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評價機制的反思與構造

    2019-04-16 10:30:02張富利郭大林
    關鍵詞:量化考核高等院校

    張富利 郭大林

    [摘 要]高校人文社科的研究與評價之間面臨主觀性與客觀性、積累性與時效性、超功利性與功利性三個方面的張力,而目前的評價機制在評價價值導向、評價主體設置、評價方法構造上均存在值得反思之處。因此,需要確立合理的評價周期,非功利性的評價目標,形成類型化的評價方法,設置第三方評價主體以構造權威、獨立、公平的高校人文社科評價機制。

    [關鍵詞]科研評價;人文社科;高等院校;量化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9)01-0062-05

    當前我國法律對于高等院校的職能定位中,科學研究,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服務社會并駕齊驅,由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在新時代建設“雙一流”高校的背景之下,科學研究對于個人進步、學校建設、國家發(fā)展的價值更加凸顯??蒲兴讲粌H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校從事人文社科研究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前景,也是評價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競爭力、創(chuàng)新力的主要標準。在更深遠意義上,高校作為國家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科研實力自然是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表征。高??蒲兴降脑u判需要借助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然而,與自然科學研究評價相比,人文社科研究的評價更容易出現問題,從而引發(fā)爭議。如何反思問題,消弭爭議,構建合理的人文社科研究評價機制本身即應當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

    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評價的難題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得服務社會成了高校的重要使命,甚至在許多情況下,與之并列的人文教化職能卻成了服務社會的手段,學術研究也成了滿足社會需求的一種方式。服務社會意味著傳統(tǒng)高校向現代高校的轉變,而科學化的評價則是衡量現代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能否滿足社會需要的標準。然而,以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人文社科研究的特性與評價活動的特性之間存在張力,在建構評價機制之前需首先加以明確。

    (一)研究的主觀性與評價的客觀性

    在當前的人文社科研究中,以量化研究為表征的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越來越多地被采用,研究活動愈發(fā)呈現出自然科學研究那種客觀性、實證性、經驗性的特點。但需要指出,人文社科研究在根本上還是異與自然科學研究的,因為其必然內嵌了研究者的某種意識形態(tài)、價值追求,人文社科研究在根本上還是主觀性的,即便是以社會事實為研究對象,注重經驗方法的社會科學研究,其特性亦在“科學”與“非科學”之間。毋寧說,人文社科研究不是一個對研究對象簡單的實驗、分析、尋找因果律的客觀過程,而是內含研究主體價值、信仰、情感的主觀過程?!叭宋目茖W知識是反復的;有組織的;注重細節(jié)、質量與復雜性;主觀性,受個人價值觀的影響;對知識的確認標準和知識的陳舊標準存在爭議;就所需解決的重大問題缺乏一致意見。”[1]歷史上,研究者試圖以純粹自然科學方法研究人文社會現象的努力并不成功,其根源就在于其研究對象是有關“人”的知識,而“人”無疑是一個鮮活的、具有自由意志的價值存在,由“人”所形成的文化、構成的制度也就具有了主觀性。面對異常復雜多元、充滿主觀性的現象,所謂“客觀性”的研究也是由某種價值理念主導的,研究者研究對象的確立、資料的取舍、思維的展開等過程就必然是價值選擇的過程。然而科研評價則是一個判斷優(yōu)劣、好壞的過程,其必須使用盡量客觀的、科學的標準進行判斷,否則難以獲得被評價者的接受。這也就意味著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評價的實質是在以客觀具體的標準認定主觀抽象的活動,是對研究者思想價值的一種量化,這就難免遭遇到能否量化,以及如何量化的難題。

