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延安時期是中共積蓄力量、凝聚共識、形成核心的重要階段,黨的建設卓越的成效。延安時期明確提出增強黨性并進行實踐,在建設黨的偉大工程中無疑起到了要重要的推動作用。新時代全面推進從嚴治黨的關鍵期,重溫延安時期中共增強黨性實踐經(jīng)驗,對于確保中共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進一步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黨性;增強黨性;黨的建設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黨發(fā)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時期。延安時期從政治高度,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黨性理論與中國國情和革命實踐相結合,并于1941年7月1日,中央政治局正式頒布了《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在建設黨的偉大工程中無疑起到了要重要的推動作用。新時代全面推進從嚴治黨的關鍵期,重溫延安時期中共增強黨性實踐經(jīng)驗,對于確保中共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進一步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延安時期中共增強黨性的實踐依據(jù)
(一)理論的學習——“窯洞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
延安時期中共增強黨性的提出是學習和發(fā)展列寧黨性思想的必然結果。中共中央給在延安的黨員干部提供了很多學習機會,1941年8月,黨編輯馬、恩、列、斯反對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的觀點和言論,9月,成立中央高級學習組,研究馬、恩、列、斯的思想方法論與黨的20年歷史,然后再研究馬、恩、列、斯與中國革命的其他問題。為幫助黨員干部深入學習,一批領導人先后撰寫了很多關于重要文章,如:毛澤東的《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關于調(diào)查研究的決定》,劉少奇的《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人的階級性》和陳云的《怎樣做一個共產(chǎn)黨員》、《關于黨性的問題》、《增強新黨員新干部的黨性》等 22個文件,這些理論成果為整風運動的開展和增強黨性的落地,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問題的導向——實踐中“黨性”不純的問題
建黨初期至大革命時期,黨內(nèi)屢次出現(xiàn) “非無產(chǎn)階級思想”,阻礙黨領導的軍隊完成革命的使命,許多黨員對什么是黨性、黨性的內(nèi)容有哪些、如何增強黨性認識不一致。到延安時期這些問題已經(jīng)形成了十分嚴重的“宗派主義”、“分散主義”和“鬧獨立性”的現(xiàn)象,這種在組織上產(chǎn)生的分散主義和“鬧獨立”的現(xiàn)象,延伸到了黨的思想領域,更給黨和革命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延安時期中共增強黨性的提出,直接原因是皖南事變中的經(jīng)驗教訓,但是中共中央的意圖非常明確,這個錯誤不能歸結于個人,而是要站在黨的建設角度深入剖析,其中“黨性”是最為關鍵的。因此,增強黨性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黨的思想統(tǒng)一和組織的穩(wěn)固,以應對當時日益嚴重的各種問題。
二、延安時期增強黨性的實踐途徑
(一)開展黨員干部理論教育增強黨性
延安時期普遍開展黨內(nèi)理論學習與教育,特別是黨員干部的理論教育,為了進一步提升黨員的理論水平和理論素養(yǎng),黨內(nèi)成立了專門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學校和組織機構,開展黨員教育和培訓工作, 并明確規(guī)定辦學目標是“要使一些負責干部有時間、有機會學到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或多或少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再回到工作中去,把工作做得更好?!痹谡n程設計上越來越強調(diào)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設中國問題和黨性教育方面的內(nèi)容。比如,中央黨校1939年的教學內(nèi)容除了軍事方面的外,包括黨的建設180 小時、中國問題 220小時、政治經(jīng)濟學170小時以及馬列主義173小時,計算下來,直接與黨性教育有關的黨的建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占比達到 70.4%之多。扎實開展黨員干部的理論學習以增強黨性。
(二)加強組織紀律管理,以制度保障增強黨性
陳云指出,“紀律是自覺的,又是強制的”,對于“明知故犯者,要給以處分; 情節(jié)嚴重而不愿改正者,應開除出黨”。延安時期有關黨性的制度規(guī)矩是多方面的,直接的有1941年7月,《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規(guī)定:“從中央委員到黨部負責人,都必須加入支部參加組織生活,虛心聽取黨員群眾對于自己的批評,增強自己黨性的鍛煉。要求個人與黨的關系上,任何人、任何地方必須服從黨中央的領導。在組織原則上,強調(diào)個人服從組織,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在組織生活方面,任何黨員必須參加一個支部,過一定的組織生活。在價值觀上,明確提出把黨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還有號召肅清陽奉陰違,反對背后搞人等等”可以說對于黨性的基本方面都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規(guī)矩,是增強黨性的制度性保障。
(三)開展黨內(nèi)批評與自我批評增強黨性
