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巍 王虎
摘 要:引入前景理論,依據(jù)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與政府部門三方博弈模型,對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行為和政府的監(jiān)管行為分別進行了分析,并通過數(shù)值仿真分析不同影響因素對博弈策略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風險態(tài)度系數(shù)、損失厭惡系數(shù)、懲罰力度、合謀成本、聲譽損失以及前景理論參數(shù)對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均會產生影響。抑制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行為,政府需要增加合謀成本,降低合謀收益,建立網絡推手行為規(guī)制的相關法律規(guī)范,多方主體協(xié)同監(jiān)管。
關鍵詞:網絡推手;前景理論;合謀;演化博弈;數(shù)值仿真
中圖分類號:F224.32;C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9)03-0018-08
一、引言
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移動客戶端的出現(xiàn)使謠言傳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網絡謠言的傳播渠道呈現(xiàn)多樣化,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成為新聞制造者和傳播者[1]。微博、微信、論壇等網絡平臺的日益普及,極大地便捷了公眾的交流方式和參與公共事物的方式,使公眾的表達權和參與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網絡的匿名性和信息監(jiān)管的缺失,為網絡謠言的產生和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2-3]。謠言的廣泛傳播不僅嚴重擾亂了網絡秩序,還可能產生暴力性的集合行為,對社會穩(wěn)定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4-5]。近年來,許多網絡謠言都是由網絡推手制造的,并在網絡推手的操作下廣泛傳播,嚴重損害了公眾利益并對社會穩(wěn)定造成了很大影響。網絡推手是指借助網絡媒介進行策劃、實施并推動特定對象,使之產生影響力和知名度的人,對象包括:企業(yè)、品牌、事件以及個人[6]。網絡推手是隨著互聯(lián)網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網絡群體,出于不同的利益訴求,有組織有針對性地對熱點事件或者敏感的人進行炒作,影響和操縱網絡輿論的發(fā)展,如“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網絡推手群體已經逐漸發(fā)展為一個行業(yè),由于網絡推手水平參差不齊,有些突破道德底線,制造和傳播虛假謠言信息,對正常的輿論環(huán)境和網絡秩序造成嚴重破壞。因此,如何對網絡推手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充分發(fā)揮其對網絡輿論和社會發(fā)展的正面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網絡推手進行了研究。王子文等分析了網絡推手的形成、發(fā)展和行為組織特點等,從網絡技術可控性的角度提出了應對策略[7]。胡凌從法律規(guī)制的角度對商業(yè)網絡推手進行了研究[8]。胡辰等從傳播學理論的角度指出網絡推手運作的本質是網絡環(huán)境下沉默螺旋效果的減弱與反沉默螺旋現(xiàn)象[9]。肖強等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運用時序和邏輯模型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研究了網絡推手現(xiàn)象的炒作原理和群體協(xié)作模式的意義[10]。燕道成等從傳播學的視角分析了網絡推手制造謠言的要素、手法,透析網絡推手的趨利本質,為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提出了對策[11]。李綱等運用文本情感傾向分析方法研究了網絡推手識別問題[12]。余莎莎等引入羊群效用和信息老化效應,通過建立符合在線社交網絡中謠言傳播特性的信息傳播模型和數(shù)值仿真,研究了網絡推手辟謠對謠言傳播動力學的影響[13]。李華等研究了網絡推手操縱參與式新聞的危害,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建議[14]。曾慧通過對網絡推手運作模式的分析,研究了網絡推手對網絡輿論的影響[15]。還有學者從博弈的角度對網絡推手行為進行了研究。陳福集等將博弈論引入到網絡推手的研究問題中,通過構建政府、網絡推手和當事人三方的博弈模型分析網絡推手的行為特征,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16]。賓寧等針對正面信息的傳播,通過構建三階段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和仿真分析,研究了多行為主體對社會網絡信息傳播的影響,并提出促進正面信息傳播的建議[17]。張倩楠以“網絡水軍”為背景,構建了惡意攻擊事件中涉及的三個不同群體角色治理方、攻擊方和普通用戶三方的博弈,并對博弈主體的行為策略進行了研究[18]。蘭月新等以Lotka-Volterra模型建模和微博空間單群體競爭模型為理論基礎,研究了意見領袖和網絡推手的競爭模型及模型平衡點的穩(wěn)定性,并提出微博輿情的應對策略[19]。
