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說《喜福會》作者是美國華裔人譚恩美,她生活在兩種文化中,真實經(jīng)歷體驗了兩種文化間的差異、矛盾與融合,作者重點描寫了移民母親與美國女兒間的沖突及最后的溝通、理解,從描寫故事中闡述了中美文化存在矛盾對立,但又存在文化間溝通交流最后達到融合的可能性及必然性。
關鍵詞:《喜福會》;中美文化;沖突;融合
《喜福會》著名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出版后掀起了美國華裔文學熱,促使華裔文學作品進入美國主流文學,小說后來又被譯為多種語言并拍成電影,引起了較大轟動。小說《喜福會》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四對母女間感情沖突進行了淋漓盡致地演繹,側面反映出中美文化間的巨大沖突,讀來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小說最后以兩種文化融合為完美結局。
一、 電影《喜福會》故事概述
小說主要講述了四對母女間故事。四個母親都是從中國移民過來的,母親們在舊中國受盡了苦難,迫于生計離開家鄉(xiāng)故土奔赴美國尋求生存,這些移民母親的女兒出生生長在美國,深受美國教育文化熏陶,母女間因生長文化、受教育背景不同,產(chǎn)生了一系列誤解、沖突,但是最后都得到了溝通與理解。
二、 借助高、低背景文化理論解讀《喜福會》中中美文化的沖突
《喜福會》中的四位移民母親生長在舊中國,高背景文化影響較大,其女兒們也接受了一些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但是其生活在歐美文化國家中,或多或少會受到低背景文化的影響,當母親與女兒進行交流對話時,母女間具有文化背景差異,這也是母女間出現(xiàn)矛盾的原因,側面反映了兩種文化間的差異與矛盾,下面我們將具體來解讀下中美文化間的沖突。
(一) 中美家庭觀念文化沖突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高背景文化,其倡導人們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子女應該無條件地服從家長要求與支配,回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子女要為去世的父母祭拜供奉,還要為家族繁衍后代;家庭權力由家長掌握,子女被束縛在家庭中缺少自由。這些移民母親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也希望女兒能夠遵從長輩,能夠僅憑觀察及模仿就學會一切禮儀道德,她們也認為父母對兒女有安排其生活的權力,兒女們必須服從。美國與中國相比,文化背景具有較大差異,美國倡導自由,不主張對子女訓誡、指導及示范,移民母親女兒深受美國文化影響,因此對其母親做法非常不理解,她們對其母親怪異的中國式行為及信仰產(chǎn)生曲解并感到怨恨。影片中的吳夙愿希望女兒未來成為一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她對女兒未來充滿了信心,認為女兒有這種天賦,日常為別人打掃房間、干雜活為生來換取女兒每周一次的鋼琴課或者是一架能夠練習的鋼琴。但是她女兒并不理解,她受到低背景文化影響,追求自由、平等與民主,母親的專制做派極大地傷害了女兒的權利,她無法忍受母親的做法,所以練習鋼琴時故意偷懶、在表演時出丑讓母親丟臉,決心要擺脫母親的控制,但是她的母親并沒有讓步,對其說:“世上從來只有兩種女兒:聽話與不聽話的。在我家里,只允許聽話的女兒住進來?!迸畠郝牭竭@句話后激烈地反擊,接著還非常殘忍地提到母親在桂林遺失雙胞胎的事給予其致命一擊。
(二) 中美價值觀念文化沖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庭中家長與子女是相互依賴關系,但是家長對子女又有著絕對支配權力,中國人更喜歡“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但是低背景文化中,更加重視鼓勵自我及獨立意識、崇尚個人奮斗,因此美國人多數(shù)樂意孤軍奮戰(zhàn)、獨自品嘗著前進道路上的成功與失敗。龔琳達及薇弗萊母女正是因此發(fā)生了沖突,其母想依靠培養(yǎng)女兒成功從而榮耀門楣,將自身存在價值通過女兒體現(xiàn),但是女兒更多堅持的思想信仰是“我就是我自己”,非常排斥、拒絕母親的介入。母親在發(fā)現(xiàn)女兒薇弗萊具有超常的象棋天賦之后,決定不再讓女兒為家里做飯燒菜,對其也是百依百順讓其安心琢磨棋藝。母親常常在周六挽著女兒去市場,常常向多看她一眼的人介紹自己的女兒,薇弗萊有一天終于忍無可忍,與母親嗆聲爭辯起來,質問母親如果想出風頭,為什么不自己學下棋。
(三) 中美語言表達方式?jīng)_突
