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俐琴
(廈門市松柏第二幼兒園,福建 廈門 361000)
出于對幼兒自主游戲的認同和認識,筆者在一次次觀察和參與幼兒的自主游戲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啟發(fā)、有意義的幼兒教育思想,并且影響著后續(xù)自主游戲的開展,促進自主游戲質(zhì)量和效益的不斷提升。其中真諦之一就是自主游戲首先要有“意思”,幼兒為之入迷,然后在教師的引導(dǎo)下轉(zhuǎn)化為“意識”,達到教育的目的。
幼兒自主游戲的“意思”源于一次戶外活動。出于“安全第一”考慮,每次戶外活動教師總會再三叮囑不能如何如何。由于晨間活動孩子們是陸續(xù)到來,因此對于這樣的活動教師只能免去前奏,直接讓孩子們自主活動。這樣的自主游戲常常會有許多意外。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解救羊角球行動”。小虎把羊角球當(dāng)成了籃球投向了籃球架,結(jié)果套住了下不來。小虎來找筆者幫忙,筆者沒有馬上同意,而是詢問:“你為什么會請我?guī)兔??”“因為你比較高,你伸手就可以拿到??!”小虎很肯定地回答。
看來孩子目測筆者是可以輕易做到的。孩子把球拋過來,筆者該怎么辦?游戲才開始,時機遠未到,還不能出手。筆者想好好觀察,游戲才拉開序幕呢。筆者一邊走開,一邊把球拋還孩子“你們想想辦法啊”。
于是,其他孩子就開始了“解救羊角球”行動。有拿足球從下往上拋的,有拿羊角球由上往下砸的,有拿圓錐形玩具從下往上頂?shù)模心霉髯佑上峦贤钡?。眼看羊角球翻來滾去就是下不來,站在一旁觀察了許久的明明快步跑過去,在藍球架下踮起腳尖舉起雙手一拉輕松地把羊角球拉了下來??吹竭@一幕孩子們不約而同哈哈大家起來,緊接著他們愛上了這個特別的“投籃”游戲,一次又一次地把羊角球有意識地往上投,不厭其煩地解救著羊角球。
小虎得意地告訴筆者:“這樣玩才有意思嘛!”一語驚醒夢中人,頓時讓筆者明白了孩子們的游戲——先要有“意思”才會有“意識”!也就是通常說的先感興趣才會想方設(shè)法繼續(xù)玩。
先要有“意思”,這是自主游戲的前提。有“意思”表現(xiàn)在對幼兒具有趣味性,趣味在于有“意思”的玩物,有“意思”的玩伴,有“意思”的玩法,有“意思”的結(jié)果,然后才產(chǎn)生“意識”,達到增進合作意識、語音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和身心愉悅等有“意識”的目的。這是自主游戲的目的或落腳點。
《幼兒園教育指導(dǎo)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yīng)成為幼兒學(xué)習(xí)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dǎo)者?!保?]教師在幼兒自主游戲中的支持作用,就是一種“意識”作用,是通過一雙慧眼更是“慧腦”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支持和鼓勵幼兒開展自主游戲。
如果說幼兒自主游戲需要有“意思”才能“熱火朝天”持續(xù)開展起來。那么,自主游戲活動能夠持續(xù)、健康、有意義地發(fā)展,就需要教師“意識”作用了。
區(qū)域游戲活動“架子鼓的誕生”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低結(jié)構(gòu)材料區(qū)幾個男孩爭先恐后地搬起了奶粉罐,手里還拿著長長的塑料管。其中樂樂和東東爭執(zhí)不休,你拆我的,我拿你的。眼看就要“打”起來了,筆者起身想要幫忙,卻殺出個洋洋。
“你們是想打架子鼓嗎?這個我最厲害了,真的!”洋洋說完,拿了東東手上的管子想要大顯身手一番,卻又看了看成堆的罐子覺得不對。
“打架子鼓不用這么多罐子的,架子鼓一個、軍鼓一個、镲一個,對了還有腳鼓,你沒有腳鼓嗎?”洋洋看來是架子鼓的行家。
“小罐子可以嗎?”東東似乎很贊同洋洋的建議。
洋洋很肯定地說:“當(dāng)然可以!”東東立即找來兩個牛奶罐子。明明也很有興趣地走過來。
“你來得正好,你站那給我打節(jié)奏?!毖笱笠竺髅髡驹谒恼胺酱蚬?jié)奏。
“怎么打?。俊泵髅鳌罢啥蜕忻磺孱^腦”地問到。
“這樣兩個棍子交叉敲!”洋洋示范完,打量了下滿堆的罐子:“架子鼓是要架起來的,這哪里是架子鼓?。俊钡菂s無一人搭理他,都急于敲打玩耍,洋洋急得直跺腳。
筆者在一旁觀察良久,一直等著機會,再最需要時出手解圍。是時候了,筆者裝出一副很驚訝的樣子問:“為什么要架起來啊?”