上述文獻從不同的角度對網絡推手產生的原因、發(fā)展歷程、運作方式和行為特征等進行了研究,但基本都是從定性的角度對網絡推手進行研究,在運用演化博弈理論對網絡推手進行研究時,博弈主體的行為策略都是基于完全理性假設的期望理論,并且只是將網絡推手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研究。前景理論指出個人在風險條件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特征與期望效用理論的基本原理是不相符的,個體行為并不完全遵循效用最大化,還會受到多種心理因素的影響[20],網絡推手會通過自身的主觀判斷和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作出行為決策,因此,這些研究與網絡推手的實際行為特征會有一定的偏差。網絡推手在制造和傳播網絡謠言的過程中是需要借助外部媒介條件的,如媒體、意見領袖、網絡水軍等,網絡推手會以合謀的方式利用媒體和意見領袖的影響力來實現(xiàn)自身的目的。意見領袖又稱為輿論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群體,這類群體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21]。意見領袖往往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輿論進行議題設置和引導輿論的發(fā)展方向,因此,規(guī)范意見領袖的行為和發(fā)揮意見領袖的正面作用能有效地遏制網絡謠言的傳播。本文通過構建政府監(jiān)管下的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的三方博弈模型,將前景理論中的心理偏好引入到博弈主體的行為決策中,使博弈主體在決策過程中貫徹有限理性的假設,并運用演化博弈和納什均衡理論來分析網絡推手的行為特征。
二、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行為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假設和構建
政府部門對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行為進行監(jiān)管主要依據(jù)雙方是否進行合謀,一般情況下,政府部門很難預測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是否進行合謀,并且雙方合謀的結果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也是無法提前預知的。政府在主觀判斷合謀的可能性以及造成負面社會影響的情況下,決定是否進行監(jiān)管以及實施監(jiān)管的力度。對于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而言,雙方選擇合謀與否取決于主觀認為政府監(jiān)管成功的概率,由于僥幸心理的存在,公眾一般都會低估自己受到法律懲罰的概率,網絡推手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就會選擇進行合謀;意見領袖通過傳播熱點事件吸引公眾的注意力,不僅能夠獲得網絡推手給予的經濟收益,而且也提升了自身的社會影響力,這種經濟和心理收益以及主觀低估政府部門監(jiān)管成功的概率是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的動機。
網絡推手在網絡謠言的傳播過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謠言傳播主體,通過傳播謠言實現(xiàn)經濟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收益。隨著政府對網絡謠言治理的重視,出臺了相應治理網絡謠言的法律法規(guī),造謠者和傳謠者都會受到相應法律的懲罰,網絡推手在對謠言進行傳播時就會考慮收益和成本的問題,只有當網絡推手主觀認為傳播網絡謠言帶來的收益大于所要付出的成本時,網絡推手才有可能選擇傳播謠言。此外,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在合謀過程中所要付出的成本、受到的法律懲罰以及所獲得的收益等都是基于主觀認知的,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期望效用的收益函數(shù)并不能很好地適用不確定條件下行為主體的決策行為。