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昭 郝梓旭
摘要:文章以長春中醫(yī)藥大學某學院新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了解和掌握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黨史、十九大報告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的認知狀況,并結合調查分析的結果,提出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及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為高校導師制度的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新生? ?政治素養(yǎng)? ?成長導師制? ?對策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弊鳛樾聲r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嶄新的認識、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深入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態(tài)的研究,把握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的動態(tài)特點、個體差異和發(fā)展趨勢等,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修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有用之才,成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落實大學生成長導師制度,本研究開展了新時代背景下大一新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狀況的調研。所謂政治素養(yǎng),主要是指在政治立場、政治品質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質方面的修養(yǎng)。對大學生而言,政治素養(yǎng)表現為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與理想信念,包括大學生對國家大政方針、政治局勢及經濟形勢的認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的建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等。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本文以長春中醫(yī)藥大學某學院大一新生作為調研對象,采取問卷測試調查形式,共發(fā)放問卷290份,回收有效問卷285份,有效回收率98.28%。調研對象覆蓋了該學院全部新生,其中男生67人,占學生總數23.51%,女生218人,占學生總數76.49%;文科生123人,占43.16%,理科生162人,占56.84%;來自省會城市的學生45人,占15.79% ,來自市縣的學生135人,占47.37%,來自農村的學生105人,占36.84%;漢族學生243人,占85.26%,少數民族學生42人,占14.74%。共青團員285人,占100% 。見表1。
二、結果與討論
本次調查問卷以測試題的形式進行,測試題目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黨史、十九大報告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等內容。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樣本中共有148人能夠回答95道題目中的50道以上,學生平均政治素養(yǎng)水平指數為51.08%。不同的性別、民族、城鄉(xiāng)和家庭環(huán)境的學生在政治素養(yǎng)水平上略有差異,高中文、理科學生政治素養(yǎng)水平差異較大。見表2。
(一)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掌握情況
本部分測試共設計單項選擇20題,平均答對11.53題,正確率為57.67%。按類別選擇部分題目分析如下:在對馬克思基本常識認知的測試方面,答對馬克思是德國人的學生有77.54%,有39.65%的學生認為《理想國》是馬克思的著作,只有9.74%的學生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組成部分??梢?,學生對此馬克思基本常識認知的了解不容樂觀,隨著題目難度的加深,正確率明顯降低。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認知的測試方面,答對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學生占72.63%、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的學生占55.09%、階級斗爭的根源是經濟利益上的根本對立的的學生占21.75%??梢姡瑢W生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有一定的掌握,但作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理論,正確率偏低。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的測試方面,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等的分析上,能夠分析正確的學生占38.60%、60.70%,說明學生還不能很好地、準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思考和分析問題。
(二)學生對黨史的掌握情況
本部分測試共設計單項選擇20題,平均答對11.21題,正確率為56.05%。按類別選擇部分題目分析如下:在關于中國共產黨幾次重要會議的測試題目方面,關于十九大召開的時間、標志我國進行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會議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題,正確率分別為80.35%、88.07%,關于一大、二大、七大、十四大、十五大等題的相關問題,正確率平均為46.52%,其中3項正確率不足30%??梢姡髮W新生對黨史的了解不系統(tǒng),存在碎片化現象。在重要的歷史事件測試題目方面,對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西安事變、三大戰(zhàn)役等相關問題正確率較高,分別為70.53%、89.82%、91.23%,作為重要歷史事件,通過影視作品影響和傳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黨的一些常識測試題目方面,答對最先在中國提出“中國共產黨”的是蔡和森的有10.53%,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有45.26%,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有70.18%,說明黨史教育還存在一些盲點,學生接觸過的正確率較高。
