用球囊指引導管(Stryker,美國)達到近端控制作用[16]。這種指引導管頭端管壁外側附有球囊,可獨立充盈,不影響導管通過性。將其放于頸內(nèi)動脈頸段,充盈球囊阻斷近端血流,同時可通過導管抽吸代償?shù)姆盗鳎行н_到降低瘤壁張力作用。國內(nèi)報道復合手術治療床突旁大動脈瘤8例,其中5 例采用球囊導管控制載瘤動脈,動脈瘤均成功夾閉,且患者預后良好[16]。該方法雖不能完全阻斷動脈瘤腔內(nèi)血流,但可降低瘤壁張力輔助夾閉,更便于經(jīng)導管造影,為復合手術球囊阻斷提供了新的選擇。
綜上所述,在復合手術治療復雜PA時,利用各種血管內(nèi)球囊阻斷技術,可以更簡單地到達開顱手術難以暴露的區(qū)域,建立PA的近端血流控制,增加手術安全性,拓寬了開顱夾閉術的應用范圍,使得原本難以夾閉的動脈瘤通過夾閉方式得到根治。另外,球囊阻斷結合瘤壁或者頸內(nèi)動脈近端的抽吸減壓,可以更好地降低張力,更利于夾閉時進行血管塑形。最后,復合手術的球囊應用也有其技術特點,我們應該不斷地總結,避免并發(fā)癥,為難治性復雜PA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