因此,本文在構建博弈模型時,考慮了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的情形,而政府通過對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監(jiān)管行為對博弈結果產生影響,在構建博弈矩陣時將前景理論的價值函數(shù)和權重函數(shù)代入到演化博弈矩陣中構建了收益感知矩陣,使演化博弈結果更加符合實際情況,并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博弈主體包括政府部門、意見領袖和網絡推手,這三方都是有限理性主體,三者作出決策的依據(jù)是行為所帶來的收益和損失的價值感知,網絡推手在傳播謠言時,會考慮與意見領袖合謀所得到的收益和需要付出的成本,進而決定是否與意見領袖進行合謀,意見領袖在傳播謠言時,會考慮和網絡推手合謀獲得的收益以及傳播謠言可能受到的懲罰來決定是否合謀,政府在對網絡謠言進行監(jiān)管時,也會考慮監(jiān)管的成本以及實施難度等因素來選擇監(jiān)管或者不監(jiān)管。因此,政府部門的行為策略集合為{監(jiān)管B1,不監(jiān)管B2},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行為策略集合為{合謀A1,不合謀A2},此外,只有雙方均同意合謀時,合謀行為才會成功,不考慮一方不同意合謀而對請求合謀方進行舉報的情形。
假設3:假設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正常收益分別為R1、R2,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的概率是q,當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時,網絡推手會獲得合謀收益D,意見領袖除了會獲得網絡推手的報酬M之外,還會因為傳播網絡謠言而使得自身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提高,獲得相應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收益N,因此,意見領袖的合謀收益為 。由于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正常收益是根據(jù)以前的收益來確定的,是確定的數(shù)值,在構建博弈矩陣時不考慮其感知價值。
假設4:由于網絡謠言監(jiān)管過程中所付出的時間、人力、物力成本以及實施的難度等因素,政府部門以概率p對網絡推手和推手合謀行為進行監(jiān)管,監(jiān)管成本為C,政府部門對合謀行為進行監(jiān)管結果存在查出合謀和未查出合謀兩種可能,假設查出合謀的概率為?茲。若政府部門查出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行為,則網絡推手會受到法律懲罰k1D(其中k1為懲罰系數(shù),可以理解為對網絡推手的懲罰力度),意見領袖不僅會受到法律懲罰k2M(其中k2為懲罰系數(shù),可以理解為對意見領袖的懲罰力度),還會因為傳播謠言受到不好的社會評價,造成負面的社會形象,因而承受相應的聲譽損失H;若未查出合謀行為,則政府部門會承受網絡謠言的廣泛傳播帶來的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危害國家穩(wěn)定、公信力下降等成本G。
根據(jù)以上假設構建網絡推手、意見領袖和政府部門三方博弈的收益感知矩陣如表1所示。
(二)模型求解
在網絡推手、意見領袖和政府部門的三方博弈中,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會根據(jù)政府部門監(jiān)管的概率和自身的收益狀況來決定合謀還是不合謀,而政府部門會考慮監(jiān)管成本以及對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監(jiān)管成功的概率等因素來決定監(jiān)管策略。根據(jù)納什均衡理論,在一個策略組合中,當所有其他人都不改變策略時,沒有人會改變自己的策略,則該策略組合就是一個納什均衡[23]。因此,當政府部門的行為策略對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預期收益沒有影響以及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行為策略對政府部門的預期收益沒有影響時,分別是網絡推手、意見領袖和政府部門的博弈均衡。
(三)模型分析
1. 政府部門的監(jiān)管行為的分析。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的概率取決于合謀行為所獲得的收益以及政府的監(jiān)管力度等因素,根據(jù)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的最優(yōu)概率?仔(q)可得,當政府部門主觀認為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以?仔(q*)大于?仔(q)的概率進行合謀時,政府部門則會選擇進行監(jiān)管;當政府部門主觀認為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以?仔(q*)小于?仔(q)的概率進行合謀時,政府部門則會選擇不監(jiān)管。根據(jù)?仔(q)的表達式可知,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收益D、M以及政府部門承受網絡謠言的廣泛傳播帶來的相關成本G、政府部門查出合謀的概率?