“因為架起來才會發(fā)出好聽的聲音啊!”洋洋解釋道。
“你如果把這個秘密告訴他們,他們一定會同意你的做法,這樣就可以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啦!”在筆者的鼓勵下他耐心地和同伴解釋,小伙伴們紛紛想辦法把“鼓”架起來,洋洋滿意地坐下演奏。小伙伴們聞聲紛紛前來圍觀,入戲的天天順手拿起了尤克里里在那搖滾起來,可歡快了。
游戲中常會有“開戰(zhàn)”的氣氛但是并沒有真正“戰(zhàn)”起來,關(guān)鍵就是教師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意思”,進入角色、形成氛圍、逐步游戲起來,而教師始終保持“意識”,就像教師手上牽著一根放風(fēng)箏的繩子,不管風(fēng)箏飛多高多遠,但都在掌控之中。這樣的自主游戲才會玩出“意思”和品位。
自主游戲自主的對象是孩子,他們的游戲需要通過“意思”調(diào)劑、催化和潤澤,才能玩出味道、玩出花樣、玩出意想不到的品味。但是,孩子的游戲“意思”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呵護和引導(dǎo)。教師要靜待花開,用心守候孩子智慧火花的萌發(fā);更要洞若觀火,隨時隨處觀察孩子的游戲過程,適時加一點料,添一把火。好的游戲往往就是在教師有耐心、有智慧、有契合的“意識”引導(dǎo)和促進下圓滿完成,成為一個個精品。
趣味黯然、變化多端的戶外游戲“有趣的打地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次戶外活動中孩子們把拱形門排成了一整排,還從縫隙中露出腦袋向筆者喊著:“賴老師,你來抓我??!”筆者沖上去,舉起手要做“打”的動作,筆者邊打邊說“壞老鼠,哪里逃?手當(dāng)錘子舉高高。哪里出來打哪里,打得老鼠滿頭包。”孩子們聽到兒歌玩得樂不思蜀更起勁了。教師有“意識”地推波助瀾,使得“打地鼠”游戲更加有“意思”,情境更濃,興趣驟增。
對于孩子來說“打地鼠”游戲好有“意思”。每到戶外游戲活動,孩子們就積極地搬來拱形門要玩打地鼠游戲。但是在玩的過程中總會發(fā)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于是教師有“意識”地把“打地鼠”搬進了課堂。
首先討論怎樣才能打到地鼠?孩子們的回答是打的速度要快、要偷偷打、背著老鼠打,兒歌念到“打哪里”時才能打。
接著討論怎樣才能不被打到?孩子們的回答是要縮得快、躲得快、等他走遠了再把頭伸出來。孩子們說的都可行嗎?玩一玩,試一試便一目了然。游戲中這些方法果然有用,有寶貝從背后打地鼠,地鼠看不見所以很容易就被打了,被打的地鼠們開始告狀了,于是新的問題又產(chǎn)生了。
筆者將孩子們的困惑提出:打地鼠只是游戲,怎樣才能打到地鼠又不把地鼠打疼呢?孩子們紛紛討論說出了各自看法,有的說摸到就算,有的說輕輕打就好,有的說不可以從背后打,還有人想到可以拿錘子(充氣錘)打。
討論完再次游戲。沒有充氣錘小朋友想到“魔法棒”可以代替,這個方法好,打中的幾率更高了,小地鼠不疼了,可是對小地鼠的反應(yīng)要求更高了。
游戲越玩越有經(jīng)驗,漸漸地不需要拱形門,直接由孩子們做地鼠,圍成圓圈任意蹲起。孩子們累了盤腿坐地上,站站蹲蹲人太多不容易打就用限定每次幾個人蹲的方法,還有報數(shù)點名的形式蹲和起……
