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焱
歐元誕生20周年之際,在歐元區(qū)卻很難稱之為值得慶祝的時刻。從2018年初到2019年的夏季,過去十幾個月的時間里,歐元一直處在下跌通道。同時,各種壞消息纏身讓歐元難有喘息之機。
5月26日,五年一次的歐洲議會選舉落下帷幕。在歷次歐洲議會選舉中,從未有如此多的右翼政黨出現,為此,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5月21日警告說,此次歐洲議會選舉是“1979年以來最重要的一次選舉,因為歐盟正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
這與20年前雄心勃勃要帶領歐洲走上經濟政治一體化道路的歐洲共同體不可同日而語。20世紀90年代初,歐洲共同體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天時地利人和讓歐共體可以在內部進行更高水平的整合,并通過吸收更多的成員國在地域上擴大范圍。
1991年12月,在歐洲一體化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應運而生,將統(tǒng)一貨幣的想法正式納入法律文件,并為歐元的問世定下了時間表。
1999年1月1日,依據《馬約》中建立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的目標,歐元正式誕生,那一年也是《馬約》對歐洲成立貨幣與經濟聯盟所做規(guī)劃的最晚時刻。
20年后,歐元區(qū)擴展至19個成員國,覆蓋3.4億人口,歐元在國際支付中所占份額約36%,占所有央行外匯儲備總額20%,已是全球第二大流通貨幣和第二大儲備貨幣。
與此同時,相當多的人相信歐盟在未來20年會崩潰。在此次歐洲議會選舉中,持“崩潰論”的歐洲選民占比數量觸目驚心,他們在被調查人數中的比例分別是,法國58%、德國51%、意大利58%、荷蘭52%、波蘭58%、羅馬尼亞58%、斯洛伐克66%。
歐元區(qū)此時還在消化英國脫歐對地區(qū)一體化進程帶來的沖擊。英國原定3月29日正式脫歐,但是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的脫歐計劃連續(xù)三次遭到議會否決,黯然神傷的梅不得不哽咽著宣布辭去保守黨黨首職務,英國脫歐一事再次駛入新的未知水域。
2010年開始的歐債危機以及次生的銀行流動性危機至今仍牽絆著歐洲的經濟復蘇,難民潮、恐襲、核心同邊緣國家分歧加大、極右翼政黨支持率攀升、氣候變化挑戰(zhàn)等議題讓歐洲步履艱難,歐元區(qū)前途也難有亮色。
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翰·范·雷南 (John van Reenen)對《財經》記者表示,在經濟上,歐元存在的合理性從未被證實過。應對負面沖擊時,歐元區(qū)成員國進行臨時調整的能力因歐元的存在而去掉了一個層級。鑒于成員國間勞動力的流動率低,工資在通常情況下都比較僵化,沒有中央的再分配機制,讓歐元存在的合理性不高。全球金融危機使這一點更顯而易見。歐元一直以來都更像是一個政治項目,在歐元危機后,維系統(tǒng)一貨幣政策的壓力反而助長了民粹主義。
自共同貨幣這個概念提出之日,關于政治和經濟二者誰最終決定這一單一貨幣命運的爭論就從未停止。展望未來,雷南認為,歐元仍會蹣跚前行,畢竟它有很多政治意愿的支持。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是荷蘭社會黨候選人,屬建制派親歐洲人士。5月初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一次會議上他警告說,“我相信這(指歐洲議會選舉)是自歐洲一體化啟動以來,歐盟第一次可能分崩離析,這不再是一場噩夢或一場糟糕的夢,而是一個潛在的現實?!?p>
20年前,圍繞歐元人們做的夢是,貨幣聯盟為歐洲共同市場的最終成形踢出臨門一腳;歐盟領土通過單一貨幣變?yōu)樗袇⑴c者都機會平等的經濟空間;歐元促進歐盟轉向經濟共同決策,反過來它又是歐盟向更高一級的政治一體化進軍所不可或缺的前提??傊瑲W元是歐洲經濟和政治完整性的象征。
在這些宏大的夢想之外,對歐元的向往,也是很多歐洲國家基于現實的考慮。比如,通過單一貨幣來歸避貨幣匯率不斷波動造成的損失,降低流通成本,這樣穩(wěn)定的低利率會降低通貨膨脹并刺激經濟增長;比如,實行了固定匯率沒有波動會增加投資活動,從而改善勞動力市場;這些正向循環(huán)最終讓各國經濟表現更好,更易進入歐盟來應對新的現實。
如果歐元前景看好并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歐元會改變美國與統(tǒng)一歐洲間的力量平衡,甚至在設置全球金融標準和確定全球交易的金融產品方面,挑戰(zhàn)美國霸主的地位。