茲、監(jiān)管成本C以及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懲罰系數(shù)k1、k2幾個變量能夠對合謀概率產生影響,并且?仔(q)的取值與監(jiān)管成本C成正比,與政府部門查出合謀的概率?茲、監(jiān)管成本C以及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懲罰系數(shù)k1、k2成反比。因此,政府在對合謀行為進行監(jiān)管時,可以通過提高查處合謀的成功率和降低監(jiān)管的成本,來抑制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行為,在監(jiān)管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加大對合謀行為的懲罰力度。此外,政府應加大對網絡謠言的治理力度,完善網絡謠言治理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最大程度地遏制網絡謠言的傳播和降低網絡謠言傳播帶來的社會危害,同時,也間接地降低了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行為的收益。
2. 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行為分析。政府在對網絡推手合謀行為進行監(jiān)管的概率,取決于網絡推手選擇合謀行為獲得的額外收益(實現(xiàn)收益最大化)以及監(jiān)管成本等因素。根據(jù)政府部門監(jiān)管的最優(yōu)概率?仔(p1)可得,當網絡推手主觀認為政府部門以?仔(p*)大于?仔(p1)的概率進行監(jiān)管時,網絡推手會選擇不合謀;當網絡推手主觀認為政府部門以?仔(p*)小于?仔(p1)的概率進行監(jiān)管時,網絡推手會選擇合謀。
政府對意見領袖合謀行為進行監(jiān)管的概率,還取決于意見領袖選擇合謀行為獲得的額外收益(實現(xiàn)收益最大化)以及監(jiān)管成本等因素。根據(jù)政府部門監(jiān)管的最優(yōu)概率?仔(p2)可得,當意見領袖主觀認為政府部門以?仔(p*)大于?仔(p2)的概率進行監(jiān)管時,意見領袖會選擇不合謀;當意見領袖主觀認為政府部門以?仔(p*)小于?仔(p2)的概率進行監(jiān)管時,意見領袖會選擇合謀。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當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主觀認為,政府監(jiān)管的概率大于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分別處于博弈狀態(tài)下政府的最優(yōu)監(jiān)管概率?仔(p1)和?仔(p2)時,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不會選擇合謀。為了能夠盡可能地減少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行為,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主觀認為政府部門的實際監(jiān)管概率越小越好。因此,此處在對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行為進行分析時取?仔(p1)和?仔(p2)中值小者。
根據(jù)(17)式可知,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行為的臨界條件,為了能夠在較低的政府部門監(jiān)管概率條件下降低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概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網絡推手主觀認為受到的法律懲罰與合謀獲得的收益的比值 。政府部門在監(jiān)管時可以加大傳播網絡謠言的懲罰力度,對網絡謠言進行實時監(jiān)控,第一時間發(fā)表辟謠信息,遏制網絡謠言的傳播,同時,降低網絡推手與意見領袖合謀獲得的收益。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加大對網絡推手的懲罰力度k1D,讓網絡推手認識到網絡謠言傳播造成的社會影響越大,自身從中獲得的收益越高,相應的法律懲罰越高;政府部門可以根據(jù)網絡謠言的種類和性質以及對社會的危害程度,改變懲罰系數(shù),針對可能引起公眾廣泛關注和對社會產生惡劣影響的網絡謠言,如食品安全類網絡謠言,可以適當增加懲罰系數(shù)。根據(jù)前景理論可知,網絡推手主觀認為受到的法律懲罰?姿(k1D)?琢1要更大,而針對一些公眾關注度并不高、不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網絡謠言,可以適當降低懲罰系數(shù),但網絡推手主觀上還會認為會受到嚴厲的法律懲罰,從而選擇放棄合謀。
第二,網絡推手的合謀成本與合謀獲得的收益的比值 。網絡推手在選擇合謀還是不合謀的時候,會權衡合謀行為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獲得的收益,一般情況下,當合謀行為獲得的收益大于需要付出的成本的時候才會選擇合謀,從表達式可以看出,當合謀成本M與合謀收益D相等時, 值為零,表達式右側值為零,此時網絡推手不會選擇與意見領袖合謀。因此,政府部門在對網絡推手的合謀行為監(jiān)管時,可以通過增加網絡推手合謀的成本和降低合謀獲得的收益兩個方面來抑制網絡推手的合謀行為。
