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蓮
當前小學高年級語文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即基礎知識、閱讀、寫作能力。這三部分內容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連的,而閱讀聯結著基礎知識與寫作能力這兩個方面,因而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探索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高效方法與技巧,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接下來,筆者就當前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問題談談看法,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相較于以往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 重知識灌輸,輕實踐體驗。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主要是以“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開展,即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把閱讀教學素材作為一種應試工具,針對文中的字詞句進行講解,難以提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種“填鴨式”灌輸,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重知識灌輸,輕實踐體驗,也表現在教師很少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閱讀的能力方面。教師一般會在課堂上針對閱讀教學素材展開解析,但課外的閱讀不做要求。事實上,只有擴大閱讀面,學生才能獲得更豐富的積累。僅僅靠課堂內一學期十來篇的閱讀素材,很難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歸根結底,閱讀是為鞏固知識、豐富體驗、增強寫作能力服務的,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提高語文整體能力的重要途徑。
2. 重閱讀技巧,輕閱讀習慣。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小學教學主要還是側重于技巧的培養(yǎng)。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會引導學生死記硬背字詞句及語法,并要求學生在考試和日常寫作中套用固定句式,這樣就導致學生在學習方式和方法上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而且,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閱讀素材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難以讓學生真正吸收閱讀素材中的實用元素,在平常的寫作積累方面也會有所欠缺,最終影響學生語文整體水平的提高。
輕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主要體現在閱讀課程的設置上。當前我國很多小學都沒有開設專門的閱讀課,更別說為學生提供閱讀場所和閱讀素材了。事實上,很多學校由于經濟條件受限,缺乏足夠的硬件設施,如沒有圖書館、閱覽室等,也缺少必備的書籍、報紙雜志等閱讀資源,因此,無法為學生提供很好的閱讀環(huán)境,這樣,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也就會受影響。
3. 重教條主義,輕個性發(fā)展。當前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十分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對已經擬定好的答案過分重視,而對學生提出來的另辟蹊徑的答案則不予以認同和肯定。小學高年級閱讀問答題的設置,常常偏向于客觀題及已經規(guī)定好答案的主觀題。事實上,一千個人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于閱讀素材的理解都不盡相同。由于出現在課文和考卷上的閱讀文章通常都是教師已經教過、講過很多遍的素材,所以在評價和講解的時候,教師難以跳出固定的套路和框架,以至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及發(fā)散思維得不到培養(yǎng)。
對于個性化的答案重視程度不夠,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閱讀文章后提出自己的見解,卻遭到教師的批判或否定時,很可能會大大降低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最終導致閱讀教學效率低下。
二、有效提高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效率的措施
前文我們分析了當前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接下來,筆者著重談談提高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效率的一些舉措。
1. 工具掌握與實踐體驗相結合。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兩個重要任務:一個是讓閱讀成為學生掌握知識、認識世界以及探索世界的工具;另一個是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悟到作品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等內核,這對于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有著積極意義?!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于學生的要求已然有別于過去,倡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十分重視工具掌握與實踐體驗相結合。
教師要幫助和指導學生更好地開展課外閱讀,這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需要閱讀的書刊,讓學生自行上網下載或購買閱讀,并且要求他們撰寫閱讀感受和心得體會。如此,既能幫助學生理解閱讀素材中包含的重難點知識,又能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領悟閱讀素材中的思想、情感等精神內核。
2. 培養(yǎng)閱讀技巧與培養(yǎng)良好習慣相結合。閱讀技巧固然重要,但如果過于重視技巧的訓練,很可能會導致學生過分關注字詞句語法的學習,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內涵。死記硬背并不是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最佳方法,甚至可以說并不是一個好方法。教師在講解閱讀素材時,要引導學生思考和品味閱讀素材,從而更好地從整體去理解閱讀素材。
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也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為了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的課內閱讀,還是為了獲得更豐富積累的課外閱讀,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學習語文的幫助都非常大。因此,學校要重視閱讀教學,要開設專門的閱讀課程并且要執(zhí)行到位,要提供閱覽室、圖書室等讀書場所,為學生購置圖書及其他閱讀素材。而且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教師也要盡可能多地指導學生主動閱讀課外書籍。教師還可以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講述或寫下他們的所思所想,將閱讀能力轉化為寫作能力,則語文能力將會得到鍛煉和提高。
3. 科學評價體系與激勵個性發(fā)展相結合。我們的閱讀素材考核,主要是讓學生閱讀一篇文章,并且回答制定好的題目。除了一些開放題,大部分題目都有標準答案。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閱讀能力時,往往通過對比學生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之間的差距進行打分。這種評價體系不盡科學。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閱讀能力時,要秉持開放的心態(tài),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對閱讀素材的理解,即便他們的答案語法不夠規(guī)范,抑或不夠貼近標準答案,但是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應當得到正面評價。當學生對閱讀材料提出疑問,或者對教師的解讀持有反對意見時,教師也要積極回應。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一方面是響應《課程標準》提倡的“因材施教”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跳出固定的、僵化的思維模式,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有所獲、思有所得;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閱讀。當學生在閱讀世界里暢游,獲得了愉悅感、收獲感后,他們就會越來越愛閱讀,閱讀的教學效率也就自然會大幅提升。
總而言之,不同于小學低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感意志及思維能力,也有了一定的領悟能力及自主吸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時,除了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他們提供方法上的指導外,還要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最終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整體水平。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毓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