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迪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舞蹈教育已成為各普通高等院校重點發(fā)展的一門學科。據此,本文以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為入手點,闡述了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的作用,分析了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教育的目標,討論了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現狀。并借鑒舞蹈專業(yè)教學及高等師范舞蹈教學方式,對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途徑進行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高校? ?舞蹈教育? ?教育目標
中圖分類號:J7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0-0119-04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進程中,高等教育教學模式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革,藝術教育教學在各高等教育院校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相較于其他舞蹈教育而言,我國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在舞蹈教育方面起步較晚,整體教育教學體系相對落后,缺乏統(tǒng)一的舞蹈教育教學目標及方法,嚴重影響了課程教學效率。據此,對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教育方法、目標進行適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作用
(一)促進普通大學生人格形成
在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過程中,通過團體性質的舞蹈訓練,可以激發(fā)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集體合作意識。培養(yǎng)高等院校大學生集體責任感,為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人生觀、道德觀及良好人格的形成提供依據[1]。
(二)培養(yǎng)普通大學生姿態(tài)形象美
人體美是形象美的重要組成模塊。而舞蹈是現有學科中僅有的對人體動作進行探究的專業(yè)學科。通過在舞蹈知識傳輸中有針對性的對教育對象形體姿態(tài)進行訓練,可以培養(yǎng)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姿態(tài)形象美,為高等院校大學生良好精神風貌及文化素養(yǎng)的展現奠定基礎。
(三)挖掘普通高校大學生藝術潛力
在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中開展舞蹈知識教學,可以充分發(fā)揮舞蹈藝術特點,進行靈活的知識傳輸。同時根據院校內教育對象自身身體條件及興趣志愿,進行合理調整,充分滿足院校內部大學生對藝術類知識學習的需求,調動整體教育對象學習積極性。并挖掘其在舞蹈方面的藝術潛力,為其藝術審美能力提升提供依據。
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目標
在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教學目標為:通過舞蹈知識傳輸,培養(yǎng)普通大學生良好情感態(tài)度及審美情操,并促使學生在思維層面逐步形成科學的知識學習體系,為普通大學生舞蹈賞析、鑒賞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升提供依據。其中情感與態(tài)度為舞蹈知識傳輸中對普通大學生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培養(yǎng);而科學的知識學習體系主要是通過舞蹈知識傳輸,激發(fā)普通大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為其在后續(xù)學習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引導相關學生將相關學習方法應用到其他專業(yè)知識學習中;普通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舞蹈知識傳輸,促使普通大學生認識舞蹈基本組成。同時學習、感知不同區(qū)域及歷史時期舞蹈組合,加深其對舞蹈知識的印象,為其舞蹈綜合素養(yǎng)提升提供依據[2]。
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現狀
(一)舞蹈學習積極性不高
在現階段舞蹈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沒有正確認識舞蹈知識學習價值,甚至錯誤地認為舞蹈知識學習是藝術類專業(yè)專屬。上述錯誤思想的存在,導致多數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在舞蹈知識學習中積極性不高,制約了舞蹈知識傳輸過程順利進行。
(二)現有課程流于形式
在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藝術教育教學體系不斷完善進程中,舞蹈知識也逐步進入高等教育院校師生視野。而現階段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教育大多以選修課程的形式存在,整體教育內容也集中在舞蹈賞析或鑒賞模塊。上述分散的教育形式,不僅無法保證授課人員系統(tǒng)課程教學工作順利開展,而且抑制了普通高等院校舞蹈知識學習積極性。
