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北京第一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東壩院區(qū)),北京 100018)
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下肢骨折類型之一,人們脛骨干中下段的交界處的形狀為方形,且該部位的骨質較為細弱,血運情況往往較差,因此易發(fā)生骨折,且骨折后其傷口較難愈合,也極易發(fā)生術后感染等情況,為了有效地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很多醫(yī)院都開始研究與分析治療該類骨折的最佳方案[1]。該文研究與分析閉合復位經皮鎖定鋼板和交鎖髓內釘治療脛骨干中下段骨折的臨床效果,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7年1月—2019年1月,現報道如下。
選取來該院進行治療的患有脛骨干中下段骨折疾病的患者88例,隨后根據患者的入院時間先后進行分組,主要分為交鎖髓內釘組(44例)與經皮鎖定鋼板組(44例)。在交鎖髓內釘組的44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有女性患者18例,年齡為20~62歲,平均年齡為(38.21±8.52)歲,有 21例患者為交通意外,有15例患者為意外墜落,有8例患者為外力致傷,骨折AO分型情況,有21例患者為A型,有12例患者為B型,有11例患者為C型。在經皮鎖定鋼板組的44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有女性患者19例,年齡為20~61 歲,平均年齡為(38.32±8.61)歲,有 23 例患者為交通意外,有13例患者為意外墜落,有8例患者為外力致傷,骨折AO分型情況,有20例患者為A型,有13例患者為B型,有11例患者為C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通過醫(yī)院的道德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交鎖髓內釘組:對交鎖髓內釘組患者采取交鎖髓內釘進行治療,在術前醫(yī)師需要對患者進行牽引復位處理,在手術中需要屈曲 70°~90°髖關節(jié),屈曲 120°~135°膝關節(jié),隨后作一切口,切口的位置為沿脛骨結節(jié)內側至髕骨內側,切口的長度為5~8 cm,切口直至髕韌帶內側,向外側牽引患者的髕韌帶,以此來充分將脛骨結節(jié)進行暴露,在患者的股骨結節(jié)近端處鉆一個髓腔,隨后推入脛骨髓腔,此操作需要使用髓腔鉆,在與骨折端接近時采取點狀復位鉗輔助復位或者徒手復位等方法,在進行擴髓之前,可以使用4塊消毒后的直型鋁板與消毒后的橡皮止血帶來對骨折部位做一個復位固定的操作,此操作同中醫(yī)小夾板復位固定的方法相一致,隨后將導針插入,使得導針通過骨折端鉆到患者的股骨遠端骨骺等部位,將各類直徑的髓腔銼沿著導針依次套入進行有限擴髓處理,直到直徑合適為止,向髓腔內緩慢插入髓內針,插入的最佳位置為踝平面上的2~3 cm處(遠端),針孔內1~1.5 cm(近端),必要時定位操作需要采取C型臂X線機進行透視,在遠、近端的鎖孔內將帶鎖螺釘分別鎖入,最后放置尾冒。
經皮鎖定鋼板組:對經皮鎖定鋼板組患者采取閉合復位經皮鎖定鋼板進行治療,在術前醫(yī)師需要對患者進行牽引復位處理,在手術過程中根據患者的病情來決定是否采用C型臂X線機進行透視下進行外固定架牽引復位技術、手法復位技術以及點狀復位鉗輔助復位等操作,在術中對于解剖復位不強求,但是需要保證脛骨上下關節(jié)面的平行關系等情況,切口的位置選取于內踝上方,切口長度為3 cm,隨后將深筋膜進行切開,但是注意不要切開骨膜,在皮下或者肌下與骨膜之間采用骨膜剝離器來建立隧道,鋼板要選取一個合適長度的鎖定橋接鋼板,隨后將塑型折彎,經過建立的隧道將其導入,在骨膜外放置鋼板,與骨折粉碎區(qū)域進行橋接,將1枚螺釘固定鋼板擰入患者的切口處,要確保透視骨折端力線正確無誤,臨時將1根克氏針固定于鋼板的另一端,將克氏針套入同一型號的鋼板內,在遠端直視下來將鋼板對齊,經過相對應的孔來對皮膚做若干切口,將3~4枚螺釘擰入骨折的兩端進行固定,骨折每一端均至少含有2枚鎖定螺釘,可以將單側皮質的鎖定螺釘打入中央粉碎骨折段釘孔內,以此來使得鋼板與骨干相貼附[2]。
由該院醫(yī)師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指標進行詳細地記錄,且進行存檔,其中臨床療效需要參照骨折臨床愈合評價標準,患者的局部無異常活動,且無壓痛以及縱向叩擊痛,患者下床后可以不借助拐行走,行走時間超過3 min,且行走的步數不超過30步。采用HSS評分系統(tǒng)來評價患者的膝關節(jié)術后功能情況,臨床療效主要分為四個等級,即優(yōu)、良、可以及差,其中得分85~100分為優(yōu),得分70~84分為良,得分60~69分為可,得分低于60分為差。
該院醫(yī)師將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數據記錄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中進行統(tǒng)計學科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 經皮鎖定鋼板組與交鎖髓內釘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指標均較佳,但是經皮鎖定鋼板組患者的該項指標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
在經皮鎖定鋼板組的44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現了傷口不愈合的情況,有1例患者出現了畸形愈合的情況,有1例患者出現了感染的情況,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8%,而在交鎖髓內釘組的4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現了傷口不愈合的情況,有4例患者出現了畸形愈合的情況,有3例患者出現了感染的情況,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7%,故經皮鎖定鋼板組與交鎖髓內釘組患者治療后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指標均較佳,但是經皮鎖定鋼板組患者的該項指標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22 6,P=0.035 5)。
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是骨科最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由于人體的股骨干中下段的前內側往往沒被肌肉所覆蓋,且該部位的軟組織較薄,無法為相關部位提供軟組織保護,也無法提供良好的血運,因此此部位受到外傷后極易發(fā)生粉碎性骨折,且易出現移位以及骨缺損,較難進行處理,且術后易發(fā)生皮膚壞死等情況,導致鋼板外露以及傷口感染,從而導致手術的失敗,故在選取手術方案時需要選取最為可靠的內固定物[3]。
交鎖髓內釘是一類彈性固定,固定相對穩(wěn)定,具有較高的骨折愈合率,但是此類治療方法需要擴髓髓腔,但是此操作可能會破壞骨皮質內層血液循環(huán)過程,再加上骨折斷端會受到骨折兩端鎖定的靜力型固定作用,易導致患者出現傷口延遲愈合或者不愈合等并發(fā)癥。而鎖定鋼板更加有利于閉合插入,其設計更符合解剖形,可以有效地避免對外骨膜進行剝離,可以較佳地體現出生物學接骨理念,對骨折部位進行結合間接復位,可以對骨折端周圍血運進行保護,因此此類治療方法受到廣大醫(yī)生與患者的喜愛[4]。
該文研究與分析閉合復位經皮鎖定鋼板和交鎖髓內釘治療脛骨干中下段骨折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經皮鎖定鋼板組與交鎖髓內釘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指標均較佳,但是經皮鎖定鋼板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同馬獻忠等[5] 人的研究結果相似,在其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8.3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5.00%,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0%,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閉合復位經皮鎖定鋼板較交鎖髓內釘的治療效果更佳,但是在其研究中關于兩類治療方法的優(yōu)劣對比等方面的內容敘述較為詳盡,值得本研究進行學習。
綜上所述,對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采取閉合復位經皮鎖定鋼板治療,效果顯著,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值得進一步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