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桐 陳玉玲
摘 要:目前,紅色基因的傳承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重視。如何高效地在中小學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也成為值得探究的主題。深入挖掘紅色基因傳承的路徑,要做到學科課程滲透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并舉、變課堂“授-受”為“體驗式”熏陶、重視隱性校園文化和顯性紅色活動等,從中小學的課程、教學以及校園文化與活動等方面促進紅色基因得到傳承。
關鍵詞:中小學校;紅色基因;傳承路徑;德育
作者簡介:韓小桐,浙江省麗水市麗水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陳玉玲,浙江省麗水市麗水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史研究和中小學德育研究。(浙江 麗水 323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麗水學院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小學傳承紅色基因的路徑研究” (項目編號:18JG2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4-0038-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青年要懷揣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跟著中國共產黨走,“青年如果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要內容的青少年品德培養(yǎng)關系到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富強。鑒于此,教育部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明確要求加強中小學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這里的紅色基因不僅包含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理念,還融合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是我國精神文化的寶藏,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理想主義、艱苦奮斗等精神內涵,蘊含著愛國主義、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等豐富的教育價值。而要加強中小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真正有效地傳承紅色基因,則需要設計更科學有效的傳承方法。
一、學科課程滲透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并舉
課程是中小學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手段。學科課程是從各門學科領域中選擇部分內容、分門別類組織起來的課程體系,每一門課程都有其獨特的道德價值。教師依據課程開展教學,學習者不僅能夠從中掌握科學知識與技能,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相應的精神氣質。
目前的中小學德育課程是對中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因新課改的推動,德育課程在生活化、多元化、互動化等方面有很大的進步。然而,目前大多數中小學每周僅安排1課時的德育課程,加之其他學科對德育資源的忽視,導致中小學生紅色基因傳承受到阻礙。因此,通過學科課程滲透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可以更好地推動中小學開展德育工作,加強紅色基因的傳承。
1. 通過學科課程滲透紅色教育。在學科課程中進行紅色教育,屬于間接德育,其教育力量強大,實效性高,認真研究學科德育的特點與實施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首先,學科課程滲透紅色基因符合《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滲透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教育要求。其次,學科課程滲透德育,學生既收獲了知識與技能,又獲得了道德情感上的熏陶,使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進一步完善。再次,學科課程滲透豐富了紅色教育的內容。不同課程蘊含不同的紅色教育資源,如語文課程蘊含革命英雄人物及其革命事跡、近現代偉大人物言行、品格等教育內容,音樂課程蘊含紅色歌曲等教育內容。合理利用各科課程所蘊含的紅色文化,有助于豐富學生感受,培養(yǎng)其尊重、學習榜樣的意識,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紅色文化熏染,傳承紅色基因。最后,學科課程滲透紅色德育符合中小學生學習的特點。學生在學習各科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成傳承紅色基因的目的。
2. 建設與實施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傳承紅色基因。校本課程是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及可利用的資源等條件,由學校成員志愿、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個人研究者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紅色校本的課程開發(fā)與實施可以更好地推動紅色基因的傳承。首先,結合學校所在的地域特色,整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而開發(fā)的校本課程,豐富了紅色教育的內容,取材于學生生活實際更利于引起學生共鳴。其次,對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內容進行選擇,使之符合德育規(guī)律、中小學生道德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傳統的小學德育校本內容缺乏規(guī)劃,多半是每個學校的主觀意旨,想開展什么內容就開展什么內容,隨意性突出。因此,紅色校本課程應依據學生道德發(fā)展的實際,組織形成穩(wěn)定、有效的課程內容。再次,紅色校本課程作為學校特色,有利于全校形成紅色氛圍,增強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主動意識。最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的方法開展紅色教育。對于低年段學生進行以養(yǎng)成行為規(guī)范為主的紅色教育,閱讀適合的紅色繪本,對于高年段的學生開展各類紅色活動,在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
3. 學科課程和校本課程并舉傳承紅色基因。推動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學科課程滲透和紅色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兩種路徑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學科課程滲透紅色教育有助于打破德育課程的專門化、知識化和灌輸化,具有時間、空間上的諸多優(yōu)點,但學科課程在當前教育環(huán)境下更注重學科知識教學,德育滲透顯得力不從心。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增強紅色教育的針對性、選擇性,有效推動紅色基因的傳承,但校本課程開發(fā)對學校與教師的要求較高,校本課程實施容易流于形式。研究表明,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其主體性仍遠遠不足,存在課程意識與課程開發(fā)能力薄弱的問題。校本課程實施涉及學校文化的變革,是發(fā)展學校新文化的過程。在校本課程實施中,學校往往更強調遵守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機制,試圖把新的課程發(fā)展機制嵌入舊的學校文化中,這就導致中小學校本課程出現模式單一,運作機械等問題。具體表現可能為不同的年級、學段,學生用的書上的課都一樣,這種生搬硬套的做法限制了學生的選擇,導致學生能動性減弱,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實效性不足。鑒于此,學科課程滲透與紅色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并舉,紅色基因傳承既具滲透性,又具集中性、科學性。