第三,政府部門查出合謀的概率?仔(?茲)、風險態(tài)度系數(shù)?琢和損失規(guī)避系數(shù)?姿。從表達式可以看出當網絡推手主觀認為政府部門查出合謀的概率越高,網絡推手選擇合謀的概率越小。網絡推手對風險和損失的態(tài)度以及對事件結果出現(xiàn)概率的主觀判斷,都會對合謀行為產生影響,政府部門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增強工作過程的透明度,切實落實各項監(jiān)管措施,給網絡推手形成一種心理壓力,而不敢進行合謀。
(2)對意見領袖的監(jiān)管。當k2?垌k1時,即政府部門對意見領袖的懲罰力度要遠大于對網絡推手的懲罰力度時,意見領袖與網絡推手的合謀條件為:
從(18)式可以看出,意見領袖與網絡推手合謀會受到意見領袖主觀認為,因傳播網絡謠言而承受的聲譽損失H、主觀認為受到的法律懲罰k2M的影響和意見領袖合謀獲得的收益 。當意見領袖受到的聲譽損失和法律懲罰越大,合謀獲得的收益越低,則意見領袖與網絡推手合謀的概率越低。政府在對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行為進行監(jiān)管時,可以對傳播網絡謠言的意見領袖進行點名批評、加大監(jiān)管力度和懲罰力度等,并降低意見領袖合謀獲得的收益,以減少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合謀行為。意見領袖主觀認為政府部門查出合謀的概率?仔(?茲)、風險態(tài)度系數(shù)?琢和損失規(guī)避系數(shù)?姿也會對意見領袖的合謀行為產生影響。
三、仿真分析
在對參數(shù)進行敏感性分析的時候,以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為例進行數(shù)值仿真分析。依據(jù)“兩高”出臺《解釋》規(guī)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shù)達到5 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fā)次數(shù)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guī)定的“情節(jié)嚴重”,可構成誹謗罪。假設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正常收益分別為40萬元和20萬元,網絡推手的合謀成本為收益的20%,政府部門對合謀行為的懲罰力度設為合謀收益的2倍,即k1=k2=2,意見領袖合謀時傳播網絡謠言被查出所遭受的名譽損失與正常收益相等。本文前景理論的參數(shù)值采用的是Tversky et al.[22]通過實驗測定得到的值:風險態(tài)度系數(shù)?琢=0.88,損失厭惡系數(shù)?姿=2.25。通過改變懲罰力度k1和k2、合謀成本M、聲譽損失H以及前景理論參數(shù)?琢和?姿的值,對這些參數(shù)進行敏感性分析,并運用Matlab進行數(shù)值仿真,結果如下:
(1)圖2~7敏感性分析中,縱坐標表示的是博弈主體主觀認為政府打擊成功的概率,橫坐標表示的是博弈主體合謀獲得的收益。當博弈主體主觀認為政府打擊成功的概率小于曲線對應的縱坐標概率值時,博弈主體會選擇進行合謀,反之,則選擇不進行合謀。合謀臨界值曲線并不會隨著合謀收益的增加而呈線性增加,而是具有一定的收斂性,當合謀收益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曲線趨于穩(wěn)定,說明當在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主觀認為政府打擊成功的概率達到一定值時,就不會選擇合謀策略,政府可以通過調控監(jiān)管力度和提高查處成功率,抑制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行為的發(fā)生。
(2)從圖2和圖3可以看出,隨著懲罰系數(shù)的增加,合謀臨界值曲線對應的博弈主體主觀認為政府打擊成功的概率逐漸降低,說明當懲罰力度較輕時,即使博弈主體認為政府打擊成功的概率處于較高水平,合謀行為也會發(fā)生。從圖4和圖5可以看出意見領袖對聲譽損失的敏感性要大于對網絡推手報酬的敏感性。因此,政府在對合謀行為進行監(jiān)管時可以考慮加大對合謀行為的懲罰力度,意見領袖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雖然有合謀的意愿,但基于損失厭惡的心理,考慮到可能會面臨的高額的經濟懲罰和遭受的損失等,則不會選擇進行合謀。