    (二)研究的積累性與評價的時效性

    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特點在于其尤其注重知識的積累,大量的閱讀、寫作、思考是保證研究質量的前提,人文社科的研究是歷史積淀的產物。詳言之,如果說自然科學研究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活動,那么人文社科研究則是“回到過去”的活動,他需要傳統(tǒng)的土壤、文化的積淀,前者在一次次證偽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力求突破,后者則是在不斷回溯歷史中有所創(chuàng)造。由于人文現象根植傳統(tǒng)與歷史,因而人文社科的研究需要借助代際傳承,這種傳承是研究方法,更是思維方式、價值理念的傳承,傳承是一個費時費力的長期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研究成果的取得是經年累月的厚積薄發(fā)。其反對一種短視的、激進的研究進路,而是力求長期的學術耕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并不主張“創(chuàng)新”,此點與自然科學研究不同。在許多人文學科研究者看來,創(chuàng)新非但不是一種值得提倡的追求,反而具有諷刺意味,“如果想嘲諷某人,那么大家就說他具有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新力?!盵2]自然科學則力求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較短時間內形成新技術、新產品、新功能,盡可能快地實現大的發(fā)展與變革是其追求的目標。評價的目的與自然科學研究的目的具有很大的契合性。評價本身不是目的,通過評價促進學術活動及時滿足社會需求才是其動力所在。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管理的需要。因此,評價過程的運作是以效率為旨歸的,基于時效的評價構成了科研活動的引導力量,評價的時效性轉換為了研究的時效性,于是短時間內發(fā)表大量文章,獲得盡可能多的科研項目就往往成了包括人文社科研究在內的科研活動優(yōu)劣的最重要標準,而此點顯然與人文社科研究注重積累的內在規(guī)律存在沖突。

    (三)研究的超功利性與評價的功利性

    雖然人文社科研究的實用主義色彩愈加濃厚,但應當指出,諸多研究仍在關注人類普遍的哲學命題,仍在探究人類根本生存困境,研究者仍在為構建良善而美好的生活殫精竭慮。這些研究以培訓心性、增加智識為目的,不為商業(yè)化的主流價值觀左右,不為強權與資本提供背書,這些研究是超功利化的,研究者充滿了寶貴的理想主義執(zhí)念,恪守著學者的學術自由與獨立。然而,無論評價方式如何進行合理的建構,評價制度本身對上述研究者而言可能就存在不盡公平之處。因為評價意味著對研究有用性的考察,評價過程圍繞研究所獲得的社會效益展開,即便此種效益不是單純的經濟利益,也可能包含了制度變革等非經濟利益,但評價終究是一種功利性的判斷。評價必須考慮研究所投入的資源與產生的受益是否合乎比例,主要體現為一種類似成本收益分析式的活動。此種分析不僅是在自然科學研究的評價中,在人文社科研究評價中運用的情況也在不斷增多。投入、產出、效應、功能等要素紛紛被納入評價標準,評價的功利性愈發(fā)明顯。

    二、對當前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評價機制的反思

    當前,建設“雙一流”大學是我國高校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此一目標的實現需要人文社會學科的發(fā)展并形成與之相匹配的科研評價機制。然而,目前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評價機制并未考慮到上述人文社科的特點與學科之間的差異,存在諸多亟待改善之處,應當進行必要的反思。

    (一)評價價值導向上的反思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評價機制設置的初衷就在于以評價引導科研,把評價指標作為社科研究工作者的“指揮棒”,通過評價對科研活動進行引導,進而實現科研工作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目的。但是,毋庸諱言,盡管各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評價機制各不相同,但整體來看,評價機制在價值導向方面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過于追求短期的成果產出。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本上采取的是年度評價制度,即一年一評。高校教師每年均有科研任務的要求,年終時需要將本年度內發(fā)表的文章、獲得的課題、獎項等成果提交給評價主體,評價主體根據教師一年內的成果確定教師的收益。此種年度化評價的方式實質上就是引導教師在短期內產生盡量多的科研成果,才能保證其相應的收益。然而,如已所述,人文社科的研究依靠較長時間的學術積累,需要鐵杵磨針式的研讀、思考、醞釀才能有所收獲,人文社科研究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據調查,理工農醫(yī)類科研成果集中產生階段在35周歲以下,社會科學則在40周歲以下,而人文科學更可能會在45周歲之后,不同的學科呈現出不同的學術研究規(guī)律。35歲之前本應是青年人文社科研究者用以學術積累的時期,但年度化的考核卻引導其忙于申請課題、發(fā)表文章、參評獎項,能夠忍受現實利益的誘惑,堅持學術長期性、純粹性的學者著實不多。集中精力、多快好省地取得成果成了許多高校老師的奮斗目標。有學者將評價周期過短導致的問題總結為高??蒲谐霈F的“生態(tài)失衡、本質迷惘、功能異化、學術失范、學術GDP、馬太效應等亂象”[3]。