(三)舞蹈知識傳輸途徑單一
在現有舞蹈知識傳輸階段,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第二課堂教學大多以具有一定舞蹈功底的學生為教育主體。受眾面較小,無法有效提升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舞蹈教育教學水平[3]。
(四)舞蹈知識傳輸內涵缺失
在現階段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教學過程中,舞蹈教育人員大多根據課程大綱進行課程組織,沒有建立科學系統(tǒng)的教學理念,也沒有為教育對象分析各教學模塊與現實情景間聯系。導致整體舞蹈知識傳輸階段教育對象無法確定明確的學習方向,且學習積極性不高。
四、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路徑
(一)合理利用現有舞蹈課程
在近幾年發(fā)展進程中,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舞蹈知識傳輸體系,為舞蹈課程教育工作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此,針對現階段教育對象舞蹈知識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人員應合理利用現有舞蹈課程資源,結合高等教育院校大學生學習需求及身心特點,創(chuàng)新舞蹈知識傳輸模式,激發(fā)教育對象在舞蹈課程中的積極主動性[4]。
首先,為培養(yǎng)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大學生良好形態(tài)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人員可合理利用舞蹈常規(guī)形體訓練,在課程中融入美學原則,提升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審美意識,為大學生良好形象氣質的形成奠定基礎。同時在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不存在專業(yè)教學,教學人員、教育對象間存在平等的關系。即普通大學生可以從教育人員身上學習舞蹈技能,而教育人員在知識傳輸階段可以從不同個體身上尋找舞蹈靈感。據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為充分提升舞蹈教育對象學習積極性,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主動與教育對象溝通,構建和諧、平等的對話模式,為整體教育過程順利進行提供依據。
其次,基于舞蹈藝術文化體系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教學人員可合理運用舞蹈賞析課程,深入挖掘舞蹈藝術體系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哲學理念及美學思想,促使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大學生在了解東西方舞蹈文化差異的同時,了解全球民族文化精髓及藝術風格。為高等教育院校普通大學生文化底蘊的增強提供依據。如在《巴黎圣母院》舞劇賞析過程中,《巴黎圣母院》舞劇是一部現代歌劇,其在選材、舞蹈設計、作詞譜曲方面均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由于《巴黎圣母院》舞劇改編自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創(chuàng)作的《巴黎圣母院》,歌劇以不同的形式重現了作者對自由的贊頌。據此,舞蹈知識傳輸人員可以法國文學巨著《巴黎圣母院》為切入點,在欣賞充滿異域風情的吉普賽民間舞劇的同時,帶領班級學生挖掘文學巨著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了解歌劇中展現的強權壓榨社會中不屈的自由抗爭精神。隨后舞蹈課程教學人員可以舞蹈設計為入手點,從移動的方柱、抽象化布景等方面入手,結合京劇布景技巧,為普通大學生闡述歌劇中象征性元素在景物表現中優(yōu)勢。如采用怪獸雕像表示巴黎圣母院的方式,不僅渲染了整部歌劇在強權下壓制、黑夜中抗爭的基調,而且進一步提升了文章現代感。最后,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在歌劇作詞譜曲分析的基礎上,從歌劇中角色安排方面入手,通過對不同角色舞蹈及組合排布特點分析,進一步為班級學生分析街舞等現代舞、吉普賽舞蹈、古典舞特色,以促使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領會舞臺劇的優(yōu)美典雅性,提高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內部學生文化修養(yǎng)。
最后,為充分發(fā)揮舞蹈課程教育優(yōu)勢,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教學人員可以在課程中合理運用舞蹈社團作品,鼓勵教育對象創(chuàng)新,促使其積極參與舞蹈編排。從結構、選材、構思、編導、排練、演出等過程,帶領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體驗舞蹈創(chuàng)造過程,促使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舞蹈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挖掘舞蹈教育潛力
一方面,相較于其他藝術類學科而言,舞蹈教育需要在講授基礎知識的同時,促使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大學生了解并獲得與舞蹈知識相匹配的文化要素。據此,首先,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從意識層面出發(fā),還原舞蹈特有地域語境。并以教學設想為主導,協調舞蹈課程中身體形態(tài)表現及舞蹈文化關系,真正實現情景化舞蹈知識傳輸規(guī)范化目標[5]。
