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麗
【摘 要】本文論述政治學科教學中法制意識的培養(yǎng),以人教版高中政治為例,結合教學實踐,提出鏈接時事熱點、擷取生活案例、組織角色扮演、構建模擬法庭、鼓勵實地調研等策略,以期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政治 法治意識 核心素養(yǎng)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B-0083-02
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六項重大任務之一。高中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其對法律的認知和理解,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法制建設的進程。而政治學科因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更為接近學生的法律需求,因此在政治學科教學中滲透法治意識,成為學科教學發(fā)展的方向。本文探討政治學科教學中法制意識的培養(yǎng)。
一、鏈接時事熱點,開展深度探究
提起法律,很多學生都會覺得遙遠而陌生,難以提起興趣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究,為了拉近學生與法律的距離,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時事熱點,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鏈接課本上的知識單元,并傳遞相應的法治觀念,從而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這一單元中,講解了我國政府的權力是依法行使的,而政府依法行使權力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這時,教師可以將這一模塊的知識與最近網上大火的“高鐵霸座男”事件進行鏈接。在該事件中,濟南鐵路公安處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一款三項的有關規(guī)定,對當事人進行了 200 元的罰款處罰。教師可以據此進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和分析:濟南鐵路公安處是政府的下屬部門,主管鐵路公安工作,其實質是政府的一種管理行為,而處罰依據是《治安管理處罰法》,這說明我國政府的行政管理是合乎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邏輯的,并非個人意志的體現,而是法律意志的表達,證明了教材上我國政府依法行使權力的表述。通過對時事熱點進行分析,學生能夠在更具體形象的情境中對法律進行感受和體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加深自身的法治意識,并學會守法用法,從而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政治是一門時效性較強的學科,許多理論觀點都隨世界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機會,將課堂與時事熱點相掛鉤,保持課堂的新鮮度,讓知識體系在時代變革中不斷滾動發(fā)展,并傳遞相應的法治觀念,從而建設更高效的政治教學課堂。
二、擷取生活案例,引導學以致用
法治意識是一種與現實密切聯系的意識,如果只是單純學習法律知識,而并不懂得如何運用,遠不能說將法治上升到了意識層面,也達不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要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引導學生把法律與生活相聯系,學會學以致用。
例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二中,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一定的介紹,這也是基本的法律常識。為了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權利與義務”這一概念,教師可以援引生活當中的實際案例,給學生進行更詳細的剖析。教師舉這樣一個例子“15 周歲的小剛,在上街玩耍時,看到一部 6000 元的高檔手機,經店員誘惑和勸說,回家偷拿父親 6000 元錢購買了該手機,后其父到店要求退貨被店家拒絕,請問店家的做法正確么?”很顯然,這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教師可以分析,在我國《民法》中,規(guī)定十周歲到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其智力、年齡不相適應的活動需由其監(jiān)管人代理或同意,而在案例中,顯然小剛沒有進行這項取得肯定的行為,是自己“偷拿”了父親的錢,而購買高檔手機這一消費行為也并不符合小剛的年齡,所以小剛的購買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店家應當退貨。通過這個案例,學生不但對這一法律知識有了較好的掌握,對權利與義務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能夠很好地將其與生活相聯系,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將課堂與生活相聯系,通過解析生活案例的形式來在政治課堂上傳授給學生相應的法律意識,是一種一舉多得的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生活案例發(fā)揮了極佳的載體作用,將政治課堂與法律意識串聯起來,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三、組織角色扮演,體會知識價值
在政治課堂上滲透法治意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打破學生在心理上與法治的距離感,如果教師能夠設計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學法用法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當中,必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對法律的感知力,體會法律所蘊含的內在價值。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中,對國際關系和我國的外交政策進行了重點的闡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聯合國的活動:有的學生扮演其他的國家或者政治群體,有的學生“擔任”聯合國的一些輪值主席等重要職務。在正式開會之前,每個人先對一些基本的國際法條文進行閱讀和學習,理解聯合國的法律運作和事項決策體系,之后教師可以虛構一些國際事項,讓學生代表不同的國家開展討論。為了實現自己“國家”的利益,學生靈活運用國際法律進行游說和磋商,并形成不同的小“群體”,最終通過投票的方式來行使自己的表決權,達成事項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比較完整地體驗了聯合國的運行方式,對一些外交知識和國際法律形成了一定的了解和認知,自身的法律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就得到了強化,并且在合理運用法律的過程中,也體會到法律的價值和力量。
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教師能夠有效發(fā)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法律、運用法律,從而自主建立起相應的法治意識,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構建模擬法庭,深化思維能力
強化學生法制意識最好的途徑就是教會學生用法。用法是一種學法到較綜合的狀態(tài),也是考驗學生法治意識較好的一種形式。教師在課堂上,不妨通過模擬法庭的形式,讓學生實際感受,最終達到融會貫通。
例如,在高中政治公民的政治參與中,對選舉、管理、監(jiān)督等多種參與形式進行了介紹,教師可以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拓展,給學生介紹法庭這一與法律密切相關的法院下屬組織,并趁熱打鐵,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在基層民主選舉中賄選的案例,讓學生擔任法官,并判斷這一案例違反了哪些法律規(guī)定。學生指出,基層民主制度是我國的群眾性自治制度,是公民參與政治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法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賄選的形式,首先違背了基層民主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侵害了公民的選舉權;其次,按照事項輕重,可以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或者《刑法》對實施賄選的人員進行處理。顯然,在進行模擬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對法律條文進行了研讀,并對我國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通過模擬法庭的形式,學生在學法之后實際用法,而因為在模擬法庭中任職的不同,學生往往對法律的關注會有不同的角度,從而能夠建立起更多元的法治意識。
五、鼓勵實地調研,升華豐富情感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在政治課堂上也是如此,如果僅是從課本上學習知識,學生往往難以形成立體和感性的認知,而如果教師能安排相應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必然可以大大改善這一現狀。
例如,在高中政治中對我國基層民主制度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這也是我國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實地調研作業(yè),讓學生走訪周邊的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組織,了解這些基層組織的運作方式,并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進行對照,找出自己以往理解上的偏差。學生在走訪中發(fā)現,基層民主制度在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很多居委會并沒有把自己的規(guī)章制度和重要文件進行公示,導致很多居民對居委會的性質理解不到位,對自己所擁有的權利和要履行的義務也不明確,大大降低了居委會在基層民主制度中的支點作用。基于此,學生在調研結束后,對一些居委會提交了自己的調研報告和改善意見,有效幫助這些居委會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效能。
通過實地調研的形式,學生能夠切實在實際生活中感受我國法律制度的存在,并對其合理性形成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性的法治思維,這對于學生日后的成長顯然是大有助益的。
高中是學生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開展相應的法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綜合運用教學資源,拓展教學空間,努力建設更高效的政治課堂。
【參考文獻】
[1]李雄培.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政治法治教育的開展[J].教育現代化,2018(2)
[2]李志平.基于法治素養(yǎng)培育的高中政治課堂[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3)
[3]劉丙勝,李少輝.讓法治文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開花結果[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6)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