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鈞
(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事處,江蘇 太倉 215411)
極端主義對政治沖突、社會沖突等群體性事件解釋為對內(nèi)群體的高度親近,因而一致對外進行懲罰或攻擊,這種高度的群體間親近并一致的行為就是極端親群體行為(Seyle & Swann,2007)[1]。極端親群體行為中群體內(nèi)高度融合的狀態(tài)引起了學者關注,尤其是在生命的犧牲方面(Swann et al.,2009)[2],因而當前研究極端親群體行為是想探索一般個體為什么會為所屬群體及其成員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道德判斷能力和個體的道德行為有關,肖麗華(2013)認為青少年期道德判斷能力逐漸趨向穩(wěn)定,在17歲左右可以固定下來[3]。大多數(shù)研究道德判斷能力或者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對象都方便取樣,本研究選擇了高職生群體為研究對象,這是因為社會對高職生存在一些刻板印象,例如將道德能力與學業(yè)成績掛鉤,認為高職生素質(zhì)差,道德表現(xiàn)差,道德觀念淡薄[4];極端行為也有更多負面評價,例如更容易聚眾鬧事、打群架等。因而本研究選取高職生為研究對象,希望獲得更為客觀的道德判斷能力評價和更為豐富的極端親社會行為方面的資料[5]。
筆者以南京市3所綜合性高職院校抽取了600名高職生為研究對象,獲得有效樣本565人,有效回收率為94.16%,其中女生278人,占49.2%;男生287人,占50.8%,平均年齡為19.18±1.41歲,其中高職一年級學生254人,占44.9%,高職二年級學生為160人,占28.3%,高職三年級學生為151人,占26.8%。獨生子女298人,占52.7%,非獨生子女267人,占47.3%。生源地為城市的有392人,占69.40%,生源地為農(nóng)村的有173人,占30.6%。團員(含黨員)為352人,占62.3%,非團員為213人,占37.3%。
1.道德判斷測驗(moral judgment test,MJT問卷)
該問卷根據(jù)道德判斷六階段設計,具有較好的內(nèi)容效度,在統(tǒng)計時道德判斷得分需要轉(zhuǎn)化為C分數(shù)計算,本研究中,問卷 a系數(shù)為0.783,分半信度為0.756。
2.電車困境案例
本研究所用的極端親群體行為判斷材料來自Swann等(2014)設計的新電車困境材料[6]。在原有的電車困境基礎上,設計了4個問題考察了被試的行為意愿、道義評價、道德評價,每個小問題7點計分,得分越高,說明意愿水平或者取向認同程度越高。
本研究選取的高職生的平均MJT得分為19.94±12.38,更接近中等(根據(jù)國際標準,中等水平C分數(shù)得分為20-29之間)的狀態(tài),分別對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團員為分組變量,進行t檢驗,結(jié)果見表1。
表1不同群體內(nèi)特征的高職生C分數(shù)差異檢驗
類別nC分數(shù)t男女28727819.56±13.6920.31±12.131.35城市生源農(nóng)村生源39217320.78±12.6318.58±10.532.33?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29826718.00±12.1820.53±12.85-2.13?團員非團員35221320.55±12.3518.40±12.211.18
注:*為p<0.05,**為p<0.01,后同。
從表1可以看出,高職生道德判斷能力在性別上差異不顯著,在是否團員上差異也不顯著,而在生源地上差異顯著,城市生源的高職生道德判斷能力顯著高于農(nóng)村生源的高職生,在是否獨生子女上差異顯著,非獨生子女的道德判斷能力顯著高于獨生子女。
以年級為分組變量,對不同年級高職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進行差異檢驗,結(jié)果見表2。
表2不同年級高職生道德判斷能力差異檢驗
年級nC分數(shù)F值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25416015119.14±12.1819.42±12.6319.65±12.01 0.82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年級的高職生道德判斷能力差異并不顯著。
分別以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團員為分組變量,研究高職生極端親群體行為意愿及評價,結(jié)果見表3。
表3不同性別青少年極端親群體行為情況(M±SD)
類別n犧牲意愿認知評價道義評價道德評價男2874.21±1.344.41±1.344.47±1.344.13±1.34女2784.14±1.374.18±1.204.40±1.244.43±1.27t值 0.582.75??1.36-2.39?
