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琪 王雪榮 袁璐璐 楊慶
熱消融術、腹腔鏡和機器人新技術的發(fā)展,使治療選擇復雜化。治療方式的效果在未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情況下,腎癌患者通常接受多種治療建議,如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機器人輔助腎部分切除術(robot-assisted partial nephrectomy,RAPN)、經皮熱消融術[1]。因醫(yī)生治療方式的選擇易受到個人經驗、訓練模式、舒適程度等方面的影響,提出如REANL[1]和PADUA[2]和C-index[3]一系列腎腫瘤評分系統(tǒng),用于描述腎腫瘤的手術相關解剖學特征。雖然這些基于圖像的評分系統(tǒng)有助于預測腎部分切除術(partial nephrectomy,PN)的潛在復雜度,但其完全以腎腫瘤的解剖學特性為中心,忽略了其他可能影響PN 復雜程度的因素。Spaliviero 等[4]提出基于動脈的復雜性(arterial based complexity,ABC)評分系統(tǒng),對影響PN 效果的腫瘤侵襲性及預測血管和尿路損傷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
目前,國內有關ABC 評分系統(tǒng)預測微創(chuàng)腎部分切除術(minimally invasive partial nephrectomy,MIPN)的相關臨床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MIPN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ABC評分系統(tǒng)在MIPN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161 例于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行MIPN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為122 例、女性為39 例,右腎86 例、左腎75 例。患者平均年齡為(52±11.13)歲,平均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為(25.89±3.09)kg/m2,行LPN治療為130 例、行RAPN 治療為31 例。中位腫瘤大小為3(2~4)cm。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評分Ⅰ級19例、Ⅱ級127例、Ⅲ級15例。入組標準:1)單發(fā)腎臟腫瘤;2)對側腎功能正常;3)均于本院行腹部增強CT檢查;4)有完整的圍手術期資料、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和術后半年腎功能隨訪數(shù)據(jù)。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采用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合作研究(CKD-EPI)公式計算。
1.2.1 評分方法 ABC評分系統(tǒng)根據(jù)PN術中完整切除腫瘤所需要游離或切斷血管的等級水平,將腎實質腫瘤進行分級?;诨颊叩腃T 圖像,分為1 級、2級、3S級和3H級。1級包括僅涉及腎皮質的腫瘤,需要橫切小葉間動脈和弓狀動脈;2級包括源自或延伸至腎髓質并到達連接腎乳頭尖端虛線的腫瘤,需要橫切葉間動脈;3S級為腫瘤朝著中央集合系統(tǒng)生長,并涉及腎竇、腎節(jié)段動脈及其分支的腎腫塊;3H級為接近或涉及腎門血管的腎腫瘤。
1.2.2 醫(yī)師評估 選取本院3 名醫(yī)師,包括1 名放射科主任醫(yī)師、1名泌尿科主治醫(yī)師、1名泌尿科住院醫(yī)師。3名醫(yī)師采用ABC 評分系統(tǒng),分別對161例患者的增強CT 圖片進行單盲閱片分析,評估內容包括橫斷面和冠狀面動脈期、門脈期和靜脈期掃描,最終采用放射科主任的評分結果分析ABC評分與相關變量的關系。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算Kappa 值和每2 名醫(yī)師對同一病例評分結果完全一致的病例數(shù)及百分比,分析不同醫(yī)師ABC 評分結果的一致性。Kappa 值<0.20 表示一致 性 低,Kappa 值為0.20~0.40 表示一致性一般,Kappa 值為0.41~0.60表示一致性中等,Kappa 值為0.61~0.80 表示一致性較強,Kappa 值為0.81~1.00 表示一致性強。正態(tài)性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非正態(tài)性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表示。連續(xù)變量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或者秩和檢驗分析,分類變量采用χ2檢驗或者Fisher's 精確檢驗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中位手術時間為150(120~173)min,中位估計失血量(estimated blood loss,EBL)為100(50~150)mL,中位熱缺血時間(warm ischemia time,WIT)為23(19~29)min,中位術后住院時間為8(7~9)天。平均術前、術后3個月及6個月的eGFR分別為(101±11.1)、(94.07±10.86)及(95.43±11.42)mL/min/1.73 m2。術后病理結果顯示,腎透明性細胞癌為140例、乳頭狀腎細胞癌為10例、嫌色性腎細胞癌11例。采用放射科主任醫(yī)師的評分結果,1、2、3S、3H級的患者分別占20.5%(33/161)、60.2%(97/161)、11.8%(19/161)、7.5%(12/161)。術后25例發(fā)生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5.5%(25/161)。
