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蓮
摘 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核心素養(yǎng)”進入了我們研究的視野。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立足語文學科,開展學科內(nèi)整合,如:橫向整合、縱向整合、時空整合;放眼多學科,開展學科間整合。打破學科界限,在三課時閱讀教學整合研究中,融入多學科知識、借鑒多學科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學生核心素養(yǎng) 課程整合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核心素養(yǎng)”進入了我們研究的視野。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它直接關系到學生與社會溝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
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基礎上,提升學生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成為了教學研究的努力方向。
一、立足本學科,開展學科內(nèi)整合
學科內(nèi)整合是指立足一個學科,通過刪減、合并、補充,將學科內(nèi)的知識形成一個有聯(lián)系、有邏輯、有層次的系統(tǒng),更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如語文學科開展的橫向、縱向、時空的整合。
1.橫向整合
指一文三課時研究,即由一篇課文做例子,憑借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與作文的熟練技能。其教學模式:
第一課時:精讀品賞、得法填充
主要體現(xiàn)的是“精讀——得法”。學生透過文字去整體感知文章表達的內(nèi)容,獲得對事物感受,讓文字所表現(xiàn)的事物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讓書本的語言化為學生頭腦里的內(nèi)部語言。再引導學生把自己對語文的了解、對事物的認識、感受,把頭腦中鮮明的形象說出來,讓內(nèi)部語言化成外部語言。重在指導朗讀、鋪墊寫法、突出讀寫讀說訓練方法的滲透及初步訓練。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顧茅廬》一課,執(zhí)教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開課質(zhì)疑“劉備為什么三顧茅廬”為主線,引導學生從“諸葛亮有什么才干幫助劉備?”“何以只有劉備能夠請諸葛亮出山?”兩方面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進行探究閱讀。教師適時地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選擇適合的文言文句段,幫助學生體會人物特點。如:補充出示文言文《隆中對》中劉備對諸葛亮的評價: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補充文言文《出師表》節(jié)選片段,來幫助學生了解諸葛亮的曠世奇才、鞠躬盡瘁。
第二課時:讀寫結(jié)合,積累運用
主要體現(xiàn)的是“練筆——用法”。 重在結(jié)合課文語言的學習,引領學生領悟、發(fā)現(xiàn)、習得語言規(guī)律和表達方法,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遷移運用。拓展閱讀片段,鞏固積累文章寫法。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三顧茅廬》第二課時,引導學生通過聽寫夯實字詞基礎,并引導學生緊扣讀寫結(jié)合點,通過微課了解環(huán)境描寫對烘托人物品質(zhì)的作用,從而反復品味描寫“臥龍崗景色”片段,領悟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人物的表達方法,進行讀寫結(jié)合訓練。在表達能力得以指導訓練后,又補充拓展了《三國演義》中同樣有環(huán)境描寫的《草船借箭》一文,讀法、學法、寫法得以遷移拓展。
第三課時:閱讀實踐,素養(yǎng)展示
主要體現(xiàn)的是“交流——提能”。學生課外時間閱讀教師推薦文章或書籍后進行讀書展示。交流內(nèi)容與形式是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的。詩詞誦讀接龍、童謠賞析、神話故事大賽、為我喜愛的故事人物(歷史人物)宣讀頒獎詞、精彩故事在線……既有點(某篇文章、某本書)的呈現(xiàn),更有面(神話、童謠、寓言、詩歌、文學名著)的延展。
如:在執(zhí)教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三顧茅廬》一課的一、二課時后,推薦閱讀《三國演義》。第三課時閱讀展示會上,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匯報交流讀書收獲。每一個小組成員分工明確,以表演、講故事、說評書等多種形式展示課前閱讀名著《三國演義》的收獲。課堂上學生們或精神專注的認真聆聽、或聲情并茂、繪聲繪色的講故事、或穿插展示自主設計的人物臉譜……
一文三課時的整合教學研究重在對知識的拓展,在閱讀實踐中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實效。
2.縱向整合
指打開年級的界限,將教材進行整合。如一年級引入繪本教學,激發(fā)起學生閱讀的興趣;三、四年級開始整本書的閱讀,如:童話故事、古今中外神話故事;六年級在閱讀整本書的基礎上,將文言文引入教學,增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積淀的同時,為學生升入初中做好準備。
例如:二年級學習了《夕陽真美》《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火紅的楓葉》等課文后,感受到了濃濃的助老之情、敬師之意。老師向同學們推薦了英國作家安東尼·布朗的繪本《我爸爸》。這本書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來描繪一位既強壯又溫柔的爸爸,這位讓孩子崇拜的爸爸不僅樣樣事情都在行、給孩子十足的安全感,還溫暖得像太陽一樣。作者在圖畫中運用了許多太陽的圖樣來呼應爸爸陽光般的特質(zhì),不論是墻上、門上、襪子和鈕扣上的圖畫,盤子里的荷包蛋或是爸爸頭上不時出現(xiàn)的“光環(huán)”,都有著同樣的作用。孩子們不僅閱讀了文字,觀察了圖畫,還在老師們的指導下,閱讀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深入閱讀繪本,體會了濃濃的父子情,并學會了細致觀察,用心讀文品情。
