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憑借大量的古詩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與文明,古詩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古詩詞作為學校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的重要手段,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情趣,感受詩詞的意境美,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是現(xiàn)代教育與中華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最佳組合,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以小學一年級所學古詩為例,讓學生通過誦讀詩詞,了解其大意,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走近古詩的意境,從而感受詩詞所描繪的畫面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但學生還存在理解詩意不夠深入,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等問題,特別是在體悟古詩意境上有著明顯的不足。因此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賞析詩歌的意識,同時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更好地建構詩中的情境畫面,從而由詩句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深入體會詩歌的意象美及深層次情感。進而提出有效學習古詩的策略。
【關鍵詞】古詩;傳統(tǒng)文化;古詩鑒賞;古詩接龍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了解,逐漸改變了教師為主體的教學。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經過古詩詞熏陶,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繼承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一、課堂情境再現(xiàn)
情境一:古詩接龍
考慮到近些年來國家大力倡導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即便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對于唐詩宋詞已經有一定的古詩儲備,特別是對于《三字經》《論語》等更是耳熟能詳。于是,我就想通過“古詩接龍”這個游戲幫助學生簡單回顧背誦的古詩。我先給學生講明游戲規(guī)則:“同學們,今天咱們學習《詠鵝》這首詩,開始學習之前咱們做個‘古詩接龍的小游戲來熱熱身。規(guī)則是這樣的:每首詩都由老師開個頭,我說前兩句,看誰能接下去,好不好?”“好,老師,開始吧!”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想試一試。
由于今天學習的《詠鵝》是一首畫面感比較強的唐詩,所以我特意選擇了幾首情境類似的詩。第一首是孟浩然的《春 ? 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睕]等我說完,戴新宸就高高地舉起手說道:“老師老師,我知道,接下來兩句是: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不錯,接得很好,我們接著來?!蔽屹澰S道。是不是出得簡單了?那我來一個難一點的,想到這里我繼續(xù)說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誰來?”這可能真有點難了,我說出前兩句之后,教室里出現(xiàn)了小聲討論的聲音,這時陳文瀚緩緩舉起手說道:“老師,這首詩是白居易的詩《池上》,后兩句是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陳文瀚剛說完,教室里爆發(fā)了一陣熱烈的掌聲。接著又有兩位同學完美地接上王維的《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边€有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都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要背誦的,沒想到學生都已經完全會背誦了。古詩接龍一下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于是我就引出今天要學習的《詠鵝》,欣賞作者所描繪的一池美景,渲染一種優(yōu)美的情境。
情境二:古詩鑒賞——感受畫面美
《詠鵝》這首詩的畫面感和美感是非常強的,加上小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喜歡聽故事,喜歡畫畫,我根據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給他們講了一個美妙的故事,用故事敘述一幅絕佳的美景,讓學生根據我的描述,繪制一幅“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美好畫面。面對愛聽故事的學生,我徐徐道來:“彎彎的小橋下,河水清澈見底,成團成簇的荷葉鋪在碧綠的河面上,有幾朵含苞待放的荷花點綴其中;小橋上有一個紅色的樓閣,樓閣內干凈簡潔的桌椅,讓人忍不住想坐下來觀賞這一池荷景,美不勝收。如此寧靜美妙的畫面突然被一群鵝打破了,一只鵝低頭浮水,一只鵝仰天高歌,還有一只好像對水面上的荷葉特別感興趣,默默地逗弄著荷葉。白白的鵝毛漂浮在綠水之上,紅紅的鵝掌撥弄著清清的河水,像船槳一樣?!?/p>
在我描述的同時,學生們用手中的畫筆,在白紙上涂畫出一幅幅美景。于是,我接著說:“開篇的三個‘鵝!鵝!鵝!先聲奪人,寫出了鵝的聲音美,接著通過‘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相互映襯,展現(xiàn)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動靜結合,完美地展現(xiàn)出白鵝浮游于綠水之上的畫面美?!睂τ趯W生來說,古詩閱讀依賴的是古詩上的圖畫,學生可以憑借一幅美妙的圖畫理解古詩上的內容,再結合生活中的實踐真正地理解美,在畫面和閱讀中感受到快樂與美感,這才是閱讀古詩的真諦、美育教育的真諦。
情境三:古詩鑒賞——感受情感美
小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為了感受畫面的美感、語言的精美,更多的是為了感受情感的熏陶。如《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幾句簡短的語言,交代了詩人李白久居他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古詩所渲染的情感美躍然紙上,讓學生深受熏陶。
二、古詩教學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這幾首古詩,描述了古詩中畫面美、情感美和意境美,通過教學案例,充分地利用古詩,對小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小學古詩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更多的是通過古詩的學習,引導學生深深體味古詩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感。通過古詩的閱讀與學習,促進了學生感受美、享受美的藝術美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閱讀古詩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文學品位與文學素養(yǎng)。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學生更加喜歡閱讀,他們經常自發(fā)地坐在一起進行閱讀,還會把自己家里的古詩拿到班級里跟朋友分享,也會幫老師整理書籍,亂扔圖書現(xiàn)象得到了改善。學生對古詩細節(jié)的觀察力,對內容的理解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動力
小學生受到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的限制,對古詩的理解可能不夠透徹,這就需要老師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動力。通過古詩《贈汪倫》將本詩中李白對汪倫的友情具體化,讓學生感受兩位老朋友分別時的不舍之情。通過學習《詠鵝》,讓學生用手中的畫筆畫出鵝的美,撥清波的畫面,營造一種藍天、碧水、白鵝嬉游于水間的意境,讓學生在這美妙的意境中體會美景。
(二)更新觀念,營造課堂教學氛圍
學好古詩的前提,需要語文老師更新教育觀念,摒棄以前傳統(tǒng)而又陳舊的教育觀念,面對新課程、新教材,積極創(chuàng)新教育觀念,實現(xiàn)小學語文的創(chuàng)新改革。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很好地把學生帶入到學習情境中去,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的情境。因此,對于學習氛圍的營造,就要下一番功夫。教室的墻面、柱子,都可以懸掛古詩詞的楹聯(lián),教室的前后角落可以設置專門的閱讀角,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誦讀唐詩。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身處古詩氛圍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古詩的熏陶。
(三)聚焦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滲透
學習古詩就是為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學習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古詩,就要把古詩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學會感悟和反省,利用古詩中的優(yōu)秀文化來鞭策自己、督促自己,完善自己的一言一行,做文明守紀的學生。例如老師在班級內部樹立典型,把勤奮好學、助人為樂、遵守紀律的學生作為學習的榜樣,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學生。
優(yōu)秀的古詩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通過古詩閱讀與學習,我們從意識和情感上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各種行為規(guī)范和美感的培養(yǎng),在行為上慢慢內化為良好的習慣,既在學生身上弘揚“文化之邦”的傳統(tǒng)美德,又將從小愛讀詩、讀好詩的良好習慣帶給學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瓊.小學古詩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余彬,女,1988年生,浙江義烏人,本科,二級。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