(三)學生對十九大報告內容的掌握情況
在此部分的調查中,設計了單項選擇15題,多項選擇10題。根據測試結果顯示,單項選擇平均答對題數為4.83,正確率為32.21%;多項選擇平均答對題數為1.36,正確率為13.58%。此部分測試題目涉及到偉大工程、新的歷史方位、社會矛盾的轉化、黨的歷史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25個重要知識點,因為測試正確率較低,為了查找原因,對部分學生進行了深入訪談,了解到學生十分關心十九大的召開,能積極從電視、手機、報紙等多渠道了解會議的相關信息,但是普遍認為十九大的知識點和信息量龐大,還不能很好地學習領會報告的精神。學習領會十九大需要很多知識作為支撐,需要補充原理課、黨史課的相關知識,提高理解力和學習效果。
(四)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掌握情況
本部分測試共設計單項選擇10題,平均答對5.47題,正確率為54.74%。有69.12%的學生能夠正確回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由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贝饘茖W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監(jiān)督制約觀念是要樹立的新的法制度觀念、公平正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述的基本原則的有53.33%、47.71%、51.22、39.30%,只有37.89%的學生能夠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和公民層面。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了解到,大部分新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著健康向上、積極進步的態(tài)度。愿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對于知識層面的掌握仍需要提高。
(五)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
本部分測試共設計單項選擇20題,平均答對13.46題,正確率為67.30%。傳統(tǒng)文化內容中關于歷史知識部分的題目,如我們常說的鴻雁傳書源自于哪個歷史故事、秦始皇滅六國后,統(tǒng)一了全國文字,這種漢字稱作什么,正確率為44.91%、69.47%。關于文學藝術部分的題目,如《紅樓夢》的四大家族中沒有哪個姓氏、古代音律分為哪五音、中醫(yī)四大經典著作是什么,正確率為89.12%、62.11%、69.47%。根據統(tǒng)計數據顯示,新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掌握測試結果正確率較高,這和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關系。在與學生的訪談中,大部分學生表示對傳統(tǒng)文化很感興趣,愿意學習相關知識和參與相關活動。
通過調查了解到新時代大學新生有一定的政治素養(yǎng),對國家的強盛和實現“中國夢”充滿信心。作為在現代社會成長的大學生,思想呈現活躍性、不穩(wěn)定性、矛盾性等特征,因此在思想政治素養(yǎng)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對理論知識理解不深入,不穩(wěn)定的心理意識使他們在思想感情上表現出隨意性和主觀性,在政治觀點和政治追求上缺乏堅定性和自覺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沖擊。
三、對策建議
(一)確定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提升計劃。一是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大學生中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同時通過協同促進師生雙放學識和情感的交流,實現對思想政治工作目標的有效趨同,以實現共同參與而避免出現教育空白。二是教育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三是加強對學生的文化基本傳統(tǒng)、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傳統(tǒng)的教育,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通過理論提升和實踐訓練,一二三課堂相融合,以及大學生成長導師制的協同機制,幫助學生有效提升雙方思想政治素養(yǎng),進而完善了教師本身的師德師風建設。
(二)建設多維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一是建議在學校杏林青馬工程校院兩級教育平臺的基礎上,建設班級青馬平臺,形成校院班三級教育平臺,形成青馬教育全覆蓋。二是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養(yǎng),人人爭做青馬導師,形成青馬導師全覆蓋,促進全員育人。三是建立校園紅色基地、紅色課程、紅色網絡,在校園即可體驗紅色體檢式教學。
(三)建立常態(tài)化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調查研究機制。一是根據學生的思想特點,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建立由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專業(yè)教師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二是要定期進行思想政治素養(yǎng)調查研究,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育效果。三是建立交流制度,分專題開展研討,改善工作方法。
(四)建設可量化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評價體系。一是用學分評價,即建立科學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學分考核辦法,和學業(yè)發(fā)展掛鉤,成為思政工作的基本抓手。二是用等級評價,建立思想政治素養(yǎng)各單項內容的等級評價制度,如星級志愿者、傳統(tǒng)文化認證。三是用獎勵評價,科學設立不同系列的獎項,比學敢?guī)统?,達到評價激勵的目的。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高校思政研究專項課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協同機制實證研究——基于大學生成長導師制度”,課題批準號:GS17063;作者簡介:[1]劉海昭:長春中醫(yī)大學,助教,中藥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郝梓旭(通訊作者):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副教授,醫(yī)學碩士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