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靚靚 李忠秋 徐錦江
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然而,PICC雖具有諸多優(yōu)點,但是作為一項侵入性技術,也會伴隨相關的并發(fā)癥,其中,機械性靜脈炎是其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高達15.15%[1]。機械性靜脈炎雖為無菌性炎癥,但是由于腫瘤患者具有機體免疫功能較低的特點[2],容易進展為細菌性靜脈炎。此外,惡性腫瘤患者血液多呈高凝狀態(tài)[3],一旦發(fā)生機械性靜脈炎,將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給患者造成身心痛苦及經濟損失。本研究旨在探討水膠體敷料預防PICC術后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的效果及安全性,為提高PICC成功率及導管維護質量提供更充分的理論依據。
將2017年10月—2018年9月行PICC的腫瘤患者共106例納入研究,平均年齡(61.2±15.3)歲,其中男性57例,女性49例;乳腺癌19例,大腸癌27例,惡性淋巴瘤6例,肺癌35例,胃癌18例,疣文氏瘤1例;經貴要靜脈置管76例,經肘正中靜脈置管28例,經頭靜脈置管2例。將患者按照置管的時間先后依次編號,奇數組共53例作為實驗組,偶數組共53例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種、文化程度、生活習慣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型號4F,一次性醫(yī)用敷料包,超聲引導系統(tǒng),無菌透明敷料,規(guī)格10×12 cm;水膠體敷料透明貼,規(guī)格 10×10 cm、5×20 cm。
置管前:對兩組患者常規(guī)進行心理干預,以0.9%生理鹽水預沖、浸泡導管,做好置管前準備后,由經統(tǒng)一培訓的專業(yè)護士按標準流程對患者進行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術。
置管過程:所有置管患者所采用的導管均為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型號為4F的PICC導管。本次研究中,患者均在同一環(huán)境下,參照同一操作流程,由同一位具有PICC護士資質,并擁有豐富置管經驗的??谱o理人員進行穿刺,所有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且送管過程順利。
置管后:實驗組:應用水膠體敷料覆蓋穿刺點及其以上部位靜脈走行處。持續(xù)覆蓋7天,期間若有松動、脫落,及時予以更換。7天后將水膠體敷料更換為常規(guī)透明敷料。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即應用無菌透明貼膜固定導管,第二天常規(guī)更換透明敷料。囑兩組患者做握拳動作,促進靜脈回流,避免患肢提拉重物和突然上舉,抬高患肢。
發(fā)生靜脈炎后護理措施:如果發(fā)生靜脈炎,遵醫(yī)囑對患者行相應輔助檢查及對癥治療,若治療2~3天癥狀不緩解或加重,立即予以拔管[4],以及時控制炎癥進展。
觀察兩組患者PICC術后10天內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情況,每天記錄穿刺部位有無紅腫、疼痛、分泌物滲出,穿刺靜脈有無條索樣物、硬結。評價標準采用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制定的靜脈炎分級標準(表1)[5]。
表1 靜脈炎判定標準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機械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比較采用 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標準。
實驗組PICC術后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率為1.89% ,對照組為16.98%,經統(tǒng)計學檢驗,χ2=7.067,P=0.00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2)。實驗組比對照組的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率低,即PICC術后預防性應用水膠體敷料可顯著降低機械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
表2 兩組患者發(fā)生機械性靜脈炎程度及發(fā)生率比較
PICC技術除在腫瘤化療患者中的普遍應用,對于長期輸液、穿刺困難等患者也非常適用。一方面減少藥物外滲,有利于化療的順利完成,另一方面也使患者避免反復穿刺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質量。但采用PICC置管也存在一些并發(fā)癥的危險,如靜脈炎、血栓、皮膚過敏出血、導管異位等。臨床研究發(fā)現,在這些并發(fā)癥中,機械性靜脈炎是PICC置管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
PICC所致機械性靜脈炎是指因PICC操作損傷靜脈血管壁所誘發(fā)的靜脈血管炎癥反應[6]。靜脈炎的發(fā)生通常發(fā)生在穿刺后48~72小時內,好發(fā)于穿刺點上方8~10 cm[7],發(fā)生率為2.6%~12%[8]。導致機械性靜脈炎可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導管的材質刺激性大或管徑太粗;左上肢的血管較右側長且彎曲,置管難度較大,易損傷血管導致靜脈炎;醫(yī)務人員技術不熟練,反復穿刺、送管動作不輕柔、送管速度過快、術后導管未經良好固定等均可能損傷血管;對患者教育不足,置管后患者未能對導管進行正確維護,置管肢體過度活動,血管壁遭受導管過度的機械摩擦,易損傷引起炎癥;腫瘤患者的體質較弱、免疫力較低、精神過度緊張焦慮等原因可導致血管應激能力減弱、痙攣,引起靜脈炎[9]。故需嚴格培訓專業(yè)護士,充分向患者宣傳相關知識,置管后正確維護,積極預防機械性靜脈炎。同時,根據患者血管的實際情況,確定最合適的PICC導管,在操作中盡量保持動作輕柔,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要求[10]。
以前臨床采用利凡諾爾紗布配合50%硫酸鎂濕敷,治療效果不明顯。近年來,水膠體敷料透明貼逐漸應用于臨床,能夠對輸液外滲情況和靜脈炎的發(fā)生進行有效的預防[11]。水膠體透明敷料是一種新型的創(chuàng)口護理產品。質地輕薄,柔軟,透明,有彈性,具有吸收滲液、黏附性好、低變態(tài)反應等特點[12]。水膠體敷料由親水膠肽微粒的明膠、果膠、羧甲基纖維素混合而成,透氣性好,吸收性強,且與皮膚貼合緊密,可順應皮膚移動而變形,局部密閉環(huán)境可使該處皮膚保持低氧張力,從而刺激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的釋放,并增強多種生長因子活性,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調節(jié)局部組織代謝,促進局部損傷血管修復,加快炎癥的吸收消退,減輕紅腫及疼痛[13]。作為高分子材料,水膠體透明敷料可以溶解纖維蛋白,保證局部組織的正常代謝,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阻隔細菌入侵,從而降低厭氧菌感染的危險[14]。水膠體敷料支撐創(chuàng)面保持濕潤,促進上皮細胞的爬行,防水、隔菌,順應性好[15];同時能夠吸收感染部位的滲出液和膿性分泌物,形成一種凝膠保護層,從而避免神經末梢受損,減輕患者疼痛感[16]。水膠體敷料還可以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抑制瘢痕形成,因而可有效預防和治療 PICC置管術后機械性靜脈炎[17]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僅有1例發(fā)生1級靜脈炎,發(fā)生率為1.89%。對照組患者9例發(fā)生靜脈炎,其中8例為1級靜脈炎,發(fā)生率為15.09%,1例為2級靜脈炎,發(fā)生率為1.89%。實驗組患者靜脈炎發(fā)生率以及靜脈炎發(fā)生的程度均低于對照組,說明應用水膠體敷料能有效預防PICC置管后機械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水膠體透明敷料還具有抗過敏、止癢等作用。有研究表明,水膠體透明敷料可用于過敏性皮炎的治療,有效緩解患者的過敏反應[18]。水膠體敷料使用簡單,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與不適。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提高依從性,增加患者滿意度[19]。李淼等[20]研究認為水膠體敷料對血管起到了保護作用,對靜脈炎有好的預防作用,降低了靜脈炎的發(fā)生率[21]。
綜上所述,水膠體敷料用于預防PICC 術后機械性靜脈炎,使用安全、操作簡便、效果顯著、患者更加舒適,在降低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病率的同時,減輕了臨床護理的工作量,降低患者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