    二是過于追求國際化程度。在當前我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評價標準中,國際化是成為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眾所周知,高校理工科的評價標準中,SCI論文發(fā)表數量是一個重要標準,而人文社科的評價標準中也更加強調按照國際認可的標準進行評價,各個高校基本認為SCI、SSCI收錄期刊論文水平高于國內非SCI、SSCI收錄期刊發(fā)表論文水平,然而,過于國際化的評價標準并不契合文科的學科特點。以法學為例,法學是一級學科,其下設有14個二級學科,除某些新興二級學科,如環(huán)境法、知識產權法的研究成果有可能發(fā)表SSCI期刊外,絕大部分法學研究者根本不可能在其發(fā)表論文,而且以中國獨特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或者受制于知識的隔閡,或者西方學者根本就不關注,同樣不可能發(fā)表到國際期刊之上。對那些有能力發(fā)表的研究者而言,盲目提高國際化程度客觀上會形成一種偏頗的激勵,即傾向于將質量更高的論文發(fā)表與國際刊物上,在國內期刊刊載的均是無法在國際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長此以往,國內期刊的辦刊水平很難提高。另外,此種價值導向可能存在更為嚴重的問題,為了在國際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會放棄對中國特有問題的關注,許多邊緣學科可能會因無人問津而消失。應當說,倡導學術評價體系的國際化本身并無問題,也是建設“雙一流”高校的題中之意,但過猶不及,“在追求國際化過程中表現出了明顯的急功近利心態(tài),造成大學現有的學術評價體系并不能真正追求卓越”[4]。評價機制構造應從我國高校人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避免過于盲目。

    (二)評價主體設置上的反思

    首先是評價主體的行政性色彩。在規(guī)范上,我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評價主體是同行評價,即由高校教師群體內高水平專家進行評價,但事實上,高??蒲泄芾聿块T在評價中也發(fā)揮著實質性作用,同行專家與科研部門共同構成了當下高校人文社科的評價主體,這兩者均表現出了較為濃厚的行政化色彩。就前者而言,由于學術研究需要學術資源,而行政力量無疑是稀有學術資源的所有者、分配者,擁有行政身份對于獲取資源具有天然優(yōu)勢,因此擁有評價權的同行專家往往兼有行政職務,他們借助行政職務可以獲得更好的資源,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從而在科研活動中形成“馬太效應”。青年教師承擔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同時需要完成科研考核的目標,為了獲得學術資源進行研究就不得不追求行政職務,科研的過程變成了追求行政職務的過程,由于職務無法短時間內獲得,因此,青年教師科研的“黃金時段”被浪費,而一旦獲得行政職務,取得科研成果后,“黃金時段”也已經錯過,于是就出現科研成果與科研能力并不匹配的現象。就后者而言,高校的社科管理部門屬于行政機構序列,對各個學院(系)進行評價本就是其職責之一,科研評價過程即是一個由行政部門按照行政化邏輯主導的對教師進行的數量化考核的過程,科研部門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完全取代了學術共同體的責任,評價結果往往由其直接決定,或者以某種方式對同行專家形成壓力,左右其判斷,行政化色彩自不待言。有論者認為,“這種以行政為主導的評價程序是一種非專業(yè)化甚至反專業(yè)化評價,必須予以改變。”[5]

    其次是同行評價者學術道德感的欠缺。與自然科學研究相比,人文社科研究的評價更加困難、復雜,難以完全量化,“區(qū)區(qū)千言,價值千金”的情況并不罕見,評價尤其依仗評價者的學術道德感與良知,能夠在擺脫量化考核桎梏的同時發(fā)現真正有價值的學者及學術成果。然而,無法否認,在功利化的評價機制下,評價者也難以擺脫其負面影響。“雖然學術共同體評價權力逐漸弱化可歸咎于種種外界壓力,但不得不直面的是學術共同體自身早已出現了種種怪象—自律性下降、職業(yè)精神缺失?!盵6]在評價過程中,同行專家受到個人利益、主觀好惡的影響,甚至將學術評價視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出現為獲得經濟利益而枉顧學術道德的現象。同時,各種打人情牌、感情牌的現象也層出不窮,評價者即便試圖堅持學術道德,也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以致放棄自己堅守的學術立場,難以超然、獨立地作出判斷。學術共同體的自律機制失效,加之外部的制約機制不健全,違反學術規(guī)范的評價出現后難以受到道德與法律上的責任追究,也就難免出現學術腐敗、違法亂紀的嚴重問題,最終影響整個人文社科研究的公平性、純潔性。

