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瑰寶?!稇?zhàn)國策》無疑是瑰寶上的明珠。寓言是《戰(zhàn)國策》的特征性文本。閱讀書中寓言,學習古人借動物來說理,借他人來說理的方式,提升語言表達的能力。
關鍵詞:《戰(zhàn)國策》;寓言專題;說理方式;提升語言
學完《荊軻刺秦王》,我開始讀《戰(zhàn)國策》。最吸引我的是其中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畫蛇添足》《南轅北轍》《狐假虎威》《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等。
這些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有趣好玩,生動有感染力,含有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學習文言文非常好的閱讀材料。
寓言常用借喻的方法,通過一個鮮活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稇?zhàn)國策》中的寓言多是士人或臣子為了說服君王等人,采用的一種淺顯卻十分有效的說服方式。故事的主人公有動物、人物。
一、 借動物來說理
動物寓言,借助某一些動物可笑愚笨的行為,讓人在笑話動物時反思自己的行為。
蚌在懶洋洋地曬太陽,鷸來啄食其肉,結果蚌夾住了鷸的喙。誰也不撒開,不肯退讓一步。誰知道一位漁夫來了,將它們兩個一起捉住帶回了家。這個小故事,富有生活氣息,好玩有趣。蘇代用這個質樸的寓言說服了趙王退兵,保持燕趙兩國友好關系,否則燕趙成了互相攻擊的“鷸蚌”,秦國就成了那個不費吹灰之力而得利的漁夫。寓言采用借喻的方法,道理清晰,結果顯而易見,趙王自然欣然接受了勸諫。
“鷸蚌相爭”:趙且(副詞,將要)伐燕,蘇代為(介詞,替)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bàng)方出曝,而鷸(yù)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通假“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使……疲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愿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蹦酥?。
楚宣王拿大臣昭奚恤的聲威超過自己這件事而問群臣,江乙給他講了一個狐假虎威的故事。山中老虎得到狐貍,卻被聰明的狐貍欺騙。狐貍自稱百獸之王,自己行走在路上,讓老虎跟在后面,結果百獸跑。江乙把宣王比喻成老虎,告訴他,其他人不怕“狐貍”,怕你這只老虎,從而為宣王解惑。
“狐假虎威”: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果真)何如(像這樣)?”群臣莫(沒有誰)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吃)我也!天帝使我長(做……首領)百獸。今子(你)食我,是(這)逆天帝命也!子以(認為)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跑)乎?”虎以為然(正確),故(所以)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⒉恢F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那實際上)畏王之甲兵也!猶(就像)百獸之畏虎也!
二、 借人物來說理
人物寓言,某一些人的愚蠢行為或超出平常的行為,極力夸張,讓人猶如在看漫畫,思考,深省其中道理。
鮮活生動的畫蛇添足的寓言故事,文筆細膩,人物栩栩如生。第一個畫完蛇的人,躊躇滿志,已經(jīng)拿起酒將要飲之,左手拿著卮。但因為又干了一件用右手給蛇畫尾巴的事,前功盡棄,功虧一簣。被第二個畫完畫的人奪了卮,終亡酒,好不遺憾!人生道理,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一杯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币蝗松呦瘸桑茫┚魄绎嬛?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蔽闯伞R蝗酥叱?,奪其卮曰:“蛇固(原來)無足,子安(怎么)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失去)其酒。
季梁聽聞魏王要攻打趙國,顧不上抻平衣服,顧不上彈去頭上的塵土,急忙去見魏王。見面不是談勸阻出兵攻打一事,而是和魏王話起家常,說起自己在路上看到的一個奇怪的人。想去楚國,去向北行。憑借他的各種資源和資本。但是再多的條件,方向反了,也不可能到達。他用這個故事告訴魏王,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稱霸,靠的不是戰(zhàn)爭。
“南轅北轍”: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返回),衣焦不申(來不及舒展衣服皺褶),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到)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什么)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威信)于天下。恃(依仗)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p>
“曾參殺人”: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歷史上著名的賢者。在曾參殺人的寓言故事中,杜撰這位賢者如果被多個人的流言詆毀,最終連他自己的母親也會相信流言是真的。這是流言的力量?!叭搜钥晌贰?,說的就是這個。此處甘茂用來說服秦武王相信自己,大獲成功。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過了一會兒),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扔掉梭子,翻過垣墻)而走(跑)。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比)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僅僅)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蓖踉唬骸肮讶瞬宦犚玻埮c子盟。”
有趣的故事,是道理安身之所;深刻的道理,是故事思想之魂;文言字詞,是文言學習之基。
作者簡介:郝玲君,河北省唐山市,唐山市開灤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