以民間舞蹈知識傳輸為例,首先,舞蹈課程教育人員可以民俗活動的時間情景入手,基于我國傳統(tǒng)年節(jié)長跨度,進行特定時間背景下舞蹈知識傳輸。如在山東煙臺農村年節(jié)期間表演的海陽大秧歌就是在過年前后開展的。據此,為促使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大學生了解不同時間組合下民間舞蹈發(fā)生特點,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結合舞蹈元素動作,將過年期間元旦、元宵等不同時間段進行合理串聯。
其次,舞蹈課程教育人員可以民俗活動的空間場景入手,利用舞蹈道具、舞蹈音樂、舞蹈語匯等元素,構建一個村落儀式空間。同時通過舞蹈步伐的流動及穿插,設置動態(tài)的特定儀式性空間,以促使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大學生不同舞蹈類型組合方式。
最后,人物形象是舞蹈課程教學的主題,雖然部分舞蹈教學人員在教學實踐中融入了人物形象指導,但是民俗舞蹈教學中人物形象具有特定的時間、空間性。即民俗舞蹈教學是特定時間與空間影響下出現的。因此,在民間舞蹈知識傳輸時,舞蹈課程教學人員應依據特定教學組合,從舞蹈表演風格、舞蹈動作詞匯、個性化形象動作等方面入手,進行特定角色分析。如在山東海陽秧歌教學過程中,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結合特定時間及空間背景,為學生分析秧歌隊樂大夫、花鼓、貨郎、翠花等任務特色。并將上述人物形象融入元素組合內,促使班級學生了解不同人物形象中動作、情感差異,進一步加深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對民間舞蹈文化的理解,為其對角色理解能力、表現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據。
另一方面,在舞蹈課程教育教學階段,為保證整體知識傳輸過程的科學、系統(tǒng)性,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從現有課程入手。在舞蹈知識傳輸目標確定的基礎上,結合教育對象舞蹈能力分析結果,合理選擇舞蹈知識傳輸方法。并預先制定舞蹈知識傳輸計劃,以保證舞蹈知識傳輸效果的有效提升。
首先,依據上述舞蹈知識傳輸目標,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對專業(yè)學生舞蹈基礎能力、舞蹈編導能力及晚會組織能力進行分析。如根據音樂設立相關舞蹈動作的能力、根據舞蹈知識創(chuàng)編舞蹈的能力、根據舞蹈創(chuàng)編進行舞蹈排練的能力等。
其次,在確定教育對象舞蹈基礎之后,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應用的基礎上,利用目標導向教學法,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yǎng)教育對象舞蹈技能及舞蹈思維。即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明確小組內各成員分工任務,在教學人員幫助下,開展舞蹈知識自主探究活動。
最后,在目標導向教學方案實施階段,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根據預先設計教學計劃,結合教學環(huán)節(jié)變化,合理調整團體組合模式。保證各小組順利完成資料及素材收集、作品節(jié)奏情感剖析、舞蹈創(chuàng)編及排練、表演展示等過程,充分展現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教學的團體性、自主性及綜合性。
(三)拓展舞蹈教育教學渠道
舞蹈課程不僅是一門藝術賞析課程,而且是一門專業(yè)實踐藝術課程。因此,為保證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領會舞蹈的魅力,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應積極利用現有資源條件,如大學生舞蹈社團、校級舞蹈競賽、大學生舞蹈節(jié)、舞蹈表演進社區(qū)等,為高等教育院校學生舞蹈知識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同時在舞蹈基礎知識傳輸強化的基礎上,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基礎教育人員也可以班集體或宿舍集體為單位,組織院校內學生開展團體舞蹈表演活動,激發(fā)院校內學生參與舞蹈訓練興趣,切實提高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教育推廣效力[6]。
(四)搭建科學的教育教學框架
根據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教學內容差異,高等教育院校舞蹈課程教學人員可根據具體教學需求,進行項目式舞蹈教學體系的設置。一方面,在傳統(tǒng)舞蹈認知課程教學過程中,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從思想層面入手,跟隨課程安排順序(影視資料觀賞、舞蹈內容展示、組織學生舞會),帶領班級學生感悟體育舞蹈歷史、文化、舞姿及內涵。其中在影視資料觀賞模塊,高等教育院校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與舞蹈內容相關的賽事、表演及電影片段,促使教育對象了解舞蹈形式、現狀、風格,并構建舞蹈宏觀概念及具體表象認知,避免教育對象對所學舞蹈印象模糊導致的學習障礙;而舞蹈展示則是通過教學人員在課程中根據自身理解進行相關舞蹈展示。教學人員舞蹈內容展示,可以幫助普通大學生提升舞蹈自我開發(fā)意識,為其相關舞蹈技能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基礎;在影視資料賞析及教師舞蹈展示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加深教育對象對所教授舞蹈知識印象,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以舞會組織的形式,在特定舞會主題的引導下,以教育對象為主體,要求其將前期學習內容逐一展現[7]。如以拉丁舞為主題的年輕人聚會、以摩登舞為主題的宮廷舞會等。