3名醫(yī)師兩兩配對后的平均Kappa值為0.523,主任醫(yī)師與主治醫(yī)師、主任醫(yī)師與住院醫(yī)師、主治醫(yī)師與住院醫(yī)師的Kappa 值都具有中等強度一致性(均P<0.01,表1)。對161例患者主治醫(yī)師與主任醫(yī)師有116 例(72.0%)評分結果相同,主治醫(yī)師與住院醫(yī)師有110 例(68.3%)評分結果一致,住院醫(yī)師與主任醫(yī)師有113 例(70.2%)評分結果一致,平均精確匹配百分比為70.2%(表2)。3 名醫(yī)師兩兩配對后的評分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表1 3 名醫(yī)師對161 例腎癌患者的ABC 評分結果兩兩配對Kappa值
除腫瘤大小外(P<0.001),患者年齡、性別、BMI、ASA 評分、腫瘤位置、術后病理類型、并發(fā)癥在1、2、3S與3H級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3)。
ABC 評分越高,EBL 越多,手術時間及WIT 越長(均P<0.001),術后住院時間未見明顯延長(P=0.321,表4)。ABC 評分系統(tǒng)與術前eGFR、術后3 個月及6個月的eGFR無顯著相關性(均P>0.05,表5)。
表2 3名醫(yī)師對161例腎癌患者的ABC評分結果兩兩配對頻數(shù)
表3 ABC評分與161例腎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表4 ABC評分與手術相關變量(中位數(shù))的關系
表4 ABC評分與手術相關變量(中位數(shù))的關系(續(xù)表4)
表5 ABC評分與患者平均eGFR的關系
2009年Kutikov等[1]提出RENAL腎腫瘤評分系統(tǒng),F(xiàn)icarra 等[2]提出PADUA 腎腫瘤評分系統(tǒng),2010年Simmons等[3]發(fā)表了C-index腎腫瘤評分系統(tǒng),因該評分需要復雜的計算,因此在臨床實踐中不利于使用。報道顯示,RENAL評分中腫瘤位于腹側或背側,相對于極線的位置;PADUA評分中腫瘤位于前部或后部,外生率、極性及邊緣位置在預測手術相關效果時無顯著性差異[5-6]。2016年Spaliviero等[4]提出ABC評分系統(tǒng)評估腎腫瘤手術的復雜程度,包括腎腫瘤侵襲性與腎動脈血管解剖間的關系,特別是PN時需游離或切斷的動脈分支的等級水平。該評分系統(tǒng)未直接包括腎腫瘤與集合系統(tǒng)的鄰近程度,因集合系統(tǒng)在解剖學上與腎動脈系統(tǒng)多為并行關系,因此間接也納入集合系統(tǒng),并且與WIT、EBL、術后尿漏發(fā)生風險等具有顯著性相關,與術后6周或6個月eGFR無相關性。
劉希高等[7]研究發(fā)現(xiàn),ABC 評分越高,WIT 和手術時間越長,術中EBL越多。本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ABC評分增加,WIT、手術時間、EBL、腫瘤大小也顯著增加,術后住院時間、總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ABC評分無顯著性相關。本研究在上述研究[4,7]基礎上,分析ABC 評分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和總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關系發(fā)現(xiàn),ABC 評分與腫瘤大小具有顯著性相關,與總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顯著性相關,可通過分析ABC 評分與手術時間、WIT、EBL 來評估手術復雜度。因此,本研究認為ABC評分系統(tǒng)對MIPN復雜程度具有一定的預測意義,為制定合適的手術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
術中WIT可影響患者術后的腎功能,對于PN中理想WIT的確定尚存在爭議。Lane等[8]研究發(fā)現(xiàn),與WIT≥30 min的患者相比,WIT<30 min的PN患者最終eGFR<45 mL/min/1.73 m2的可能性更小。Thompson等[9]回顧性分析了362例孤立腎腎癌患者行PN臨床資料發(fā)現(xiàn),WIT>25 min可導致PN后Ⅳ期慢性腎病和急性腎損傷發(fā)生風險增加。另有研究提出,在WIT≤28 min時,患腎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未見明顯變化,在WIT>28 min患者中,患側腎臟的GFR在術后3個月和12個月時顯著降低[10]。因此,對于PN在保證手術安全及完整切除腫瘤的基礎上,要盡量縮短WIT以減少對腎功能的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ABC評分越高,WIT越長,但術后3個月及6個月的eGFR無顯著相關性??赡芤騊N患者的腎功能主要由術中WIT及保留的功能性腎實質因素決定,也有可能是本研究eGFR反映總腎功能,并未反映分腎功能的變化。未來需要測量患腎GFR進一步比較患者術后腎功能的變化。本研究提示,ABC評分與總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之間無顯著相關性,與Antonelli等[11]研究一致。但Gu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ABC評分與總體并發(fā)癥及Clavien-Dindo分級中的Ⅰ~Ⅱ級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關,而與Ⅲ~Ⅳ級的發(fā)生率無關。因此,ABC評分系統(tǒng)與并發(fā)癥的關系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ABC 評分是最先根據(jù)腎腫瘤侵襲性與腎動脈血管解剖為中心的新型評分系統(tǒng),具有直觀性和簡易性,可用于醫(yī)師與患者的溝通,以制定手術計劃。該評分系統(tǒng)能夠預測手術復雜度,但在臨床應用上的價值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影響研究結果,將來還需大樣本前瞻性臨床研究來進一步驗證上述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