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萍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面臨尷尬的境地,本文擬從課堂教學入手,探討激活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能力結(jié)構(gòu)特點,采用自我展示,精彩導入,小組討論等策略,讓學生從不愿學,苦學變?yōu)橄雽W,愛學,樂學,主動學習。
關鍵詞:課堂教學策略 展示自我 精彩導入 小組討論
如今的語文課堂面臨著很尷尬的處境,師生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高考而絞盡腦汁,題海戰(zhàn)術(shù),專題訓練等一系列策略讓語文課堂失去了生命力,宛若一個畸形的胎兒,等待著高考戰(zhàn)場廝殺時刻的來臨。那么,怎樣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呢?有三種方法:
一、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融入其中。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學習語文的意義不在于應付高考,而是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健全學生的人格。當今的教學,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導者,一味的“滿堂灌”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因而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開展“精彩五分鐘”的活動。語文學習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漫長的時間,而現(xiàn)在的很多高中生,因受各種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變得不善表達,而且自我意識很強,對知識不屑一顧。語文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的同學少之又少,能夠展示自我才華的同學幾乎沒有,語文課堂就變成了老師講學生聽的程式化應試課,基于上述分析,我認為開展上臺展示自我是有必要的。這一活動可以靈活多樣,不設很多規(guī)則,只需要每天上課輪流一位同學上臺表達五分鐘,不限表達內(nèi)容,學生可以講故事、說繞口令、讀優(yōu)秀作文、唱歌、介紹名人故事、朗誦等,這一活動無論對于學習語文,還是學習其他學科,甚至迎接未來的求職之路,都是極有幫助的。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自我表現(xiàn)力 ,傾聽能力外,不少同學還在聆聽中收獲了知識和快樂,有些同學在作文中還會引用臺上同學介紹的例子和詩句,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二、一個精彩的導入——激起學生的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彩的開頭對于語文課堂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就像唱戲的開頭鑼鼓,未開場先叫座兒。現(xiàn)在的高中生每天要上很多科目,完成海量的作業(yè),身心都處于高壓疲倦的狀態(tài),要讓學生在你的語文課堂提起精神,那么一開始的導入就必須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要怎樣才能精彩呢?
我認為要“因地制宜”,所謂“因地制宜”就是說要針對不同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比如以新課標必修一的課程來說:在《沁園春.長沙》這首詩歌的導入中,我選擇用圖片的方式讓學生欣賞毛澤東同志豪放的書法作品,以此引入題目。有了初步印象以后,我還插入幾幅關于這首詩的圖片,比如湘江秋景圖等,同時用追問法介紹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毛澤東同志在1925年所作的,當時革命運動蓬勃發(fā)展,毛澤東領導湖南的農(nóng)民運動,國共兩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jīng)確立。這一時代背景的導入這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而且也節(jié)省了專門介紹背景的時間,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比如《飛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屬于新聞體裁,新聞語言的特點難免會讓學生讀起來感覺枯燥乏味,怎樣吸引學生去學習呢?我在教學時播放了“神五”升天的一段視頻,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視覺、聽覺入手,讓學生回到了這一段激動人心的輝煌時刻,看完后學生馬上就會想了解這一刻背后的艱辛,于是順理成章的銜接到了正文的學習。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適合用圖片導入,視頻導入。
比如《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同樣是新聞,講述的是英國結(jié)束在香港漫長統(tǒng)治,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伴隨著這一特殊事件,在當時誕生了一首歌《東方之珠》,紅遍大江南北,所以在教學時,用這首歌導入這篇文的學習,用歌聲帶我們回到那個時期,用歌聲記錄香港回歸對于全國人民的重大意義,我認為是非常合適的。
此外,巧設懸念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好方法,它是通過揭示疑難,引起懸念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導入新課的方法。這種方法著眼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一上課就形成認知沖突,使教學緊扣心弦,提出帶有懸念性的問題,創(chuàng)設出學生求知探索的最佳情境。例如教授《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我這樣設計導入:同學們,假設我們?nèi)际蔷?,時間回到1926年3月18日,我們接到了一個電話,內(nèi)容是:一名女學生死于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zhí)政府門前。大家腦海里會有些什么疑問呢?學生便會迫切的想知道這些問題:1、她是誰?2、她是做什么的?3、是誰殺了她?4、為何要殺她?一連串的問題在學生心中設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三、一個團結(jié)協(xié)作的小組——分享思維的結(jié)晶
班級就是一個家,語文課堂就是一場家庭的盛宴,只有團結(jié)協(xié)作才能收獲不同的驚喜,讓每位參與者感受快樂。語文課堂不僅要注重師生互動,還要注重生生的互動,生生的互動主要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來達成。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提問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提問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更準確的把握文章思想,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既然有提問,就意味著有回答,現(xiàn)代課堂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一問一答的形式,老師提問,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得出答案,大家一起分享思維的結(jié)晶。這種方式可以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受到不同思維方式的啟發(fā),使每個同學都成為學習的主人,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和發(fā)散思維。
當然小組討論也要注意:1、分組應該固定,每堂課都涉及小組討論,如果不固定就意味著每天都要浪費時間劃分小組,學生之間的配合也要不斷磨合,這樣不僅達不到討論的效果,還會影響影響學生之間的團結(jié)。2、并不是所有問題都要小組討論,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些只有一個固定答案的問題,只需要獨立完成即可,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小組討論就顯得很有必要。例如,《別了,“不列顛尼亞”》中,老師讓學生找出與新聞事實相對應的歷史背景,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按時間順序在文中即可馬上找到,從30日下午告別儀式拉開序幕到0:40分“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就沒有必要花費時間討論。相反在《荊柯刺秦王》這一古文中,老師提出“作為當代中學生,你如何理解荊軻刺秦王這一行為?”的問題,這一問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有些小組認為他是英雄,這一行為是愛國的表現(xiàn),也有些小組認為他的行為是愚蠢的,因為違背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以卵擊石只會失敗。兩方都有道理,通過分享答案,同學受益匪淺。
我們都明白兩個蘋果和兩種思維交換的區(qū)別,這也是為何語文課堂需要討論的原因。
語文課堂要活起來,除了以上三種方法外,還有很多方法,比如朗讀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等,只要我們能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靈活教學,以學生為本,我相信總會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