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心雕龍》是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在開篇劉勰寫道對文學的態(tài)度是“原道”,即理論方面的提出,再到《情采》篇中的實踐,兩者相互呼應。因此從《原道》出發(fā)的“理真”到《情采》篇中的“情真”兩者之間互動比較十分必要,以此揭示出劉勰創(chuàng)作的理論思路和其文章前后相互呼應的精妙構思。
關鍵詞:原道;情采;理真;情真
作者簡介:杜金明(1996.1-),女,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2-0-02
文章本出自于自然,所以,在開篇之中多次提及自然為文,在黃季剛先生之文心雕龍札記中對“原道”篇的描述即:
“以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數(shù)言自然,一則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再則曰:夫豈外飾,蓋自然耳。三則曰: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即有言語,即有文章,言語以表思心,文章以代言語,惟聖人能盡文之妙,所謂道者,如此而已……。”此道為自然則明矣[1]?!?/p>
文章創(chuàng)作最珍貴最難得就是,見“真”景,抒“真”情。觸動內(nèi)心美好情感的必然是那些本真純粹的事物,這樣不朽的文章自然跟隨情感而出現(xiàn)。因此探究其根源和本質皆出自于純粹自然“真”的本性,時時牽動著情感這條細膩且敏感的主線,“真”經(jīng)過創(chuàng)作者頭腦時便化為感性的“真”和“情”,下面就探討的“道”“理”的本質以及如何影響主體情感一系列的動態(tài)變化發(fā)展過程。
一、《原道》之“理真”
“道”作為一種對混沌狀態(tài)的描述是對模糊無形描繪。即是無形,便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是宇宙間的至理大道?!暗馈焙汀罢妗笔敲懿豢煞值?,在“道”為理真,在創(chuàng)作為“情真”,雖屬于不同的領域一為自然領域,一為社會人心領域,但是究根溯源來說“道”的真和創(chuàng)作之情兩者密不可分。探究其兩者之間的顯性隱形的互動關系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刻理解創(chuàng)作的興發(fā)和神思等特點。
劉勰在《原道》篇中把文的地位提高到“與天地并生”的地位,文的性質是以“道”為哲學基礎的,從而使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一個依據(jù),即“道之文”是在自然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這里把“道”定義從自然中產(chǎn)生的,為在社會習俗中的人提供了生存和創(chuàng)作的法則,做到模仿自然的“真”、“理”,從而對自然之美的崇拜和欣賞,對自然的事物的“真、善、美”的描繪自然的創(chuàng)造的佳作自然會被后世世人帶來啟發(fā)和教育。
(*)“理真”在《原道》篇的體現(xiàn)
《原道》開篇提出了自然之道:“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2]?!边@里的“道”顯然指自然之道,天地日月山川都是“道之文”,都有它自身美的外在物質形態(tài)。自然之道的美和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作家創(chuàng)作提供無限資料和靈感,興會以此為基礎,逐漸積累細膩情感,蘊藏于心中,待創(chuàng)作時轉化為作家內(nèi)心素材。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3]?”
一切的自然景觀和事物都有外在的物質形態(tài)和自然屬性可以達到自然成文,從外形、色彩、聲音都為文增添了光彩,從自然之“理”出發(fā)而進行創(chuàng)作,好的“文”自然進行成了。
“爰自風姓,暨于孔氏,玄圣創(chuàng)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shù)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經(jīng)緯區(qū)宇……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4]?!?/p>
從伏羲開始直到孔子都是沿著精深的“道”來鋪寫文章的,取法《河圖》和《洛書》來觀察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取法于“道”的文章在創(chuàng)作者那里就變成了“情和理”,作家通過自然的真來變現(xiàn)“道”,完成從模糊恍惚的“道”變成具體的、形象的、可觸摸的“道”的轉化過程。
《原道》篇中的“道”即為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在于真,即事理的真是為文的基礎,一篇成功的文論如果不是基于“理真”的基礎,天馬行空任意創(chuàng)造故意設置各種障礙阻礙讀者和文本之間的溝通,溝通不暢即會引起讀者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暢快,因此基于自然之道“理真”的思想應該在創(chuàng)作中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肯定。
二、《情采》之“情真”
劉勰在《情采》篇傳達了創(chuàng)作理念即“情真”,“情真”作為思想和情感上的真實具有相對的封閉性,不容被人們所察覺和發(fā)現(xiàn),隱藏在人頭腦的深層結構中,因而不容易被他人所變更,但通過“文學”這一與生俱來地發(fā)掘人類深層情感來說就容易的多。下面透過劉勰的文章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文學是一種對人真實情感關切。
(*)“情真”在《情采》篇的體現(xiàn)
劉勰在《情采》篇中最理想的文章,應當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銜華佩實”、“符采相濟”的。要想達到理想文章首先需要使內(nèi)容取得要取之于自然,是作家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做到真實可靠的抒發(fā)眼中所觀和心中所感,緊接著就是在心中描繪出萬物的狀貌,將其精心安排和組織辭句,使其心中所想能夠大部分展現(xiàn)出“真”景物和內(nèi)心。但同時心作為一個思緒萬千一刻也不曾停歇過的主體來說,對自然事物的加工和潤色也是必要的,通過對自然事物加以修飾盡可能做到回歸自然的情感和事物,對此《情采》篇是這樣描述文章的外在形式的。
“《孝經(jīng)》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藻飾以辯雕,文辭之變,于斯極矣[5]?!?/p>
可以看出質樸雖然在生活中占很大部分,但是對于“信言”往往在豐富的生活中難以應對復雜的情況,因此對文辭的修飾是十分必要的,美妙的辭藻修飾萬物和文章,使其呈現(xiàn)的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過程,文章被注入很多的可讀性,但此種形式的基礎要在“情真”的基礎上施行,感情的自然作為文章寫作的出發(fā)點,不可為了寫作而創(chuàng)造感情。在《情采》篇是這樣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