    (三)評價方法構造上的反思

    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是保證評價過程與結果公平性的重要方面。經過較長時間的研究探索,我國目前針對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評價基本采取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性主要指同行專家評價;定量則是指將不同的科研成果進行類型化處理,將其分為項目課題、論文、研究報告、著作等不同類型,根據不同的指標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分值,指標通常包括引證率、影響因子、成果數量、政府采納情況等等,最終綜合得出該高校教師的科研水平。定性加定量評價方法的構造初衷在于試圖兼顧質量與數量,避免評價的簡單化、一刀切。然而,制度設計的初衷與實際運作并不一致,定性評價除上述評價主體自身的問題外,同行專家在評價時事實上也基本以量化的方式展開,質言之,同行評價往往也最終變成了文獻計量,定性與定量合二為一。文獻計量能否如自然科學那樣適應人文社科評價還有待研究,而現實中“這種‘唯量化的科研評價機制成了科研不端頻頻發(fā)生的重要原因?!盵7]即便可以采取計量的方法,計量標準的合理性、指標賦值的邏輯差異、評價方法與評價目標的背離等問題也應當加以重視。計量結果與個人的職稱晉升、薪資待遇完全關聯的簡單方式并不值得提倡,否則,為學者詬病的“重科研、輕教學”“重數量、輕質量”的難題就難以從根本上化解,學術能力與學術成果、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失衡的局面也無法從根本上扭轉。

    三、高校人文社科評價機制的構造

    “科研評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卻是一項政策性和技術性非常強的工作”[8]。應當指出,對當前高校人文社科評價體系的反思并不表示要取消科研評價,人文社科研究作為一種社會知識生產方式本身需要考量投入產出、社會效益,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而高校教師作為社會知識生產者的價值也應當予以肯定。問題的癥結不在于是否應當評價,而在于如何進行合理的評價。

    (一)確立評價的基本原則

    在目前的情形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評價無法完全擺脫管理部門而獨立進行,較為切實的辦法是科研管理部門與同行專家形成共識,從學科特點、高校實際、社會發(fā)展三個層面綜合考慮,有效理解人文社科研究規(guī)律并充分尊重高校教師的價值性、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防止評價異化為扼殺學術研究、思想創(chuàng)新的“學術錦標賽”,進而確立評價機制構造的基本原則。一是評價周期合理化。目前高校一年一評的周期過短,評價過程形式大于內容,教師每年年底忙于填報各自的材料、總結,占用了大量時間,且不符合學術研究長期性的特點。國際上普遍的做法是五年一評,最短也是日韓等國家的三年一評,因此,較為合理的評價周期至少是三年,以便老師潛心研究,形成積淀。二是評價目標非功利化。評價目標的非功利化是評價機構合理化的前提,應改變僅僅考慮經濟價值的做法,不能把可計量的論文、項目數量作為評價高校人文社科教師的唯一標準,需要進一步突出學術道德、品格的重要性,著重發(fā)現科研本身的長期價值、整體效益,以改變浮躁的學術氛圍,引導教師形成正確的學術研究心態(tài)。三是評價機制的類型化??傮w上看,高校人文社科評價機制的構造應堅持類型化的思路,因為不同學科的研究具有相異的使命、對象、方法與特征,每個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追求、定位,屬于不同的學術群體類型。因而,建立類型化的評價機制,整體考量學科與教師的特點,才能較為正確合理地進行評價,防止以偏概全、一葉障目。

    (二)形成類型化的評價方法

    “統(tǒng)一的評價模式未完全精確反映不同學科和領域科研的差異性、多樣性和不可比性”[9],故此,評價機制構造的關鍵就在于形成類型化的評價方法。就高校人文社科評價而言,“學科是高校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基本平臺,是科研長期發(fā)展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方向和方向群”[10]。首先,根據學科標準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劃分為基礎類研究、應用類研究、綜合類研究三種類型,之后根據不同的研究類型分別構造不同的評價方法。基礎類研究因其研究需要閱讀大量文獻,學術積累時間較長,其成果往往難以通過經濟價值進行衡量,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此類研究應更多使用定性評價,由同行專家進行評價,主要考慮成果在學術共同體中的認可度,對舊有理論、議題、范式的創(chuàng)新,學術智識上的增量等因素;應用類研究或者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或者能夠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因此需要重點評價其投入產出比,于技術革新、市場健全、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作用,對化解社會問題的實際效果,以及成果應用的廣泛性、長期性等等。綜合類研究則需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以確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其次,根據高校教師的具體崗位對教師進行分類,可以分為科研型、教學型、教學科研型三類??蒲行徒處熤饕疾炱淇蒲谐晒?,包括對平臺建設、學科發(fā)展、學位點建設的貢獻等,權重占比應當高于教學活動;教學型教師則與科研型教師相反,考察其對于人才培養(yǎng)、指導學生、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等方面的貢獻;教學科研型教師則需綜合平衡學術研究、教育教學方面的權重。

