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薇
年初一,不宜睡懶覺,宜舞獅。
舞獅發(fā)源于廣州,地道的說法叫醒獅。寓意著龍馬精神,一般在村口以及私人商鋪門前表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財源滾滾。在舞獅過程中有巡場、雙斗、采青等環(huán)節(jié)。獅忘情地舞著,耳邊的鞭炮聲也不停地響,這樣才能彰顯出獅的威武。
一大早被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吵醒的我迷迷糊糊地等待獅的到來,當沉重而又歡快的鼓聲愈來愈近,我的神經猛地跳動著。舞獅的來了,舞獅的來了!我一下子清醒了不少。隨后在馬路的轉角一只黃的和一只紅的獅子探出頭來。來了!舞獅隊隨著鞭炮聲出現(xiàn),看熱鬧的老鄉(xiāng)紛紛向前,圍著場地。幾個怕鞭炮的小孩就躲在大人身后,只探出個小腦袋轉著眼珠子打量著,今年的獅跟往年的有什么不一樣。
鼓聲越來越近,地上越來越紅。一地的鞭炮紙像寬大的紅地毯,仿佛在歡迎喜事隊的到來。
我不禁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把目光聚焦在兩只活潑可愛的獅上,仔細觀察這兩只燈籠椒一般鮮艷的舞獅。一只獅由兩個人組成,前一個人舉著獅頭,后一個人把手搭在前一個人的腰上,兩人均穿著金閃閃的、有彩色魚鱗紋的褲子和一雙鞋頭毛茸茸的鞋子。獅頭可真大呀,一雙眼睛就有石榴一般大,還時不時上下翻動著。獅頭后連著金光閃閃的披風,寬大到能完全蓋著兩個人。前一個人右腳走一步,后一個人就右腳出一步,前一個人左腳走一步,后一個人也跟著左腳走一步。每走一步,鞋頭上的毛就跟著抖動著,如果前后兩個人步伐跟不起的話,人們就說這只是只“大馬陸”,所以舞獅的人默契度很高,特別是斗獅的時候,隨著鼓聲越打越悶越打越密,前一個人便會把獅頭放低,一雙大眼死勾著對面一只。前一個人右腳向后擦著地,后一個人把腰胯放低,將左腳向左伸出,一副不服來戰(zhàn)的氣勢。在鞭炮的煙塵中,兩只獅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像古裝片比武一樣,從東邊走到西邊,又從西邊走到東邊來。忽然大缽一聲響,黃獅立刻躍起。后一個人猛抓著前一個人的腰繩向上一提,前一個人將房梁上的繩子一拉,懸著生菜和打著蝴蝶結一樣的錢落入獅口;鼓再響,一株生菜從獅口拋出,落入主人家的手里,寓意生財有道。最精彩的采青過后,兩獅齊排低頭向后退去,再向前走來,表示對主人家的感謝。
幾個頑皮的小孩跑去摸摸獅尾巴,想沾沾喜氣,卻被大家大笑。
鞭炮聲停了,鼓聲遠去,燈籠椒的顏色聚成一點后消失在轉角,只見那放了一年沒有用的罐子被洗凈,那株生菜被主人家養(yǎng)到了水罐子里。
獅王爭霸
舞獅這一傳統(tǒng)節(jié)目,小編還是從影視劇《黃飛鴻》里得見一二,結合古代的傳統(tǒng)武術,那表演的場面剛猛驚險,令人拍手叫絕。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舞獅則以作者的家鄉(xiāng)廣東最為有名(原來作者的選材得天獨厚?。N覈餍械奈瑾{,有文獅、武獅之分?!拔莫{”動作細膩詼諧,主要表現(xiàn)獅子的活潑及嬉戲神態(tài),如掄球、戲球、舔毛、搔癢、打滾、洗耳、打瞌睡等,富有情趣性;“武獅”則重技巧和武功的運用,如騰、閃、躍、撲、登高、走梅花樁等高難動作,表現(xiàn)獅子的威武性格。很明顯,作者在文中的描述為“武獅”的表演形式。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因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在如今倡導現(xiàn)代化的大潮下,這樣精彩的傳統(tǒng)表演能夠重獲贊譽,還是勉強延續(xù)?別像作者在文尾寫到的,感覺有股新生的意味,細想又有點滲入肉骨的刺痛……(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