游戲總是在教師有“意識”的介入和引導(dǎo)下,掌握自主游戲活動的脈搏和方向,使自主游戲得以延續(xù)下去,直至圓滿開心地結(jié)束。而孩子們也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游戲的難度,不斷改變游戲的玩法,不斷生成新的游戲。孩子們在有意義的自主游戲中成長。在這個游戲中有“意思”的是教師有“意識”地巧妙滲透兒歌,讓打地鼠情節(jié)更生動有趣,孩子們百玩不厭樂在其中。
游戲讓孩子天性得到張揚,自主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激發(fā)。更有“意思”的是,有了游戲的“意識”、課程的“意識”和教師主導(dǎo)的“意識”,生活處處充滿游戲的“意思”,陽光和笑聲伴隨著孩子周圍。
誰也沒有想到,孩子們午睡時擺放鞋子也可以成為游戲。每到午睡時間,孩子們的鞋子擺在教室兩邊墻根,取放特別擁擠,或等待或碰撞,這樣的“整齊”毫無意義。
怎么辦?筆者有“意識”思考開始了。能否設(shè)計一個有“意思”的游戲呢?經(jīng)過一番思考,筆者決定打破常規(guī)做法:“只要你們把自己的鞋子擺放整齊,怎么放、放哪里都可以。”此話一出,孩子們有點不知所措,畢竟要改變一個已經(jīng)習(xí)慣的常規(guī)有點難度。
筆者脫下鞋子放在了空地的正中間:“誰的鞋子想跟我擺一起???”佳佳立刻把鞋子放在筆者那旁邊,接二連三陸續(xù)都擺上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過度,隔三差五有孩子主動向筆者介紹:長長的彎彎曲曲的是小蛇、圓圓的是花朵、這兩個翅膀是飛機、毛毛蟲……
擺鞋子也很有“意思”了,且聽聽孩子們的精彩對話:
婷婷:我的鞋子放哪啊?
晴晴:我們的鞋子來擺朵花吧!
一群娃:好啊好?。。ㄒ欢浯禾炖锏男ň瓦@么綻放了?。?/p>
伊一:那我的放哪呢?
晴晴:這里需要一個花心!
伊一:好開心??!
佳佳:不行不行我沒地方放了?。ㄟ呎f邊把相鄰兩娃的各一只鞋拎到一旁,把自己的放上去?。?/p>
筆者:我的鞋子做花的枝干吧!
佳佳:我的也可以?。ò阉说男託w位)
大家附和:我們的也可以……
有娃說:還可以再開一朵啊……
《3-6歲兒童學(xué)習(xí)與發(fā)展指南》中強調(diào)一日生活游戲化,[2]這是很有道理的。普普通通的鞋子,通過教師有“意識”地設(shè)計引導(dǎo),都能玩出有“意思”的花樣,還有什么不能成為游戲呢?從課程的角度,將隱性的知識具象化,鞋子的學(xué)問就是一門課了。結(jié)合當(dāng)下許多孩子鞋子穿反的這個問題,讓他們找一找、看一看、擺一擺,幫助幼兒將抽象的左右概念具象化。教師要有“意識”的靈活變通,讓孩子們在自主游戲探索過程中享受著無限樂趣。
潤物細無聲,化無意識為有意思,再從有意思到有意識。教師要做一名細心的觀察者、耐心的引導(dǎo)者、熱心的參與者。教師要策略的把握,什么時候該沉默,什么時候該點撥,什么時候該鼓勵,什么時候該放手,把握好了這個度才能成為他們最恰當(dāng)?shù)挠螒蚧锇?,才是他們最實用的腳手架,這樣孩子們才能夠保持童真,開心游戲,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