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在英語教學中采用任務教學法以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的英語能力等。然而在運用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利于實踐這種方法的客觀問題,不能充分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作用。因此,文章為解決上述問題,將研究性學習理念與任務型教學法結合形成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探討了新方法的內涵及其實施方法。
【關鍵詞】任務型;大學英語;研究性學習
【作者簡介】高卉(1990-),女,回族,江蘇南京人,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助教,英語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英語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院校課程內容的改革,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方式已不再滿足新的教學要求,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在英語教學中采用任務教學法以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的英語能力等重要問題。任務型教學法(TBLT)是指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xiàn)教學成就的一種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任務型教學使語言教學成為了一個學生主動思維、自主與合作學習的過程。并且,任務型教學法平衡了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的沖突以及語言的流利度、重復度和復雜度之間的矛盾。但是該方法在實際應運中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未能充分的理解該法的內涵,不能快速適應課堂新角色;不重視語言學習的過程,容易出現(xiàn)語言“石化現(xiàn)象”;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為解決上述問題,文章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即把研究性學習理念融入任務型教學法中。
一、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
1.學習的自主性。自主性是研究性學習最顯著的特征。自主性是指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主習慣,來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潛能,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實現(xiàn)、自我創(chuàng)新、自我發(fā)展。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從選題、收集資料開始到撰寫報告、答辯、展示成果的全過程,都是學生自己的自主決斷過程,教師往往只起到指導者和協(xié)助者的作用。
2.學習的實踐性。實踐性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之一。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來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生可以到社會上進行自主研究(調查研究、實地考察、試驗、查閱資料、上網、討論等),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也積累了直接經驗。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特別關注環(huán)境問題、現(xiàn)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3.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的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不僅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理性認識,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還十分重視感性認識,即學習的體驗。其重點不在于科學研究,而在于學習,學習研究的方法,經歷研究的過程,發(fā)展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對中小學學生來說,有創(chuàng)新的科學研究結論不是終極目的,經歷過程、豐富經驗、增強體驗才是目的。
4.以專題、問題或項目為研究性學習的載體。研究性學習是以項目、課題、主題或問題來組織課程的,它強調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活動,學生的知識獲得和能力培養(yǎng)都是以專題、問題或項目為載體的。將研究性學習融入任務型教學法中避免了實踐任務法教學時出現(xiàn)的問題。只有有效地實施該教學方法,才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二、研究性任務型教學活動的實施策略
1.進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動員。由于學生長期以來受到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的影響,對研究性任務型學習方法缺乏感性認知,要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動員,向學生闡述研究性學任務型習實施的目的、意義和作用,特別要強調新方法的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時間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方面的價值,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對新教學方法有一個概括的認識,并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
2.在英語教學中選擇合適的題目。研究題目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選題的重要性。選題后,對題目進行不同方向的劃分。
3.成立研究小組。根據(jù)題目的不同方向和班級人數(shù)進行分組,一般每個小組中包含6-8人。老師在組織組合小組時,要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又可為小組成員間的互助合作奠定基礎,而組間同質又可為小組件的公平競爭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要為每個學習小組明確英語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并通過學習小組成員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分工,使不同的成員擁有不同的任務和角色。
4.指導制定研究方案。老師要指導幫助學生完成研究方案的設計,研究方案中要對研究目的、待解決的主要問題、研究的具體方法和學習過程的設計。老師要對每組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認證指導,從而控制研究的方向、進度、方法和質量等關鍵因素。
5.指導學習成果的表達與展示。老師要指導組長將小組經過實踐、探索所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篩選資料,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提煉觀點結論,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如圖表、論文、報告等)把成果展示出來。
6.研究性任務型教學活動的評價。評價特點應包含: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豐富性和靈活性、評價手段和方法多樣性。
三、總結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方法的特點正好彌補了任務型教學過程中的缺點,因此將兩者融合對英語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瓊.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08(1):48-50.
[2]姚麗文.論研究性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施[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7).
[3]張寧.大學英語“研究性學習”下的任務型教學[J].教學研究, 2006,29(3):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