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世貴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從而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怎樣才能既切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又根據(jù)語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學生樂學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精心備課,根據(jù)課文內容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起每一個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每一位學生在自主進行解決學習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語文知識,培養(yǎng)了他們的學習能力。那么,怎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精心預設情境,從而達到引導自己的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經過自覺、積極主動的認知活動和合作學習,獲得主動發(fā)展的過程。它是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設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基礎,主動全面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就自己的一點點體會談談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自主學習。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型學習狀態(tài)轉化為主動進取型學習狀態(tài)。
現(xiàn)在電子白板、一體機等的廣泛運用于教學,為情感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供了一個很有利的平臺。例如教學《觀潮》時,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課文??梢赃@樣設計:上課伊始,教師播放潮水的聲音,并提問學生:“同學們,聽聽這是什么聲音?你聽到了什么?誰能說說感受?”學生聽到潮水聲后議論紛紛,教師因勢利導:“這節(jié)課我們大家一起去看看我國著名的錢塘江,去那里觀潮?!蓖ㄟ^創(chuàng)設情景,勾起學生想去觀潮的強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了文本當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接著教師播放錄像,視頻上展現(xiàn)出錢塘江大潮,并配上簡潔明了的解說詞,這樣就把學生帶進了一個有聲有色的觀潮環(huán)境中去,激發(fā)學生主動地去參與學習《觀潮》這篇課文,從而能體會錢塘江大潮氣勢壯觀的情景。學生在觀賞完畢之后,從不同的角度開始了描述。緊接著教師拋出一個問題:“看到這樣壯觀的畫面,你心里有什么樣的感受與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立即提出:“錢塘江大潮真壯觀!”“這樣的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教師反問學生,“作者為什么把潮水比作戰(zhàn)馬呢?千萬匹、齊頭并進、浩浩蕩蕩有什么作用?”此時學生已經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潮來時的形態(tài)和戰(zhàn)馬向前奔很像。戰(zhàn)馬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著前浪,前浪引著后浪,鋪天蓋地地涌來。通過形象直觀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了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教學抓住了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二、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提問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只有當個體活動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的時候,思維才算真正啟動。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設疑質疑,激發(fā)自己的學生提問題的意識,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究、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的時候,開始上課教師就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粯訓|西,哪一位同學能猜得到它是什么呢?”這個預設的問題激起了學生的強烈的問題意識,給了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學生會很好奇老師究竟帶來什么東西,他們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了。然后教師出示生了銹的一個魚鉤,學生回答后,教師及時板書“魚鉤”兩字,然后提問:這個魚鉤好看嗎?它怎么樣了?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魚鉤不好看,都已經生銹了。教師就加以肯定地說:在今天首都北京的歷史博物館中同樣陳列著這樣一個生了銹的魚鉤,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卻稱它為“金色的魚鉤”。讓學生讀題后主動地設疑:為什么把生了銹的魚鉤叫金色的魚鉤?這魚鉤是誰用過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品讀課文,探求新知,用自己的語言發(fā)表意見。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初步感知和發(fā)言中了解到學生是怎樣讀書、怎樣思考的,并了解了學生的實際水平。這有助于教師把握教學的起點,確定教學的重點,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思維,做到因勢利導。而且它使學生在開始閱讀課文之時,就得到一個自主讀書的訓練機會。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不僅了解了老班長的精神,還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chuàng)設情境,讀中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白灾鲗W習”強調了學生“主體”意識的發(fā)揮,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民主氛圍,使全體學生全身心地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去感悟文章豐富的思想感情。朗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一種手段,也是很好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教師要安排學生讀課文,把朗讀課文當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方法、一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每一個孩子都能有感情地進行朗讀,細細體味課文的每一個詞、每一個字,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文章,記敘了首都人民聚集在北京的長安街上向周總理遺體告別的感人情景。在教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教師有意把教室事先布置得昏暗一點,黑板上方掛一幅周恩來總理的遺像,并披上黑色的紗,同時教師播放一曲哀樂。這樣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品讀課文,使學生從讀中體會,從讀中感悟人民送別自己敬愛的周總理時的內心活動,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梢苑帜信瑢W進行比賽朗讀、分小組朗讀、指名朗讀、報名朗讀等等,看誰讀得最精彩。并給予幾分鐘的準備醞釀時間。在準備的時間內,學生們興趣盎然,一遍一遍地嘗試,并根據(jù)文本修改語調節(jié)奏。幾分鐘過后,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你爭我搶地參與到比賽的行列。他們不僅讀出了首都人民悼念敬愛的周總理的感情,同時自己也投入到課文的情景之中去了,教師也輕而易舉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想象
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就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教學,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的情境和條件。例如學習《溫暖》一課的時候,教師根據(jù)“清潔工人望著敬愛的周總理激動地說不出話來”這句話,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這位清潔工人當時心里是怎樣想的?他想對周總理說些什么?”“假如你是清潔工人,你想對周總理說些什么呢?”這樣就把學生帶入特定的環(huán)境中,讓學生的想象像裝上翅膀一樣展開出去。又如在教學《嫦娥奔月》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提問:當嫦娥要阻止逢蒙的陰謀的時候,請同學們想一想,嫦娥當時會怎樣做?她是怎樣說的?學生們交流討論,教師乘勢出示一幅情景圖,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教學達到了高潮,學生也走近了嫦娥,感受到了古代神話的美好境界。在這一堂課上,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對學生進行了很有實效的語言文字訓練,真正把語文課上出了語文味。
通過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多彩的直接經驗比教師死教、學生死學而獲得的間接經驗要好得多,這也是我們學生學習語文,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特點,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問題情境”,把問題情境模擬出來,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打好基礎的重要途徑。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