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
【摘 要】教學過程中要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創(chuàng)設良好情境,鼓勵自主學習;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大膽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充分議;加強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激活思維鼓勵創(chuàng)新,創(chuàng)設問題引創(chuàng)新提問時引發(fā)學生思維活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有效途徑;多思多問樂創(chuàng)新;畫龍點睛導創(chuàng)新。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給他們提供機會并鼓勵、激發(fā)、誘導其展示自己的智能。
【關鍵詞】行為習慣;情境;自主學習;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1-0282-01
21世紀,是社會高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段,科技和人才是關鍵。世界各國對高素質人才的爭論,推動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基礎教育是起點。培養(yǎng)小學生優(yōu)良的素質是學生通向成功的關鍵。如何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本人有些淺顯的看法:
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習習慣是學生在長期的讀書活動中逐漸養(yǎng)成而不易改變的較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印度有一句名言: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科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主動或被動,與其自身習慣的優(yōu)良與否密切相關。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質量提高的保證,不良的學習習慣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主要障礙。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年齡越小,可塑性就越強。我在教課文之前讓每一個學生明確點、畫、批、查、注的具體要求,用不同的符號分別劃出需要了解的、掌握的、熟記的詞語或句子,并且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分步訓練,讓學生在實際訓練中掌握具體方法,在反復的操練中完善和鞏固知識要點,逐漸形成習慣。
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本身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我要求學生不遲到,我首先按時站在學生面前;我要求學生熱愛勞動,每次班級勞動我總是帶頭掃最臟的角落,掏最臭的陰溝。老師皆能如此學生并紛紛效仿。
個體在集體中的行為,常常會受集體因素的影響。在集體活動中,學生往往以他人的意見或行為表現(xiàn)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標準。當一個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法與做法跟大多數人一致時,就會產生某種安全感,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行為并不合群,自然就會從他人的身上去尋找可供參考的信息和意見。根據這一特點,我特別關注良好班集體的建設,并把養(yǎng)成良好習慣作為班風建設的目標認真落實。
二、創(chuàng)設良好情境,鼓勵自主學習
新課程強調把課程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筆者認為,要讓學生自主學習,關鍵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1.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大膽問。
師生之間建立一種真正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學生才會積極參與、無拘無束、自由表現(xiàn)。陶行先生有這樣的詩句:“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說明“問”的重要。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總會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問題。例如,在教學完《倔強的小紅軍》一文以后,我讓學生把課文中自己認為不懂得問題提出來,一位學生問道:“老師,為什么老紅軍把一包青稞面地給小紅軍,小紅軍不要呢?小紅軍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地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老紅軍為什么不看呢?等小紅軍餓死后,他才從鼓鼓包里掏出一塊燒得發(fā)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老紅軍做得太不對了!”這一問,激活了同學的思維,安靜的教室里馬上熱鬧起來,大家紛紛議論。有的說:“是啊,我在課外書上查到陳賡是一位大將,紅軍參謀長。他做事一點也不細心,當小紅軍叫他看時,它應該親自去看一看‘鼓鼓的到底是什么東西?直到小紅軍活活的餓死,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塊燒得發(fā)黑的牛膝骨。讀了這篇課文,我真想哭!”他把一塊燒得發(fā)黑的牛膝骨說得特別重要,引起了其他同學的共鳴,大部分同學也在一旁符和著。另外一個同學站起來說:“不,老紅軍不是不細心!他首先叫小紅軍騎他的瘦馬,還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給小紅軍,他不騎也不要。在艱苦的年代,特別是在長征途中,他們爬雪山,過草地,耗盡了體力,你看這位老紅軍,他也掉隊了……從這些可以看出,陳賡也實在沒有辦法幫助小紅軍了!”看來,同學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一問題,我認為他們的想法都合乎情理,就都一一給予熱情的鼓勵與表揚。
2.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充分議。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課堂上多議、多討論,相互啟發(fā),相互交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有經驗的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又結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下愉快地學習。例如一位老師教學《葡萄溝》,首先播放了《新疆好地方》等音樂,以具有該民族情調的樂曲渲染氣氛,教師在進行繪聲繪色的描述,然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大膽想象,學生很快入情入境,仿佛親臨那塊美麗的地方、親自品嘗到了甘甜可口的葡萄干。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談感受,提高了課堂效率。
3.加強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
新課程還強調:學校要多開展一些有益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打開一個開放的時空,由學生自主地,創(chuàng)造性地展開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例如:我校鄉(xiāng)鎮(zhèn)中心完小,每逢節(jié)日都要開展一些大型的活動,如“六.一”兒童節(jié)進行文藝匯演、“三月文明禮貌月”組織學生到大街上打掃衛(wèi)生、撿垃圾等。讓學生從小懂得熱愛祖國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熱愛我們生活的家園,并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我做起。一次撿垃圾后,一位同學在作文中寫道:“今天是星期三又是活動課,老師要求我們每人帶一雙筷子和兩個食品袋到學校周圍撿垃圾。調皮鬼王濤沒帶筷子就有手撿,當他看到一條黑乎乎的東西時,以為是火腿腸,撿起來,聞了聞有些臭,仔細一看原來是干了的狗屎?!Γ@些大人真不講衛(wèi)生。今天的活動真有意義啊,以后我還要參加這樣的活動。”可以看出,同學們參加實踐,服務社會,收獲體會真不少。
總之,教學過程中要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給他們提供機會并鼓勵、激發(fā)、誘導其展示自己的智能。那么,學生迸發(fā)出的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常常會令我們驚喜,或許這才是我們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
參考文獻
[1]云南教育、小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