(3)根據(jù)圖6和圖7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對前景理論參數(shù)?琢和?姿的敏感性分析可知,風險態(tài)度系數(shù)?琢和損失規(guī)避系數(shù)?姿都會對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的行為策略產生影響。就網絡推手來說,網絡推手對損失規(guī)避系數(shù)的敏感性要大于對風險態(tài)度系數(shù)的敏感性,這可能是因為網絡推手傳播網絡謠言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經濟利益,為了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網絡推手會盡可能地降低合謀的成本以及規(guī)避可能遭受的損失,因此,損失規(guī)避系數(shù)會對網絡推手的行為策略產生較大影響。對意見領袖而言,意見領袖對風險態(tài)度系數(shù)的敏感性要大于損失規(guī)避系數(shù),意見領袖作為有影響力的社會公眾群體,在發(fā)布和傳播信息時會更加注重信息所產生的影響以及造成的后果,降低自身行為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風險,以維護自身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產生良好的社會聲譽,相較而言,經濟收益只是影響意見領袖行為的次要因素。因此,政府在對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合謀行為進行監(jiān)管時,應根據(jù)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這種心理特征,采取相應的監(jiān)管措施,加大對網絡推手的經濟懲罰力度,對意見領袖可以通過主流媒體的點名批評、關閉平臺賬號等措施進行處罰。同時,政府應通過各種途徑識別出“偽意見領袖”?!皞我庖婎I袖”是指為了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等原因利用自身影響力向廣大受眾傳遞虛假不實信息,進而對其造成一定影響的人。這類意見領袖更加注重行為策略的經濟和政治效益,具有較強的收益感知敏感性,可以加大對其經濟和法律的懲罰力度。對各主體應采取針對性和差異化的監(jiān)管和懲罰措施,強化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這種心理特征的主觀感知,以取得更好的監(jiān)管效果。
四、政策建議
(一)增加合謀成本,降低合謀收益
網絡推手的行為是為了經濟利益,網絡推手選擇合謀還是不合謀取決于合謀行為所獲得的收益和所要付出的成本之間的關系,根據(jù)(16)式可知,當合謀獲得的收益D與所要付出的成本M相等時,網絡推手一般不會選擇合謀。單方面的增加合謀成本或者是降低合謀收益,網絡推手都會通過各種方式盡可能地增加傳播網絡謠言帶來的收益或壓縮成本的方式使利益最大化。因此,可以選擇增加網絡推手合謀成本與降低合謀收益并舉的策略來抑制合謀行為,如加強網絡平臺和意見領袖的監(jiān)管,自動審核和過濾不良信息,設立專門的網站平臺管理人員,在后臺對虛假信息和異常的熱點話題進行審核監(jiān)督,從源頭遏制網絡謠言的傳播;建立相應的辟謠平臺,第一時間對謠言信息進行辟謠,最大程度地降低網絡謠言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和網絡推手傳播網絡謠言獲得的收益。
(二)建立網絡推手行為規(guī)制的相關法律規(guī)范
當前,我國網絡推手行業(yè)仍處于初始階段,網絡推手從業(yè)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缺乏必要的行業(yè)自律,很多網絡推手為了經濟利益,突破道德底線,惡意引導和操縱社會輿論,嚴重擾亂了公眾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正常秩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針對網絡推手的行為規(guī)范和有效的法律監(jiān)管體系。如“立二拆四”事件背后自稱是“中國第一代網絡推手”的楊秀宇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并沒有專門的網絡信息監(jiān)管法律,并且相關管理條例也有明顯漏洞。因此,需要建立網絡推手行業(y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網絡推手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既給予網絡推手合理的運行空間,又保障了公眾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犯。健全法律規(guī)范和加大懲罰力度會使懲罰系數(shù)k1和k2變大,讓網絡推手主觀上認為制造虛假信息、傳播網絡謠言以及操縱網絡輿論等行為受到的法律懲罰會變大,對網絡推手形成心理威懾。
(三)多方主體協(xié)同監(jiān)管
我國針對網絡輿論的監(jiān)管多為傳統(tǒng)管理部門,這些傳統(tǒng)的管理部門在對網絡輿論進行監(jiān)管時,只是將管理范圍延伸到互聯(lián)網范疇,并且各自獨立制作規(guī)章作為預防監(jiān)管準則,使得在監(jiān)管過程中形成重疊監(jiān)管,不僅降低了監(jiān)管效率,而且會形成監(jiān)管真空區(qū)域。通過構建一個多層次、跨組織、多部門的聯(lián)合治理結構,加強各層級和各部門之間縱向和橫向的溝通交流,增強工作過程和結果的透明度,讓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主觀認為政府查處成功的概率變大。此外,政府部門作為治理網絡推手主體,在對網絡推手進行監(jiān)管的過程中起主導地位,但網絡推手具有主體多樣性、隱匿性等特點,僅僅依靠政府單一主體的監(jiān)管方式并不能有效的治理網絡推手,需要聯(lián)合主流媒體、社會組織、廣大網民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在降低監(jiān)管成本C的同時,提高監(jiān)管效率,根據(jù)仿真結果分析(1)可知,當網絡推手和意見領袖主觀認為政府打擊成功的概率達到一定值時,就不會選擇合謀策略,多方主體協(xié)同監(jiān)管在提高監(jiān)管效率的同時,間接地提高了查處成功率,進而減少了網絡推手的合謀行為。