    (三)設置第三方評價主體

    由高校科研部門與同行專家組成的二元評價主體在確保評價的中立、客觀方面尚顯不足,需要設置第三方評價主體。首先,國家應從法制層面規(guī)定第三方評價主體的獨立地位,規(guī)范其產生方式、成員資質、運作程序、法律責任等內容。第三方評價主體由政府管理部門、專家學者、高校教師、學會組織、社會機構等多元力量組成,其并不隸屬于政府機關或者高等學校,運行過程也采取類似于社會組織機構的方式?;诖_保公平性的考量,第三方評價主體的運作費用不能由被評價高校承擔,而是應當通過會員制的方式,由會員繳納一定的費用來維持,評價時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但不能成為營利性組織,背離其設置初衷。另外,評價指標、標準的設置也是避免評價流于形式、增加結果的可信度與權威性的重要內容。在定性指標方面,著重加強對科研成果同行認可度、長期社會效益、社會榮譽度的考量,不能僅僅局限在經濟效益層面。在定量指標方面,除考量傳統(tǒng)的論文、著作等學術載體之外,應將互聯網、移動平臺等新興載體納入評價指標體系?!按髷祿r代,評價體系應由單維的指標分析向復雜的社會網絡分析轉變?!盵11]對高校教師在網絡空間內的學術活動、科研軌跡等情況進行跟蹤與挖掘,盡量考察其在不同學術平臺的科研全貌,評價范圍覆蓋到線上及線下。對于成果的認定,不能簡單地看數量、看論文是否屬于核心期刊、出版社的級別,而是應當由評價主體對成果本身的邏輯性、完整性、創(chuàng)新性、價值性等進行評價。其次,相關法律還應設立對第三方評價主體的監(jiān)督制度及被評價者的權利救濟制度,這樣一方面使得評價全過程接受被評價者、政府及社會的監(jiān)督,防止“暗箱操作”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當被評價者認為評價主體違反法律時可以通過合法途徑表達訴求,探索除申訴之外的司法救濟權利救濟渠道。

    [參考文獻]

    比徹.學術部落及其領地:知識探索與學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8.

    歐文·白璧德.文學與美國的大學[M]. 張沛,張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39-140.

    馮文宇.大學科研評價體系的創(chuàng)新邏輯與改革建議[J].情報雜志,2018(5):196.

    鄭承軍,潘建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蒲性u價改革的路向[J].北京教育(高教),2018(10):71.

    靳玉樂,張良.論高校教師的分類評價[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7):12.

    史萬兵,曹方方.高校社會科學教師科研評價主體權力配置及其運行機制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16.

    袁清,黃駿.改革學術評價機制促進科研誠信建設[J].浙江學刊,2018(5):7.

    白強.大學科研評價旨意:悖離與回歸[J].大學教育科學,2018(6):67.

    顧海波,趙越.高校科研評價規(guī)則變革問題研究[J].科研管理,2017(8):127.

    陳俊生.高??蒲性u價失范及其對策研究[J].學術探索,2013(8):126.

    張安淇,李元旭.大數據時代科學評價面臨的變革與堅守—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例[J].情報雜志,2018(9):7.

    [責任編輯 王艷芳]

    猜你喜歡
    量化考核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教學評價模式初探
    亞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6:44:34
    基于ASP.NET的職業(yè)學院績效考核管理信息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量化模式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運用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48:41
    淺談“衡水模式”量化管理的弊端
    求知導刊(2016年32期)2016-12-20 19:44:52
    基層黨建工作目標責任量化管理思考
    青年時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5:06:55
    關于高?;@球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34:40
    高校跆拳道教學的影響因素及優(yōu)化對策分析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7:31
    高等院校教育督導職能與任務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12:05
    量化考核機制在聯合站站降本增效工作中的作用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成安县| 呼图壁县| 固阳县| 龙陵县| 九江市| 天祝| 溆浦县| 屏南县| 平顶山市| 齐齐哈尔市| 和田市| 都江堰市| 武夷山市| 普兰县| 彩票| 偃师市| 阿鲁科尔沁旗| 汨罗市| 平和县| 漠河县| 自治县| 四会市| 东阳市| 利辛县| 龙泉市| 武陟县| 蓝田县| 东丽区| 蓬莱市| 盐山县| 鄂托克旗| 保德县| 福州市| 榆中县| 大新县| 宝坻区| 绥宁县| 文山县| 美姑县| 深泽县| 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