事后證明,歐元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在外匯交易、國際儲備和記賬單位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成為僅次于美元,也是唯一有實力與美元競爭的國際貨幣。自2002年1月1日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等12個國家開始采用歐元紙鈔及硬幣起,僅半年多的時間,歐元兌美元就達到平價。此后,歐元一路昂首闊步,到2008年7月15日,歐元兌美元匯率飆升至1比1.6038紀錄高點。
那段時間歐元也有過一些小挫折,比如瑞典在2003年9月舉行公投時,55.9%民眾反對加入歐元區(qū)。幾年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文章強調說,“對于那些幸運地加入歐元區(qū)這一高級俱樂部的國家來說,歐元已然成為一個安全港?!?/p>
IMF的統(tǒng)計顯示,2011年歐盟27個成員國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之和達到了17.6萬億美元,高于美國的15.1萬億美元和中國的7.3萬億美元。歐盟的貿易規(guī)模占世界的20%,其進、出口總額分別僅次于美國和中國,均居世界第二。歐洲的勞動生產率也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從平均水平看,歐洲人的生活質量在全球首屈一指。很多評論家將歐洲譽為“生活方式的超級大國”。根據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的人類發(fā)展指數排名,表現最佳的前20強當中有13個是歐洲國家。
世界經濟論壇創(chuàng)始人兼執(zhí)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教授總結說,歐盟取得了令人驚嘆的巨大成功,特別是與它誕生之初的一窮二白相比,其成就更顯非凡。
對歐元的樂觀情緒一直延續(xù)到了人們準備慶祝歐元10周年華誕之時,那時人們經常感慨的話題是,這個新貨幣還未經受過嚴峻的考驗,因此,歐元很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但在深層次,歐盟的政治和經濟轉型依然一頭霧水,此時,歐元區(qū)迎來了慶祝成立十周年的大日子,卻伴隨著金融危機的侵襲。
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使歐洲邁向“日趨緊密的聯盟”的歷史性進程遭受到嚴重挫折,暴露了歐元區(qū)多年累積形成的大規(guī)模財政、金融、結構性失衡。金融危機先是在2010年轉化成為希臘主權債務危機,隨后在2011年-2012年間,演化成全面的銀行——主權債務危機,并曾一度威脅到這個貨幣聯盟的生存。在債務危機減弱之際,經濟增長疲弱、 通脹近零的經濟-社會危機取而代之。到了2019年初,歐元區(qū)經濟依然處于低迷狀態(tài),一季度增長僅為0.4%,而同期美國的經濟增長達到3.2%。歐元區(qū)經濟疲軟狀態(tài)也正在從制造業(yè)蔓延至服務業(yè)。
仿佛一夜之間,歐元區(qū)從一個生機勃發(fā)的青年變成憂疾纏身的病夫,人們對歐元區(qū)最常見的判斷和描述充滿了諸如“不確定”、“脆弱”、“混亂”、“動蕩”和“難以預測”一類的負面詞語,這些負面詞語一用就是十年。
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主席大衛(wèi)·馬什(David Marsh)對《財經》記者說,現在歐洲的分裂是多維度的,一個維度的分裂是在債權國和債務國之間,即歐元區(qū)北方與南方的分化;另一個維度是在擔心受俄羅斯影響或那些受到俄羅斯影響的國家與對此并不關心的國家間的分化,即歐元區(qū)東方與西方的分化;還有一個維度是英國脫歐后果帶來的分化,它將在不久之后在歐元財政上留下深洞,從而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所有歐元區(qū)國家。
歐元區(qū)的設計存在先天缺陷。在進行組合的最初它就由兩組社會、經濟模式明顯不同成員國組成,相對應的,其宏觀經濟政策和政策結果也存有明顯差異。在歐元正式推出的十年前,歐洲國家就分為從屬于歐洲匯率機制(ERM)、或受其影響的核心成員國,以及ERM外圍成員國這兩大陣營。
