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璽
摘要 在近幾次的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將校園暴力入刑,這使得校園暴力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校園暴力不僅對未成年人的生理健康造成了傷害,還對其心理健康造成了摧殘,部分未成年人因被多次打罵心靈變得脆弱不堪,進而尋求極端,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鑒于校園暴力有如此巨大的危害,本文擬以校園暴力入刑為主題,采用文獻研究,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的方法,將全文分為“校園暴力的定義和現(xiàn)狀”,“牧園暴力的處理方式”,“校園暴力的法律規(guī)定及存在的問題”和“校園暴力入刑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四大部分詳細探討校園暴力入刑問題,并針對這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希望能為校園暴力入刑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關鍵詞 校園暴力 刑法 未成年人 刑事責任年齡
校園,這個本應該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樂園,這個本應該書聲瑯瑯的凈土,近年來卻因為校園暴力問題屢屢登上各大新聞版面的頭條。雖然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都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防止校園暴力的發(fā)生,但校園暴力不僅沒有被杜絕,反而還呈現(xiàn)出一副愈演愈烈的趨勢,因此解決校園暴力問題勢在必行。
(一)校園暴力的定義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對校園暴力進行明確的定義,但從社會一般人理解的層面上講,校園暴力是指發(fā)生在學生之間,故意且惡意的肢體暴力或語言威脅等。此外,部分學者認為,校園暴力的范圍是很大的,可以分為時間,人員和暴力程度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從時間上講,其不僅包含學生在校上課的期間,還包括學生上學或放學過程中,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中等多個時間段;從人員上講,其不僅包括同學之間,老師、家長和社會閑散人員也是構成校園暴力的主體;從暴力手段上講,其不僅包括侮辱謾罵,暴力毆打,器械攻擊等基本形式,還包括排擠孤立,網(wǎng)絡誹謗等非直接傷害肉體的手段,總之都是對受害師生的生理、心理、名譽、財產(chǎn)等各方面產(chǎn)生了諸多不良的影響。
(二)校園暴力的現(xiàn)狀
自從2006年有關校園暴力的視頻在網(wǎng)上被首次公開后,近十幾年來,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各類校園暴力事件在不同的網(wǎng)絡平臺上被曝光,尤其是近幾年,每年關于惡性校園暴力的報道都超過百起,校園暴力總體呈現(xiàn)出愈發(fā)頻繁的趨勢。
校園暴力的類型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校園暴力是恃強凌弱,以多欺少,以大欺小,其次是冷暴力,例如歧視,集體孤立等。但在近幾年發(fā)生的校園暴力案件中,聚眾犯罪、持械作案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些未成年的學生們?yōu)榱苏一厮^的“面子”,在對被害人實施暴力前往往會糾集人手共同施暴,有些相對“有錢”的未成年人甚至會雇傭社會上的閑散人員,帶著鐵棒,啤酒瓶或管制刀具等危險物品教訓被害人。另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以網(wǎng)絡為載體的新型校園暴力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他們通過在網(wǎng)上散步虛假信息對被害人進行侮辱誹謗,給受害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v觀近幾年發(fā)生的校園暴力案件可以看出,校園暴力的行為主體年齡雖越來越小,手段卻越來越惡劣,很多學生都達不到法律所規(guī)定的可以進行刑事處罰的最低年齡要求。
(一)批評教育
當學生受到暴力侵害時,老師和家長往往并不會認真分析其中的對錯,而是以“一個巴掌拍不響”的理由對雙方同時進行訓斥,這種訓斥更多像是一種息事寧人的手段,其目的在于不給自己添麻煩,最終導致施暴者滿不在乎,毫無悔意,而受害者卻心生絕望,走向極端。
(二)叫家長調解
當校園暴力演變成流血事件之后,部分領導為了不影響學校評先進,選擇把事情壓下來,叫來雙方家長私下進行調解,讓家長出面震懾自己的孩子,雙方家長甚至可以談一個合適的價格進行私了。這樣的解決方式導致矛盾雙方面和心不和,一旦脫離老師、家長的管控范圍,校園暴力就會繼續(xù)發(fā)生。
(三)報警
在個別性質惡劣的校園暴力中,老師和家長會選擇報警,但由于我國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對校園暴力并沒有十分明確的處罰規(guī)定,警察也很難給出一個公正合理的處罰方法,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校園暴力得不到根治。
(一)校園暴力的法律規(guī)定
1.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在條文中對校園暴力行為做出了總體性的規(guī)定,《憲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边@一條規(guī)定了公民的人格尊嚴權,每一位公民的人格尊嚴都不容踐踏,而對身心發(fā)育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來說,人格尊嚴受到踐踏會對他們的心理產(chǎn)生不良影響,進而影響孩子們以后的人生?!稇椃ā返谒氖艞l規(guī)定:“兒童受國家保護,禁止虐待兒童。”這一條表明了國家保障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基本人權,不允許其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2.法律
(1)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第三款:“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碑斎粸榱吮U献罨镜纳鐣V刃?,本條第四款還規(guī)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p>