二、變課堂“授-受”為“體驗式”熏陶
課堂教學是中小學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紅色教育作為德育的一部分,與日常的教學不可分割,應將各學科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紅色基因和諧地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的紅色文化素養(yǎng),傳承紅色基因。在語文紅色專題教學時,通過尋找近現代人物身上的光輝品質,學生可以感受到紅色基因一脈相承的特點,通過誦讀與記憶,在心靈之中牢牢扎根;在音樂教學中融入紅色歌謠、舞蹈的欣賞學習;在美術教學中融入英雄人物繪畫的欣賞創(chuàng)作??梢?,應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將紅色基因融入教學,豐富學生感受,培養(yǎng)其尊重、學習榜樣的意識,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紅色文化熏染、傳承紅色基因。
1. 課堂情景教學與學生自主互動相結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習者須經過感性認識階段才能獲得抽象的理性認識,在與各種具體形象的符號交流后才會有抽象符號的理解和生成,這就要求教育者在進行紅色教育時要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客觀認識規(guī)律,通過實物、照片、音頻、視頻配合講解,減少枯燥冗長的教師講授。首先,教師可以運用情景教學法,展現歷史場景,構建情景課堂,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感知其言行上的紅色基因,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心靈。這和機械地靜聽不同,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能夠刺激學生感官,引起情感共鳴,留下深刻印象,產生教育效果。其次,除了情景教學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主、互動”學習。教師作為引導者,在基本講授結束之后,通過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互動,探討看法與體會,促進學生自主感知紅色文化,激發(fā)情感,傳承紅色基因。再次,教師在制定教育目標時融入紅色基因傳承目標,通過使用“通過……過程、運用……方法、組織……活動”等表述,融合三維目標,貫穿教學的始終,使紅色基因的傳承在教學過程中落到實處。
2. 參觀教學法與體驗式教學相結合。紅色基因傳承是“知、情、意、行”逐漸深入完善的過程,當前多數教師在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時都側重知識講授,期望以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完成紅色基因傳承,這類以知識為主的紅色教育是單向與低效的。因此,在進行紅色教育時,教育者應遵循知行合一原則,既重視理論教育,又重視體驗參與、實踐鍛煉,利用鮮明的教學資源,把提高認識和培養(yǎng)行為相結合。首先,采用教學“參觀法”,通過把課堂搬出教室,帶領學生走進革命紀念館、紀念碑、紅色文化景區(qū)、博物館等,讓學生在認識紅色革命歷史人、事、物的過程中,深化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感悟紅色文化精神。其次,采取“體驗式教學”,充分利用基地等社會資源,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紅色文化。各地紅色資源不盡相同,以此建立的紅色基地系統各有特點。利用紅色教育基地,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歷史、感受偉大人物的不朽精神,還可以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磨煉意志、養(yǎng)成品質。活動中,讓學生直觀地、感性地了解革命老區(q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變化,這將有利于學生樹立健康、積極、奮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xiāng)的熾熱情感。總之,教學應主張從學生經驗和體驗出發(fā),密切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感受紅色基因的魅力所在。
三、注重隱性校園文化和動態(tài)紅色活動
校園文化作用于中小學生的價值引導過程,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有著顯著功效。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建立紅色校園物質文化有助于中小學生形成符合紅色基因要求的價值觀以及高尚品德,規(guī)范中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紅色校園物質文化具有隱性教育功能,與動態(tài)的紅色教育活動、比賽相結合,營造濃厚的校園紅色氛圍,是中小學生感知紅色文化、傳遞紅色基因的絕佳途徑。
1. 注重隱性校園文化,構建紅色校園。校園物質文化是學校形象和校園文化得以實現的物質載體,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和保障。教學科研設施、工作生活場所、標語標牌和雕塑等宣傳設施以及校園綠化、美化環(huán)境等基礎設施系統,是目所能及的物質文化組成部分。這些基礎設施的構造和設計作為紅色基因傳承的載體,對身處其中的學生具有教育的作用。對此,可以精心設計校園中的紅色文化走廊、樓道。上述的校園紅色物質文化是靜態(tài)的,而當學生積極參與到校園建設上來時,校園紅色物質文化就具有了動態(tài)性。比如,開設紅色文化櫥窗,組織學生紅色小分隊對櫥窗負責管理、及時更新,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紅色基因在學生身上“動”起來。
2. 開展系列紅色教育活動,傳承紅色基因。首先,利用學校日常學習及生活滲透紅色教育,如利用每周一的國旗下講話、午間廣播時間等,對學生進行熏陶式的紅色教育。其次,通過開展多種多樣受學生歡迎的比賽、活動,滲透紅色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各年段學生生理、心理、能力特點不同,應當組織難度適宜的比賽、活動。一二年級唱紅歌、講紅色故事,將紅色教育與藝術形式有機融合;三四年級朗誦紅色詩歌、閱讀紅色經典,了解黨和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在閱讀中激發(fā)愛黨、愛國、愛家鄉(xiāng)的向上意識;五六年級演繹紅色課本劇、體驗紅色之旅,追尋先烈足跡,強化對紅色基因的體驗,傳承紅色基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再次,開展紅色系列活動,要讓學生唱主角?;顒右詫W生為主體,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完成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既陶冶了道德情操,又促使革命者的精神和品質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fā)芽。
參考文獻:
[1] 田保華.試論學科德育的問題與出路[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7).
[2] 靳玉樂.校本課程的實施、經驗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01,(9).
[3] 劉慶偉,李建生.小學紅色研學“三四五”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沂南雙語紅軍小學為例[J].現代教育,2018,(5):24.
[4] 康麗.紅色學校尋訪[N].中國教師報,2011-6-29(1).
責任編輯 范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