注釋:
①參照點的選擇可以分為現(xiàn)狀參照點與非現(xiàn)狀參照點,現(xiàn)狀參照點是指個體以目前所處的現(xiàn)實情況為參照點,非現(xiàn)狀參照點是指無客觀現(xiàn)狀參照的情況,以期望收益水平作為參照點。
參考文獻:
[1]KOWN S, CHA M, JUNG K, et al. Aspects of rumor spreading on a microblog network[J].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3,8238:299-308.
[2]PEI S, MUCHNIK L, TANG S T, et al. Exploring the complex pattern of information spreading in online Blog communities[J].PLoS one,2015,10(5):e0126894[2018-06-20].http://www.vesearch gate net/publication/27402897.
DOI:10.1371/journal.pone.0126894.
[3]GALLOS L K, HAVLIN S, LILJEROS F, et al. How people interact in evolving online affiliation networks[J].Physcial review,2012,2(3):4583-4586.
[4]VOSOUGHI S, MOHSENVAND M, ROY D. Rumor gauge:predicting the veracity of rumors on Twitter[J].ACM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data,2017,11(4):1-36.
[5]WANG B, ZHUANG J. Rumor response,debunking response,and decision makings of misinformed Twitter users during disasters[J].Natural hazards,2018(3):1-18.
[6]CHEN F, HUANG J. The strategy of managing net-cheaters based on three-side game[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on,2013,11:18-21.
[7]王子文,馬靜.網絡輿情中的“網絡推手”問題研究[J].政治學研究,2011(2):52-56.
[8]胡凌.商業(yè)網絡推手現(xiàn)象的法律規(guī)制[J].法商研究,2011(5):3-11.
[9]胡辰,李曦珍.攪動網絡輿論的變幻螺旋——“網絡推手”機制的傳播學理論透視[J].甘肅社會科學,2012(6):239-241.
[10]肖強,朱慶華.Web2.0環(huán)境下的“網絡推手”現(xiàn)象案例研究[J].情報雜志,2012(9):158-162.
[11]燕道成,楊瑾.網絡推手炒作謠言的傳播機制及其防控策略[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41-147.
[12]李綱,甘停,寇廣增.基于文本情感分類的網絡推手識別[J].圖書情報工作,2010,54(8):77-80.
[13]余莎莎,王友國,朱亮.基于SIR社交網絡中商業(yè)謠言傳播研究[J].計算機技術與發(fā)展,2016,26(11):195-199.
[14]李華,蒙曉陽.網絡推手對參與式新聞的操縱及其治理[J].當代傳播,2017(1):78-81.
[15]曾慧.網絡推手對網絡輿論的影響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8(2):24-26.
[16]陳福集,黃江玲.三方博弈視角下政府應對網絡推手的對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3(11):18-21.
[17]賓寧,王鈺.社交網絡正面信息傳播及仿真研究——基于三方博弈視角[J].現(xiàn)代情報,2017,37(11):58-68.
[18]張倩楠.網絡推手環(huán)境下的三方博弈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5.
[19]蘭月新,曾潤喜.基于Lotka-Volterra的微博群體競爭模型[J].情報雜志,2013(7):59-63.
[20]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2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2]TVERSKY A, KAHNEMAN D.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2,5(4):297-323.
[23]約翰·納什.納什博弈論論文集[M].張良橋等,譯.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