3.時空整合
圍繞“主題”,將同單元教材、或跨單元教材、或與不同版本同年段教材進行整合。把研究的重點從“篇”轉(zhuǎn)移到“主題組”,將聽說讀寫、綜合實踐活動等加以優(yōu)化整合,以提高、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我們稱這種整合為時空整合。在主題整合的第三課時中,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紛紛展示自己閱讀的成果,不僅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提升,彈、唱、跳等潛能更是得以激發(fā),打開了天文、歷史、地理的眼界,形成跨學科的統(tǒng)整。一堂課展示的是學生人文素養(yǎng)、審美情趣;積淀的是豐富的學識;增強的是自信心、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明德修養(yǎng)……
2011版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nèi)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崩纾阂蕴K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春天”為主線,確定了第三課時《走進春天》這個主題后,從語文課本出發(fā),結(jié)合學校的校本課程,青島本土的文史文化,對單元課程的內(nèi)容進行延展整合。學生們通過常識在自然里“找”春天、通過詩句“頌”春天、通過成語“積累”春天的資料,通過跟春天有關的曲子“唱”春天,在“美文”里感受青島的春天,漫步校園“說”春天、最后再回歸文本“寫”春天,引導學生大膽說出對春天的發(fā)現(xiàn),挖掘孩子的潛力,孩子們分了這六個大組,涵蓋著關于春天的常識、春天的成語、春天的詩詞、春天的畫作、春天的美文、春天的歌曲。
二、放眼多學科,開展學科間整合
核心素養(yǎng)是綜合性素養(yǎng)、跨學科素養(yǎng)。任何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都不能依賴一門單獨的學科,必須借助多學科、多種知識和多種能力的共同作用。核心素養(yǎng)推動的課程教學改革,亟須打破學科界限,關注跨學科課程開發(fā),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促進學科融合,共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打破學科界限,在三課時閱讀教學整合研究中,融入多學科知識、借鑒多學科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例如:經(jīng)過認真研讀教材后,大膽對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材圍繞“愛國”的歷史主線,進行了重組。依據(jù)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將第二單元四篇課文重新排列:《虎門銷煙》、《徐悲鴻勵志學畫》、《天安門廣場》、《我給江主席鮮花》。在一、二課時授課時既關注課文表達的特點,又沿著歷史的脈絡,把課文放在歷史情景中教學,引導學生既學文又感受到濃濃的愛國情懷。正是因為如此,第三課時執(zhí)教的老師推薦并帶領學生閱讀的是聞一多的詩集《七子之歌》。在課堂上老師簡要介紹聞一多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侵略者的瓜分,讓這七個孩子遠離母親受盡了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這七首詩,每首詩歌都反復的用了一句是“母親,我要回來,母親!”學生們或以小組為單位聲情并茂的齊誦詩歌;或角色扮演詩人聞一多,繪聲繪色的講述創(chuàng)作背景故事……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紛紛展示自己閱讀的成果。一堂閱讀交流展示課將語文與音樂、美術、歷史、地理等學多科內(nèi)容進行整合,展示的是學生人文素養(yǎng)、審美情趣;積淀的是豐富的學識;增強的是自信心、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明德修養(yǎng)……
三、語文學科課程整合研究結(jié)碩果
老師們在課程整合研究中,主動拓寬學習的渠道,積累豐厚的知識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形成個人的教學特色。老師們的個人素質(zhì)也在飛速提高,實現(xiàn)教學相長。
1.學生們是課程整合研究的最大受益者
學生人文素養(yǎng)、審美情趣、技能運用、主動參與及身心素質(zhì)提高等多方面得到培養(yǎng),增強了明德修養(yǎng)和自信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濃厚、閱讀情緒高漲:“一提到做閱讀題就無比興奮”、“ 一得到推薦書目就想方設法買或借閱書籍”、“一提起文言文,說題目知文意”“一提筆寫作就努力用上積累的名言警句、經(jīng)典名句”……
2.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每個單元約10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在課程整合后,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約有三分之二的課時,學生們都在閱讀、習作、交流。學生閱讀量的大幅增加,人文知識的不斷積累、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讀書已成為師生們生活學習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課堂上,學生們的口語表達流利、完整,文章中的經(jīng)典語句更時常掛在孩子們的嘴邊;課后,孩子們勤于寫作、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