另一方面,在傳統(tǒng)舞蹈認知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高等教育院校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以技能系統(tǒng)培訓為主題。從技術動作、舞伴配合、舞蹈表現、音樂理解及創(chuàng)編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課程教學框架的設置。
首先,在動作技術教學階段,舞蹈課程教學人員可依據對應舞蹈規(guī)范技術標準,在站姿訓練的基礎上,進行室內外場地互換、教室間場地互換及同伴位置互換操作。同時適當調整變換場地物品擺放位置,以刺激教育對象感覺器官。如在設計主題為激情派對時,舞蹈課程教學人員可引導教育對象選擇節(jié)奏感較強的拉丁舞樂曲,配合色彩鮮艷的手套、絲帶、帽子等物品,進行短節(jié)目的學習。
其次,在舞伴配合訓練中,由于部分舞蹈為合作性質運動,單一個體訓練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可依據項目式教學原則,從舞伴配合默契度入手,綜合分析課程中每一個體的特點、長處、性格,為教育對象合理設置合作人員。并根據課內外反饋信息,進行適當調整,以保證舞蹈教學中合作雙方形成融洽、信任的關系,為舞蹈教學過程順利進行提供依據[8]。
再次,舞蹈表現力培養(yǎng)是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教學的基礎,因此在親身示范、語言指導的基礎上,舞蹈課程教學人員可以肢體語言中蘊含的情景內涵為入手點,為教育對象剖析對應舞蹈情景蘊含的喜悅、悲傷、憤怒情緒。并配合音樂及特定技術動作,引導教育對象在舞蹈學習前期,進行舞蹈內涵冥想,逐步提升教育對象對特定舞蹈內容的理解、表達能力。而通過將內心情感與舞蹈動作的有機融合,也可以緩解教育對象學習壓力,提高舞蹈教育效果。
最后,舞蹈理解及創(chuàng)編主要是針對舞蹈音樂學習內容,提高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音樂修養(yǎng)。在具體課程開展過程中,舞蹈課程教學人員可在舞蹈短節(jié)目開展時,對具體音樂內容進行闡述。并選擇具有歷史代表性或民族代表性的音樂,逐步提高普通大學生對音樂知識理解程度。在這個基礎上,為促使普通大學生可以在規(guī)范學校后維持良好的創(chuàng)造思維,在舞蹈課程開展初期,高等教育院校舞蹈課程教育人員可組織班級學生開展階段性創(chuàng)編活動。鼓勵普通院校大學生利用攝像機、照相機或圖畫繪制的方式,記錄舞蹈創(chuàng)編內容。逐步形成個人創(chuàng)意小錦囊,為其良好創(chuàng)編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依據[9]。
在上述學習結束之后,普通高等院校舞蹈課程教學人員可要求教育對象重新整理前期學習內容。并從自身舞蹈知識學習過程入手,回顧整體學習階段自身弊端。同時舞蹈課程教學人員可對每一個體進行階段性點評,幫助教育對象了解自身弊端及優(yōu)勢,促使其逐步樹立自信,為整體課程教育效果提升提供依據。在這個基礎上,普通高等院校舞蹈課程教育人員可進一步挖掘班級學生自我能力。即在一套規(guī)定動作及創(chuàng)編動作評測的基礎上,鼓勵其以舞臺劇、舞蹈競賽、主題舞會等形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舞蹈設置,提高舞蹈課程教育教學效率。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院校舞蹈課程是為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開設的課程,其是業(yè)余舞蹈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途徑。因此,針對現階段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舞蹈課程教學情況,舞蹈課程教育教學人員應從高等教育院校發(fā)展歷程出發(fā),結合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知識學習需求,設置明確的舞蹈知識傳輸目標,不斷優(yōu)化舞蹈知識傳輸體系,為高等教育院校舞蹈知識傳輸效率提升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石新海.探討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途徑與目標[J].明日風尚,2017,(14):140.
[2]李鑫.21世紀普通綜合類高校舞蹈人才的培養(yǎng)[J].藝海,2017,(08):67-69.
[3]王靜嫻.試論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途徑與目標[J].時代教育,2016,(15):215.
[4]曾疆.國內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培養(yǎng)途徑與目標研究[J].時代教育,2016,(17):177.
[5]張婭妮.普通高校民間舞課堂“民俗情境導引法”教學構想[J].北方音樂,2017,(37):132.
[6]徐梓軒.高校體育舞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7,(25):85-87.
[7]王瓊.“目標導向教學”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北方音樂,2017,(21):87.
[8]吳楚楚,張雅雯.地方高校復合型舞蹈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究[J].高考,2017,(12):207.
[9]劉麗.論高校舞蹈教學與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J].明日風尚,2018,(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