(2)民法?!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零九條規(guī)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毙@暴力中對未成年人傷害最大的就是侮辱和誹謗,這種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比起肉體上的傷害更難恢復,因此保護未成年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其人格尊嚴不受踐踏。
(3)未成年人保護法?!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對于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學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互相配合加以管教;無力管教或者管教無效的,可以按照有關規(guī)定將其送專門學校繼續(xù)接受教育?!北緱l第三款:“專門學校應當對在校就讀的未成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yè)教育?!?/p>
(二)法律規(guī)定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其規(guī)定的內容都是一些國家的大政方針,簡單而概括,對校園暴力這樣的問題不可能有太過細致的規(guī)定,并且憲法本身不具備可訴性,公民不能直接因當事人違反憲法而向法院起訴。
其次,作為保障公民權利最后一道防線的《刑法》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校園暴力雖然會給孩子們造成身體上的傷害,但這些傷害大多數(shù)都是輕傷以下,不會涉及性質惡劣的行為,單純對施暴者進行刑罰處罰未免過于嚴苛,并且也不意味著孩子們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就能彌補。
再次,作為社會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民法》,卻也缺乏詳細且明確的實施細則,不僅沒有對精神傷害的認定方法和評價等級,就連對肢體傷害的具體分級也非常模糊,缺乏一個便于執(zhí)行的量化標準。
最后,作為保護未成年人最直接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倒是明確規(guī)定了禁止使用校園暴力和對施暴者的管理辦法,但因其本質還是以“保護未成年人”為主,所以手段太過于平和,缺乏實際的震懾作用和教育意義。而且,其法律中所規(guī)定的“專門院?!币话闶怯傻胤饺嗣裾O立的公共資源,教育經(jīng)費的匱乏導致這類院校在實務中很難找到,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改造也就很難落實。
通過廣泛的調查,深入的研究和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可以看出,要想從根本上杜絕校園暴力,光靠學校、社會和家長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法律的指引作用必須要體現(xiàn)出來。尤其是《刑法》這種底線性法律,對校園暴力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規(guī)定,這樣才能讓人們明白校園暴力是違法的,是絕對不可做的,誰做了誰就要受到法律的懲罰,因此校園暴力入刑勢在必行!但是,就目前我國的國情而言,校園暴力入刑還存在著諸多困難。
(一)校園暴力入刑所面I臨的問題
1.校園暴力的傷害結果達不到刑法處罰的標準。絕大部分校園暴力只是通常意義上的暴力,比如拳打腳踢、打耳光、揪頭發(fā)等方式,這些手段往往達不到法學意義上的傷害結果,所以不可能以故意傷害罪予以懲處。事實上,相對于身體上的傷害,校園暴力對心理上的傷害更大,很多震驚全國的刑事案件都是施暴人在長期的心理壓抑作用下發(fā)生的,最著名的莫過于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案,施暴者得不到懲罰,受害者一怒之下就很容易成為更殘暴的施暴者。
2.校園暴力的當事人達不到刑法規(guī)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我國刑法規(guī)定,除了八種罪的刑事責任年齡為14歲外,通常意義上的刑事責任年齡一般為16歲。而大部分校園暴力事件集中發(fā)生在初高中階段,這期間孩子們的年齡與刑法所規(guī)定的刑事責任年齡大致相當,因此很難給予處罰。并且大多數(shù)人認為,校園暴力中施暴的孩子心理還沒有成熟,如果直接給予嚴厲的刑罰處罰并不能有效地指導他們成長,他們認為應當給孩子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所以對于校園暴力案件一般是從輕處罰。
3.入刑并不能徹底阻止校園欺凌的發(fā)生。當今社會,且不說未成年人,就是很多成年人都可能未必知道法律規(guī)定,不然也就不會發(fā)生那么多刑事案件了,究其原因在于我國法律宣傳力度不夠,尤其是在偏遠的鄉(xiāng)村地區(qū),公民不知法,就更不用說守法了。因此校園暴力入刑對于未成年人來說理解的可能性很低,法律的約束力遠不如家長和老師的批評來的直接而有效。
(二)校園暴力入刑的對策
1.對未成年人的法益保護進行新的評估和考量。根據(jù)檢察機關的追蹤調查顯示,校園暴力中施暴者大多數(shù)是不遵守校規(guī)校紀的人,這類人如果不及時進行教育懲治,那么他們成年后違法犯罪的幾率會很高。而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遵守校規(guī),老實本分的未成年人,這類人不僅不會危害社會,或許還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所以立法者要對未成年人的法益保護進行新的權衡:到底是施暴的未成年人值得保護,還是受害的未成年人值得保護?顯然是后者。
2.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限度。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兒童的智力發(fā)育和認知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17年新出臺的《民法總則》已經(jīng)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準從10歲下調到8歲,而14歲的刑事責任年齡也早已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因此,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符合國情,符合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的。
3.細化校園暴力危害結果的量化標準。校園暴力入刑的最大困難在于,絕大多數(shù)校園暴力事件的暴力程度達不到《刑法》所要求的最低程度,但是在這些校園暴力事件中,學生的心理傷害往往是不易發(fā)現(xiàn),卻又影響深遠的,這種傷害所導致的社會危害性遠大于我們眼前所能看到的對于學生身體的輕微傷害。所以,我們應該將心理傷害算作入刑標準,并邀請相關心理學專家,在大量理論研究和實踐調查后制定一個詳細的量化參考標準,以便于我們的執(zhí)法者進行執(zhí)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