歐元的存在以及歐央行的權力受到各個國家想保持財政獨立性的限制。不同國家的通貨膨脹率不同,歐央行建議的利率水平對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來說太低了,容易導致金融泡沫,對低通貨膨脹的國家來說又太高了,從而對投資產生了負面影響。核心國和外圍國在利率方面初始條件的不同,引致了核心國的資本流入外圍國,造成后者的信貸繁榮,加劇了歐元區(qū)競爭力方面差異的問題。
如今歐元與創(chuàng)立之初已全然不同,整個歐洲經濟也今非昔比。
一方面,歐洲各國在通貨膨脹、財政紀律、商品與服務市場的價格彈性等各方面存在差異阻礙貨幣聯盟的順利實施。作為單一幣制,歐元的存在非但未能彌合不同,使核心國和外圍國變得趨同,還導致了失衡加劇并對這種局面手足無措。
在華爾街浸淫數十年的安迪·赫克特(Andy Hecht)的觀點是,歐元的主要問題是,它取決于政治而非經濟。赫克特對《財經》記者指出,在歐洲建起一個聯盟來與中國和美國競爭,這個宏大的全球主義實驗遭遇了政治磕絆,主因是文化。最初把歐洲北方和南方不同的政經體系的文化融為一體,帶來了沖擊,然后發(fā)展成現在民族主義崛起的局面。
另一方面,由于監(jiān)測不足、匯率工具缺乏,問題積重難返。赫克特認為,歐央行對歐元的管理是為了安撫各種不同的利益,刺激貨幣聯盟亂糟糟的經濟。雖然歐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量化寬松、零利率甚至是負利率,以及前瞻指引等,但貨幣政策的輻射只能到此為止,而任何財政刺激措施的嘗試都會遇到各成員國間的文化瓶頸。因此歐元這個貨幣聯盟已成為一個不同觀點、不同自我認知和文化的集合體,決策變得幾乎不可能。
2005年是歐洲觀念的鼎盛之年,歐洲一體化項目在那一年得到全球性認可,但在歐元區(qū)進入20年的關鍵時刻,馬什指出,現在對歐元的是非成敗下定論還為時過早,歐洲貨幣聯盟尚未實現其早期雄心勃勃的壯志,未能成為歐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穩(wěn)定基石,但舊的貨幣競爭體系在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已被證明不可行。
經過20年的貨幣一體化嘗試,歐元區(qū)國家強者衡強,弱者更弱。雖然多數歐元區(qū)成員國都曾享受過貨幣聯盟為凈利的時期,但這些時期遠遠短于歐元拖累經濟增長的時期。
德國歐洲政治中心(CEP)有報告指出,歐元引入的20多年間,在歐元的19個成員中只有德國和荷蘭受益比較大,自歐元開始使用的1999年,德國人均財富累計增加了2.3萬歐元,荷蘭人均累計增加了2.1萬歐元;意大利和法國等其他成員國的經濟繁榮程度則出現下降,意大利人和法國人分別累計減少了7.4萬歐元和5.6萬歐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對法國和意大利來說,歐元匯率過高,對其競爭力造成打擊,對德國來說匯率則太低了。歐元將德國低利率環(huán)境的好處擴大到整個歐元區(qū)外圍國家,從而引發(fā)了信貸和投資熱潮。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這些債務變得難以維持,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塞浦路斯被迫尋求財政援助,因經濟增長放緩,融資變得匱乏。
在赫克特看來,對歐洲南部國家的財政救助造成了歐元區(qū)成員國間更大的分裂,歐洲北部國家已厭倦了在政府和個人層面上為南方的經濟罪行付代價,這引發(fā)了民族主義膨脹及人們有目共睹的脫歐行為。
危機后形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德國在歐盟的霸主地位使柏林能對歐洲其他大部分國家采取嚴厲的預算措施政策,反過來,歐洲南部的一些國家也爆發(fā)了厭倦德國等國的情緒。
歐元懷疑論者認為,歐元未能成為有效貨幣或歐盟穩(wěn)定增強的工具。歐元支持者則認為,歐元降低了交易成本以及價格的不確定性,提高了價格機制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了價格透明度,由此促進了競爭?,F在的問題是,歐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將來會取得什么樣的進展,歐元對美元的競爭將向怎樣的方向發(fā)展。
在馬什看來,美元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世界的主要貨幣,而歐元的未來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歐元太重要而不能失敗,太脆弱而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