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新 田勁松 /銅仁學院教育學院
通過38天在園觀察,共記錄了401次教師指導游戲行為,平均每天10.5次。按每日游戲時間一小時計算,約6分鐘出現(xiàn)一次指導行為,可知,教師指導過于頻繁,且在不同年齡段班級的指導頻率有差異,其中小班的指導頻率最高,平均每小時有13.6次指導行為;中班指導頻率有所下降,平均每小時有11.8次指導行為,大班的指導頻率最低,平均每小時有8.8次指導行為,這說明隨著幼兒年齡增長嗎,教師給予幼兒自主游戲的權利在增大。但總體而言,西部地區(qū)幼兒教師對幼兒游戲的指導頻率過于頻繁,對幼兒游戲的自主、愉悅、專注造成了干擾。
1、幼兒游戲中教師指導方式的類型
對401次觀察記錄分析發(fā)現(xiàn),西部地區(qū)教師指導游戲的方式多以權威控制為主,共計124次占比31%,在四種觀察類型中頻次最高,具體見表1。
例一:班上的小男生們熱衷于用塑料拼裝出一把玩具槍,假裝自己是警察。以教室為基地,以桌椅板凳為戰(zhàn)壕開始“槍戰(zhàn)”。游戲時往往會被老師一把抓住說:“教室里不許玩槍戰(zhàn),跑來跑去摔了怎么辦?戳到別的小朋友怎么辦?”
案例中教師強行制止“槍戰(zhàn)游戲”,并主觀臆斷可能導致的后果,忽略了游戲的精神實質和幼兒的年齡特征,類似這樣的游戲干預行為十分普遍,導致幼兒游戲時間多是在是教師的權威控制下被動進行。
例二:建構游戲中,教師走到一個小朋友旁邊問:“你做的是什么呀?”小朋友說:“是神廟?!薄芭?,這是神廟呀!我記得神廟有很多房子的呀。你這個怎么只有一個?”小朋友答道:“我還在搭呀。”老師點點頭走了。
類似這樣的指導行為也很多,老師們常常喜歡問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呀?你這是什么呀?”等,這些看似在互動的指導其實沒有起到什么作用。
表1 西部地區(qū)幼兒教師指導游戲行為類型頻次一覽表
表2 西部地區(qū)幼兒教師指導游戲內容頻次一覽表
幼兒游戲的指導內容通??煞譃樯畛R?guī)、社會交往、知識技能、堅持性和創(chuàng)造性五大類。對401次觀察記錄分析發(fā)現(xiàn),游戲中教師有意義的指導行為共有191次。其中生活常規(guī)有72次,占總次數(shù)的37.6%;有關社會交往的指導有63次,占總次數(shù)的33%;有關知識技能的指導有40次,占總次數(shù)的20.9%;有關創(chuàng)造性的指導有14次,占總次數(shù)的7.4%;有關幼兒堅持性的指導有2次,占總次數(shù)的1%。具體見表2。
可見西部地區(qū)幼兒游戲中教師指導內容更側重于生活常規(guī)和社會交往。教師常常把“收玩具時要快速安靜、玩玩具時要學會分享”掛在嘴邊,這其實能顯示出教師們普遍側重讓孩子們在游戲中“社會化”而不重視“個性化”發(fā)展。
借助學者們的研究結論,結合本研究觀察的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西部地區(qū)幼兒教師指導游戲的指導行為有以下類型:放任型、旁觀型、參與型和引導型等。
這一類型的教師往往只在游戲開始前提出要求,然后就讓孩子們自由游戲,自己去完成別的工作??此坪茏鹬赜變河螒虻闹黧w地位,但并不能為幼兒游戲提供有效支持。
如,某老師在孩子們游戲時,坐在一旁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手工,完全不管幼兒游戲,甚至幼兒向老師“告狀”或給老師展示自己的游戲成果,老師都不予理會。
幾個小男孩拿著一種綠色的長塑料塊當槍,有一個小男孩沒有拿到。最后在材料箱的底部發(fā)現(xiàn)了一塊,但他自己拿不到,于是他跑過來請老師幫忙。老師點點頭把玩具拿出來遞給了他,小男孩高興地跑去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兒了。 案例中的老師在幼兒游戲時不參與其中,而是在一旁觀察,并在幼兒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促進游戲的進一步發(fā)展。這一指導行為即屬于旁觀型。
有的教師常常和幼兒們一起搭建積木、玩丟手絹等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和幼兒一起玩鬧,氣氛十分活躍,孩子們也十分開心。
共同游戲者是指教師以玩伴的身份和小朋友一起游戲,作為共同游戲者的教師在游戲時摒棄了自己的權威身份,作為和幼兒平等的玩伴進入游戲。這樣的角色定位能較快地建立起和諧信任的師幼關系,同時使師幼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小旭特別喜歡玩積木搭房子的游戲,老師發(fā)現(xiàn)他每天搭的房子都是一樣的,于是提議教他一個新的積木游戲:每人抽一塊,誰碰倒了就輸了。小旭對新玩法很感興趣,幾次過后,小旭掌握了抽積木的訣竅,老師就退出游戲讓他和其他小朋友玩兒了。
引導者是教師通過觀察游戲,了解幼兒的經驗水平,給幼兒提供適當?shù)囊龑?,促進游戲的開展更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使幼兒獲得更積極的游戲體驗。案例中老師在觀察到小旭的游戲沒有進展時,提出了一種新的玩兒法,然后退出游戲讓小朋友們自己玩,推進了游戲的發(fā)展。
針對以上西部地區(qū)幼兒游戲中教師的指導行為的特征與類型,結合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降低指導頻率。我們既反對放任游戲也不贊成過度干預。教師應在細心觀察、了解幼兒經驗水平的基礎上提供恰當?shù)闹笇б源龠M游戲的進一步發(fā)展。幼兒游戲中教師應盡量少干預幼兒游戲,只需在觀察后視需要介入游戲進行指導即可。(2)防止權威控制,增加觀察后的深入指導。幼兒是游戲的主體,教師在游戲中應該是引導者,而不是控制者。教師要努力提升指導能力以增加有針對性的深入指導,使指導不再流于表面,而是能促進游戲發(fā)展。(3)擴大指導范圍。既要重視指導幼兒游戲中的生活常規(guī)和社會交往,也不能忽視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人格的培養(yǎng)。讓幼兒在適應社會的同時,自己的個性也能得到發(fā)展。
總之,針對西部地區(qū)幼兒游戲中教師指導行為的現(xiàn)狀,我們希望教師多一些引導型、共同游戲型、旁觀型的指導行為,并有意識地減少一些放任、高控的不恰當?shù)闹笇袨?。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游戲中促進幼兒的身心全面發(fā)展,使幼兒獲得積極的游戲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