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葦
摘要:本文就教學視頻中教師的體語符號進行了定義和分類,并具體分析了各類體語符號在構建學習者心理認知一致性時起到的作用,從體語符號所引發(fā)的心理效應角度進一步確認了其認知平衡價值,最后提出關于體語符號應用的建議。
關鍵詞:教學視頻;體語符號;認知平衡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4-0027-02
在以全球化、信息化和資源共享為背景的教育環(huán)境下,開放教育資源的建設在全球迅速興起。本文所討論的是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中的教學視頻,其組成因素可分為畫面視覺語言和畫面聽覺語言兩部分,筆者著重討論的是畫面視覺語言中的拍攝主體,即主講教師,其體語符號在以網(wǎng)絡精品課程為媒介的教學過程所發(fā)揮的作用以及認知價值。
一、教學視頻中教師的體語符號
教學視頻是通過現(xiàn)代技術手段,利用攝錄設備將教師的教學過程錄制下來,以便在之后再現(xiàn)過程中能真實反映課堂教學情境以及學生學習情況。鑒于教學視頻本身的特點,其畫面內容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多情況下鏡頭里只出現(xiàn)主講教師,此時,教師的體語在輔助傳遞教學信息、促進學有效生建構心理認知系統(tǒng)以及與教師達成認知一致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1.體語符號的概念。人在交往過程中,除了使用語言符號傳播信息外,還會通過表情、動作、手勢、身勢、服飾等非言語信息來輔助信息傳遞,表達情感并展示態(tài)度,這些與人體有關的表情、動作等就是體語符號。體語符號通常不單獨發(fā)生,而是伴隨著語言符號一起出現(xiàn)并帶有一定語義,既可以對語言信息進行補充和強化,也可以否定語言信息,在一些特殊的傳播環(huán)境中,甚至可以替代語言符號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對于學生來說,課堂中教師贊許的目光、表揚時翹起的拇指帶來的鼓勵遠遠大于語言符號傳遞的信息;而教學視頻鏡頭里的教師,面帶微笑,聲音鏗鏘有力,抑揚頓挫,則能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習。
2.教學視頻中教師體語符號的本質和類型。教學視頻分為以優(yōu)質課為代表的表演型和以課堂教學全過程真實錄制的重現(xiàn)型,不論哪種形式,教育性和科學性都決定了教學視頻的鏡頭畫面將以主講教師形象為主,其面部的每個細微表情及身體動作都會通過鏡頭得到放大,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關注的焦點,從而引發(fā)一系列心理反應,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參照艾克曼對體語的分類,教學視頻中的教師體語可分為這幾類,一是象征性體語,即教師用來傳遞明確信息的具體表意符號,和言語具有對譯關系,如點頭代表的就是肯定、贊同;二是解說性體語,即教師用來解釋說明言語信息的輔助表意符號,如講到物體的運動時,手迅速從身前劃過的動作就是為了加強對運動的描述;三是情緒表達性體語,即顯示出教師情緒狀態(tài)的體語動作,如教學過程中始終面帶微笑的教師,能讓學生感覺親切,促進了愉快學習的發(fā)生;四是調適性體語,即與教學內容并無直接聯(lián)系,而是教師為了滿足自身的某些需要,身體的一部分或對其他物體做出的動作。這種無意識的動作符號,是教師在長時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習慣性動作,不存在任何意義,但卻極有可能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干擾信息,要注意控制;最后是服飾語,即教師的穿著打扮,包括發(fā)型、化妝、服裝、飾品等,它們共同構成一個整體來展現(xiàn)教師的性格特點和情緒狀態(tài),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視頻學習者的認知平衡
1.學習者的認知一致性及平衡狀態(tài)。一致性是人類行為合理化的心理追求,托爾曼的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由于經(jīng)驗的作用通過符號賦予意義體以意義的過程,費斯廷格進一步提出,此過程中如果學習者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彼此間不協(xié)調的信念或觀點時就會產生“心理緊張”,導致內心壓力,進而引起認知結構的重新組合,所以,認知一致性首先強調個體自我心理認同感。而在群體關系中,個體的認知系統(tǒng)是趨向于某種一致性的,于是紐科姆假定,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具有的吸引功能很可能強化他們之間的一致性,加強信息的傳播,此時,認知一致性由自我認同擴展到外界認同,即教師能夠通過自身的風度修養(yǎng)、言談舉止吸引學生,使其對他產生認同。
海德認為個人在自身認知結構內會形成對彼此相關的人和物的態(tài)度——喜歡或不喜歡,當與喜歡的人意見一致或者與不喜歡的人意見不一致時就處于平衡狀態(tài),反之則不平衡,由不平衡狀態(tài)產生的“心理緊張感”只有在達到平衡時才能緩解,于是就產生張力恢復平衡。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達到預期效果,理想狀態(tài)當是前者,即讓學生喜歡教師,再達到認知一致,這將有利于后續(xù)教學。
2.教學視頻中學習者的認知平衡的作用。教學視頻的播放是一個單向學習過程,不論是表演型還是重現(xiàn)型,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盡管在教學成本的投入、教學規(guī)模的擴大以及教學效率的提高方面有很大優(yōu)勢,但在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實現(xiàn)層面來說,結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大致有兩個,首先缺少真實的課堂環(huán)境,即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信宿方的學生在對教學信息進行譯碼時,可能會受到很多來自外界干擾信號的影響,而心理上的孤獨感將降低其學習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其次,由于精品課程是開放性的共享教學資源,學習者對錄像上的主講教師不了解,這導致了信任度和認同感的缺失,直接影響到教學信息的接受率。
三、教學視頻中體語符號的認知平衡參照與應用
(一)教師體語的認知平衡參照
1.第一印象效應。學生打開視頻版塊中的教學視頻開始學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鏡頭畫面中主講教師的容貌服飾和面部表情,這將在學生心目中形成“第一印象”,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在認知過程中最先輸入的信息會對之后的認知產生強烈影響,甚至成為其評價客體優(yōu)劣的依據(jù),所以,“第一印象效應”對于教師來說是應該重視并加以利用的。
2.光環(huán)效應。隨著教學視頻播放時間的延長,學生對主講教師容貌和服飾的關注度開始減弱直至消失,注意力轉向了教師授課過程中的細微表情、手勢、身勢等體語符號,而某些輔助性或習慣性的表情、動作能讓學生出現(xiàn)心理上的好惡,且依據(jù)這種好惡在主觀上不自覺的對教師其他方面的品質進行判斷和評價,這就是“光壞效應”。教學視頻模式是一種無即時反饋信息的教育傳播模式,這種從局部擴散到整體的認知效應更是影響顯著,但主講教師通過對體語的控制,負面影響就能得到正向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