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杰
摘 要 廣播新聞節(jié)目要想提升收聽、收視率,必須保證節(jié)目質量,才能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找到新的出路,這就要求廣播新聞要強化采訪工作,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內容。文章重點研究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加強廣播新聞采訪工作的對策,意在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 新媒體;廣播新聞;采訪工作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0-0050-02
21世紀是一個新媒體時代,各種移動終端相繼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帶來了巨大變化,也給傳統(tǒng)的廣播新聞采訪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對傳統(tǒng)的廣播節(jié)目來說,新聞必須具有時效性,才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1 ]。但是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人們擁有更多的獲得信息的渠道,所以對新聞信息的時效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有鑒于此,廣播新聞節(jié)目要想提升收聽、收視率,必須保證節(jié)目質量,才能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找到新的出路,這就要求廣播新聞要強化采訪工作,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內容。文章重點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加強廣播新聞采訪工作的對策,意在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1 媒體融合時代對廣播媒體采訪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1 要求采訪速度更快
21世紀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各種媒體日趨融合,彼此互相作用,相輔相成,這使得社會上的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21世紀是一個大數據技術時代,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更加便捷,信息數量也不斷增加,傳統(tǒng)的廣播媒體記者壟斷的采訪形式將被時代所淘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發(fā)布者和傳播者。由于采訪角色的不斷轉換,造成社會大眾眼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信息,也容易使受眾對這些紛繁的信息產生一定的懷疑。社會大眾越來越需要一個具有權威性的新聞發(fā)布者,廣播媒體一直是黨和國家的喉舌,他們作為傳統(tǒng)的新聞信息發(fā)布者,應該與時俱進,在大數據時代中勇于擔當,做好采訪工作,加快采訪速度,盡快為社會大眾傳達具有權威性、真實性的新聞信息,這樣才能使受眾獲得更精準的信息,更加信任廣播媒體。
1.2 要求采訪形式更加包容、開放
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不管是廣播媒體的記者,還是采訪對象,他們都需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變化,要適應廣播媒體采訪工作的變化,目前,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yè)中,采訪人員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或其他工具隨時隨地進行采訪工作,從中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他們也可以用網絡進行直播,與此同時,社會大眾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隨意發(fā)布自己的觀點與看法,這些情況的出現,說明廣播媒體的采訪活動也要變得越來越開放,要變得更加包容,要探索更多的采訪形式,第一時間獲得新聞信息并及時傳播出去,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1.3 需要與社會大眾建立和諧的關系
傳統(tǒng)的廣播媒體依靠傳統(tǒng)媒體的壟斷地位,造成受眾也接受信息時處于被動地位,他們獲得信息的方式受到傳統(tǒng)媒體的影響,但是媒體融合時代的出現,使得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社會大眾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主動了解社會上的新聞信息,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建議,如果要想獲得更全面的新聞信息,廣播媒體在采訪工作中必須與受訪對象建立和諧的關系,這樣才能取得受訪對象的信任,使他們在采訪工作中能夠暢所欲言,使采訪人獲得更真實的信息。采訪人還要及時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了解受眾的看法與意見,與社會大眾進行溝通與交流,通過合適的采訪技巧,創(chuàng)新采訪形式,以此促進廣播媒體更快更好的發(fā)展。
2 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新聞采訪工作存在的問題
面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廣播新聞采訪工作也在努力做出改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2.1 過于依賴攝錄器材
為了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新聞采訪工作需要在制作過程中依靠攝錄器材,要錄下第一手資料,才能使觀眾更好地理解新聞內容的來龍去脈[ 2 ],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廣播新聞采訪工作在過程中存在過于依賴攝錄器材的問題,而攝錄器材體積較大,需要經過嚴格的調試才能更好地記錄現場,但是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使得社會大眾通過一部智能手機、一個平板電腦也能完成現場采訪拍攝工作,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直播,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的廣播新聞采訪工作的實效性就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
