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坤
【摘要】21世紀是一個現代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的時代。我們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與時俱進,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新時代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方法。美術課堂是帶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地方。多媒體為美術課堂帶來了集圖像、影像、文字、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體驗,更加生動直觀地展現了教學內容,同時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主動地學習。借用一句時髦的話,美術課堂應該是:一面是科技,一面是藝術。
【關鍵詞】信息技術;美術;整合
一、研究背景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也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與時俱進,要走在時代的前沿。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讓地球村的聯系越發(fā)緊密。小學美術課堂中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借助現代多媒體手段能夠比較直觀地來呈現豐富的教學資源,還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作為教師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使用這些智能設備也是現在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和探索的方向。
新課改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興趣盎然,從傳統(tǒng)的“要我學”變?yōu)橹鲃犹剿鲗W習,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我也曾嘗試在蘇少版第七冊《會說話的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運用平板進行探索研究。教師端使用平板教學在教學中也已經較為成熟,教師利用平板進行資源的搜集、投屏極大提高了美術課堂生成資源的捕捉效率。而學生使用平板則更進一步地體現了e教e學,實現在互聯網狀態(tài)下的美術課堂學習新形式。
二、教學目標
1.能夠了解手所表達的幾種基本的語言。
2.運用平板從不同的角度對手進行聯想,表現會說話的手。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感知、觀察、思考、交流及探索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觀察表現生活裝飾和美化生活的情感。
重點:學生了解手的幾種基本的語言,能夠獨立地運用繪圖軟件進行表現。
難點:對手形有趣味性的想象加工。
三、教學過程
課前氛圍營造,投影播放小虎隊《愛》,感受手語操舞蹈中的會說話的手。學生跟隨音樂的節(jié)拍進行律動也可以模仿舞蹈演員的動作,初步感受手語操的魅力
1.導入:猜謎
不長葉子不開花
兩棵小樹十個杈
光會干活不說話
能寫會算畫圖畫
生:手
初步感受手的語言:
師:大拇指(你真棒)。老師的手剛剛已經說話了,你們能讓自己的手說一些簡單的話嗎?引領學生進行簡單手勢的嘗試,初步感受手的語言。
學生單獨展示幾種簡單的手勢語言。
2.新授
游戲:你來比劃我來猜
小組內的同學做一些簡單的手勢,互相交流猜猜看(生小組練習)。
師挑選幾組有代表性的手勢讓大家一起猜一猜。
師:大家已經初步的讓自己的手說話了,接下來還有更大的挑戰(zhàn)。
PPT展示圖片,生欣賞感受手基本的語言,教師請學生分別說說手勢的含義。
生分別說說含義。
師概括總結板書。
(1)數字
(2)特殊意義(交警的手勢、手語)
(教師教授一句手語“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生跟隨老師練習)
(3)外形(觀看《手影表演》感受手形豐富的變化)
生欣賞、模仿
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手語言的豐富性。
3.欣賞
PPT呈現手形繪畫作品,開拓學生的眼界,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作品。
師總結幾種常用的裝飾手的方法。(板書)
4.示范引領
用平板的相機隨機捕捉學生的手形并投屏。(體現平板在日常教學中捕捉資源的靈活性,易于展示,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所無法達到的。)
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同一個手勢能夠聯想到多個事物。
教師使用三星平板運行skctchbook繪圖軟件進行示范,在添畫過程中講解畫筆的使用,色彩的選擇。
5.作業(yè)
要求:用平板記錄下手的姿態(tài)(注意構圖)。
運用繪圖軟件在手形圖片的基礎上進行想象添畫。
添畫的位置可以在手形內也可以在手形外,比一比誰更有創(chuàng)意吧。
完成后別忘了和大家來分享哦(上傳至班級群或者百度云)。
生擺好動作,采用同伴合作的方式,互相幫忙拍照然后根據手形進行想象加工。
教師做好指導,拍照注意構圖。
6.評價
教師展示學生上傳的作品。學生先進行小組討論之后分別說說自己喜歡的作品,教師總結評價。
四、結語
在搜集方面,現代多媒體手段比傳統(tǒng)的方法效率更高,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在展示評價方面還要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包括更加新穎的評價方式如點贊、寫評論等方法,使得美術課堂的互動性更高。對于本課《會說話的手》的教學研究,從原本在孩子手上用顏料繪畫轉化成捕捉手部的動態(tài)圖片,然后在圖片的基礎上用繪圖軟件進行添畫裝飾,不僅是一種簡單工具的轉變,更是一種學習形態(tài)的轉變,以及整個上傳作業(yè)的過程也是基于互聯網形態(tài)的。相信孩子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培養(yǎng)他們捕捉生活瞬間的能力。由此可見將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與小學美術課程的一個合理的搭配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和教學水平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當然對于美術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包括平板及智能設備在美術課堂中的使用,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還要繼續(xù)去探索。
【參考文獻】
[1]相毅敏,主編.新課程教學設計(美術)[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劉儒德.論有關計算機輔助教學效果的研究[J].心理學報,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