延安時期由于中共逐漸走向成熟,在開展黨內(nèi)批評與過程中,沒有采取蘇區(qū)時期“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簡單地從組織上甚至肉體上予以消滅的做法,而是強調(diào)改造思想、團結同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1941年7月《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中明確規(guī)定:“要用自我批評的武器和加強學習的方法,來改造自己使之適于黨與革命的需要?!?1941年 9月,中共 中央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有28人次發(fā)言, 做批評與自我批評。毛澤東在總結這一歷史經(jīng)驗時,深刻地指出:“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為宗旨的整風運動之所以發(fā)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為我們在這個運動中展開了正確的而不是歪曲的、認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毖影矔r期共產(chǎn)黨人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能夠轉(zhuǎn)變觀念,改造自己,實現(xiàn)在毛澤東思想旗幟下的空前團結,黨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這與黨內(nèi)這種有機更新的方法是分不開的。
三、延安時期中共增強黨性實踐經(jīng)驗總結
(一)增強黨性要加強黨員的思想認同
延安時期增強黨性的提出,從唯物主義世界觀上看,是黨員真正從思想上入黨的根本途徑和重要保證。延安時期實踐經(jīng)驗表明,只有建立起廣大黨員的內(nèi)心認同,才能夠為形成全黨的意志、行動和紀律統(tǒng)一奠定堅實基礎。能否從思想上入黨,是黨員能否成為具有共產(chǎn)主義覺悟的先鋒戰(zhàn)士的關鍵。要真正從思想上入黨,就必須加強黨員的黨性鍛煉,使黨員真正從思想上入黨,首先要從思想上開始,達到思想的認同,進行無產(chǎn)階級對非無產(chǎn)階級的思想斗爭,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提高黨員的思想境界和政治水平,增強黨性觀念,掌握和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使整個黨的隊伍在思想上和組織上都統(tǒng)一起來,鞏固起來。
(二)增強黨性要強調(diào)以問題為引領
延安時期增強黨性的提出,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都出現(xiàn)了嚴重的問題。理論上,增強黨性的提出是為了解答中共在推進馬克思列寧主義“黨性”思想加強自身黨的建設中,如何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增強黨員黨性而產(chǎn)生的困惑問題。實踐上,增強黨性的提出正如前文所述是為了解決當時黨在革命實踐的宣傳、組織、紀律等領域存在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分散主義等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革命的進程,使革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黨內(nèi)的團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增強黨性作為黨內(nèi)一個嚴肅的政治議題,在黨的建設和革命最為關鍵的時刻提出,及時肅清宣傳思想領域的各種錯誤路線的思想,為建立更為穩(wěn)妥地堅強的領導核心和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黨員隊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增強黨性要強調(diào)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延安時期開展增強黨性教育活動,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全黨扎實的學風。一方面倡導黨員干部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強調(diào)是否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去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并把這些作為衡量黨員黨性修養(yǎng)的主要標準之一;另一方面中共引導廣大黨員直面現(xiàn)實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通過適合于不同階級的學習、教育、交流方式,注重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中找立場、觀點、方法來回答黨員普遍關心的問題,不憑空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這種態(tài)度,就是黨性的表現(xiàn),就是理論和實際統(tǒng)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這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起碼應該具備的態(tài)度。”
時至今日,中共已經(jīng)走過波瀾壯闊的九十多年艱難而又光輝的歲月。無論是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中共總是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中共從局部執(zhí)政到全國執(zhí)政,執(zhí)政能力的不斷提升,與其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密切相關。弘揚延安時期黨的建設的寶貴經(jīng)驗,尤其增強黨性的成功舉措,為更好的貫徹新時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 諶玉梅.延安時期中央黨校[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226.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2011.
[3] 毛澤東文選: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8.
[4] 毛澤東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8.
[5] 毛澤東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8.
[6]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1卷(上冊)[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
[7] 梁星亮,姚文琦.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上/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唐巾媛,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延安時期黨的理論建設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