2.2 采訪內容需要進一步深入
廣播新聞節(jié)目是黨和國家的喉舌,采訪工作必須具備時效性、啟發(fā)性和教育性,內容具有高質量,才能完成自身使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但是從目前來看,傳統(tǒng)廣播新聞采訪工作還存在采訪內容不夠深入的問題,具體體現在廣播新聞采訪工作過分強調新聞內容的時效性,沒有進一步深入,這導致廣播新聞節(jié)目難以給受眾提供更多的啟示,進而在新聞內容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進[ 3 ]。
2.3 傳播速度受到新媒體的沖擊
目前,我國進入了融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同時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新聞采訪工作中,廣播媒體記者和新媒體記者可能都會出現在新聞采訪現場,傳統(tǒng)的廣播媒體記者完成采訪工作之后,還需要投入后期制作和編輯工作,而且傳統(tǒng)的廣播新聞是在固定時間播出的,在這個時間段內,新媒體記者可能已經直接通過網絡技術將采訪到的素材傳播出去,使觀眾能及時知道一些采訪內容,當廣播新聞節(jié)目在播出時可能就難以收到應有的效果,讓受眾覺得是在“炒冷飯”。
3 媒體融合背景下改善廣播新聞采訪工作的具體做法
3.1 深入挖掘新聞線索
廣播新聞采訪工作要想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改變現狀,從本職工作出發(fā),緊緊抓住新聞線索,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對事實真相、來龍去脈進行深度挖掘,要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心聲,挑選那些能夠引起受眾興趣,并且有進一步挖掘價值的新聞線索,比如關心民生、社會的微博熱搜話題等,這些都是新聞采訪工作可以采納的新聞素材,針對受眾對這些話題的看法,發(fā)揮新媒體的力量[ 4 ]。
3.2 提升記者的隨機應變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輸者和生產者,他們也是信息的積極接受者,在新時期背景下,廣播新聞節(jié)目的記者要熟練掌握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一些工作技能,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結合新聞內容有機滲透動畫、圖表、音頻等表現形式,增加新聞內容的生動形象性,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3.3 利用傳統(tǒng)媒體優(yōu)勢
新媒體有著很大的互動性,但是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的內容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網絡平臺上充斥著大量的網絡謠言,這些謠言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或者被不明真相的群眾轉發(fā)發(fā)酵,可能產生比較大的社會影響,甚至引起社會動蕩,不利于民心安穩(wěn),比如網絡上流傳的紫菜是廢舊塑料袋做的,螃蟹注膠等網絡視頻,直接對市場秩序造成了混亂,造成人心惶惶[ 5 ]。在這種情況下,廣播新聞媒體要發(fā)揮自己的公信力,采訪市場監(jiān)管部門、水產專家等人士,通過現場實驗、專家解讀和市場巡查等工作,向人民群眾交代事實真相,消除新媒體平臺上一些網絡謠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未來,廣播新聞節(jié)目也要發(fā)揮這樣的優(yōu)勢,對人民群眾進行采訪,保證群眾的知情權。
3.4 善于使用提問技巧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媒體要想獲得社會大眾的信任,需要為社會大眾提供更真實的新聞信息,這就需要廣播媒體人在采訪工作中合理使用提問技巧,對采訪對象進行合理提問,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廣播媒體人要結合采訪對象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進行提問,比如采取開門見山采訪法,直接向受訪對象提出采訪問題,不需要拐彎抹角,這樣可以快速完成采訪任務。如果采訪對象比較內向,那么廣播媒體人就應該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進行提問,先以采訪對象進行交談與溝通,卸下他們的心防之后再提出采訪問題,使整個采訪過程在良好氛圍中進行,總之,廣播媒體人在采訪過程中要結合具體的情況進行提問,關鍵是要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樣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新聞信息,順利完成采訪任務。
4 結論
總而言之,我們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媒體要想獲得長遠發(fā)展,必須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采訪工作,從多個環(huán)節(jié)入手,提升廣播新聞節(jié)目的可聽、可看性,獲得更多受眾的關注。
參考文獻
[1]李勇.新媒體語境下我國新聞生產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2.
[2]王玨.新媒體背景下我國新聞媒體的創(chuàng)新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3]呂明華.新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采訪現狀?對策及未來發(fā)展[J].中國傳媒科技,2014(12):104.
[4]吳梅.新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采訪現狀?對策及未來發(fā)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6(21):127.
[5]李長生.新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采訪現狀?對策及未來發(fā)展[J].新媒體研究,2016(1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