由表3可知,男女生在極端親群體行為意愿上差異不顯著;而在對極端親群體行為的認知評價上,男生顯著高于女生;在對極端親群體行為的道義評價上,男女生差異不顯著;在對極端親群體行為的道德評價上,女生顯著高于男生。
由表4可知,城市學生和農(nóng)村學生在極端親群體行為意愿、對行為的認知評價、道義評價、道德評價上均無顯著差異。
表4不同生源地高職生極端親群體行為情況(M±SD)
類別n犧牲意愿認知評價道義評價道德評價城市3924.13±1.374.33±1.284.48±1.304.31±1.33農(nóng)村1734.31±1.414.20±1.184.42±1.244.28±1.28t值 -1.040.900.390.18
由表5可知,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極端親群體行為意愿、對行為的認知評價、道義評價、道德評價上均無顯著差異。
表5是否獨生子女的高職生極端親群體行為情況(M±SD)
類別n犧牲意愿認知評價道義評價道德評價獨生2984.12±1.374.29±1.284.43±1.294.25±1.32非獨生2674.32±1.374.38±1.244.58±1.284.50±1.33t值 -1.33-0.64-1.00-1.68
由表6可知,團員和非團員青少年在極端親群體行為意愿、對行為的認知評價、道義評價、道德評價上均無顯著差異。
表6是否團員的高職生極端親群體行為情況(M±SD)
類別n犧牲意愿認知評價道義評價道德評價團員3524.18±1.324.30±1.254.44±1.254.29±1.31非團員2134.13±1.534.34±1.324.54±1.394.35±1.37t值 0.30-0.28-0.72-0.43
對道德判斷能力與極端親群體行為意愿及決策評價進行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見表7。
表7道德判斷能力與極端親群體行為意愿的相關性分析
道德判斷犧牲意愿認知評價道義評價道德評價道德判斷10.278??0.149??0.158??0.188??犧牲意愿 10.387??0.348??0.533??認知評價 10.619??0.478??道義評價 10.467??道德評價 1
由表7可見,道德判斷能力同極端親群體行為犧牲意愿及對極端親群體行為認知評價、道義評價、道德評價相關性顯著。
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生的道德判斷能力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低于本科生的道德判斷水平。年級差異不顯著也驗證了前人研究中認為大概17歲時道德判斷能力相對穩(wěn)定的結(jié)論。高職教育過于重視職業(yè)技術能力,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較為弱化,應該加強道德判斷能力的教育。
性別差異檢驗表明,極端親群體行為意愿性別差異不顯著。而在對親群體行為的認識上,男生更多地從現(xiàn)實出發(fā)遵循功利主義的原則,行為的得失利益是男生是否進行極端親群體行為的評斷標準;也就是說可能男生出現(xiàn)極端親群體行為是對團體歸屬的現(xiàn)實需要。而女生更傾向于從道德原則出發(fā),具備更多的同理信,例如看到同學面臨險境,個體同樣會緊張、痛苦和焦慮,她們將體驗到自己也處于危險當中,因此選擇犧牲自己去救同學,這遵循了情感和信仰的原則。
研究還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道德判斷能力和極端親群體行為存在正向相關性,這也驗證了前人的研究結(jié)論;Swann等(2014)研究結(jié)果表明,道德判斷能力高的個體會因追求在道德上的優(yōu)越,進而更容易做出犧牲自己,拯救其他群體成員的意愿[4]。也就是說道德判斷能力更高的個體,出現(xiàn)極端親群體行為的可能性也越大。以上結(jié)論,至少給我們兩點啟示:
一是要豐富德育教育模式。從實證調(diào)查結(jié)果中不難看出,當前高職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道德判斷上更多遵從了個人取向和自由取向,因此當前高職院校中“有個性”“不好管”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這與學校的德育教育模式也有關系,還停留在傳遞主流價值觀和道德判斷標準的基礎。事實上,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要求高校德育應該更注重主體性,強調(diào)在現(xiàn)實生活中培養(yǎng)理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要從“灌輸式的德育教育”向“教會判斷和選擇的德育教育”轉(zhuǎn)變,只有這樣,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地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二是極端親群體行為的培養(yǎng)要注重差異化。極端親群體行為在當代具有重要意義,組織的凝聚力的具體表現(xiàn),則是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沖突時,個體親社會行為的實施。不良的極端親群體行為會帶來很多的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反之積極的極端親群體行為能夠充分發(fā)揮組織中每個成員的力量。因此,對待極端親群體行為應該從認知和情感兩方面入手,根據(jù)不同的對象,有選擇性地實施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