高低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語言表達方式也不相同,高背景文化中,人們年幼就開始接受這種教育,長時間耳濡目染后,逐漸就學會了察言觀色,不需要將話講得非常清楚交流雙方就能夠心領神會。低背景文化與之相反,人們更樂意與那些語言豐富、有意愿清晰表達自己的人交流,中國人所推崇的“少言寡語”常常被美國人認為是陰險狡詐、難以捉摸。女兒在面對母親用結結巴巴的英語表達時,會感到不理解,認為母親“腦子不大靈活”,因此女兒們常常認為母親缺少見識。具有高背景知識文化的人通常喜歡說話兜圈子,令人困惑,這是低背景文化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影片中有一段龔琳達與吳夙愿對話,非常生動形象地體現(xiàn)了高背景文化人愛說話兜圈子的特點。龔琳達與吳夙愿聊天時說:“薇弗萊整天只顧著下棋,我可忙壞了。每天,就光擦拭她捧回來的那些獎杯,就夠我忙的了。你真有福氣,你可沒這種煩心事。”吳夙愿非常清楚龔琳達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也不甘示弱,說自己女兒精妹常常癡迷于音樂、叫她洗盤子,叫啞了她也聽不見,天生一副對音樂失魂落魄的模樣。兩位母親同時使用了“中國式謙虛”夸耀了自己的女兒,但是當龔琳達使用這樣方法與其美國男朋友對話時,鬧出了笑話,女兒薇弗萊邀請男友去自己家里做客,薇弗萊母親盛情款待,將自己的拿手好菜清蒸排骨、腌菜等端上了桌,之后還自我謙虛了一番,說自己做的菜無法入口,實際上這只是龔家的飲食因素與慣例,眾人都先吃上一口菜,然后再稱贊母親的手藝,正當大家要開口夸獎時,薇弗萊男友便說道:“它所需要的就是加點醬油?!苯又谄淠赣H驚恐地注視下排骨中被加入了一注黑色液體。
三、 電影《喜福會》中中美文化的融合
影片中雖然多處呈現(xiàn)出中美文化差異與沖突,但是兩種文化沖突是可以調和、融合的,這種融合也是一種必然。
(一) 母親們逐步接受美國文化
中美文化融合主要體現(xiàn)在從中國移民而來的母親,這些中國女性脫掉了中國長袍,穿上美國樣式的襯衫及長褲,說著一口蹩腳的英語,并逐漸地習慣了每周定期參加周末的宗教活動。影片中的母親安梅知道自己兒子蘇兵不幸溺海之后,她最先想到的是西方上帝,并做祈禱,母親祈禱過程中以美國語言“My God”開始,以Amen結束,其中還夾雜著零零散散的中文。母親龔琳達剛開始對女兒與美國男友的私奔事件是非常惱怒的,甚至脫鞋打其女兒與女婿,后來她還是慢慢被感化,接受了女兒的男友。另外,薇弗萊男友在去女友家做客時也表現(xiàn)出許多與中國文化不相符的行為,例如其送給未來丈母娘一瓶昂貴的葡萄酒;用筷子吃飯時湯汁滴在了白襯衫上;誤解其母親表面上謙虛實則等待別人的贊揚話語以及告別時直呼未來岳父母的名字等等,但是龔琳達最終還是接受了里奇,側面表現(xiàn)出對中美文化差異的尊重與寬容。
(二) 女兒與母親間溝通理解增多
女兒們隨著時間推移慢慢成長起來,在經(jīng)歷了事業(yè)、愛情及婚姻等挫折后,對母親及身邊人所處的邊緣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心智逐漸成熟起來,深刻地體會感悟到母親以前嚴厲的管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中國文化也在潛移默化間對其產(chǎn)生了影響。吳精妹在其母親去世后為了完成母親的夙愿,她踏上了回國之路,重新坐上了“喜福會”麻將桌、并看望自己的姐姐,傾聽父親講述母親沒講完的桂林故事。精妹認真仔細地聽著父親的講述,講述自己的孿生姐妹怎樣被遺棄在母親從桂林逃往重慶的路上,但是經(jīng)過長時間查找也沒有得到明確的下落,精妹了解了母親曾經(jīng)受過的精神磨難,也理解了母親及自己名字所寄托的美好涵義,至此她與母親的文化隔膜才開始解除。精妹在機場看到孿生姐姐時,瞬時認識到自己身上流有中國血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文化身份。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壯大,中美文化逐漸融合,我國在經(jīng)濟、政治及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力越來越大。
四、 結語
影片《喜福會》重點描寫了四對美國華裔家庭的母女之間故事,將中美文化作為故事敘述的切入點,詮釋了四對母女間關系及故事,母親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引導女兒們?nèi)ビ赂业刈非笞约合胍纳睿⒆晕覂r值觀,在婚姻中得到應有的尊重,自己創(chuàng)造和體會幸福生活,不同文化間不可避免的沖突與矛盾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不謀而合。故事最終是以母女間真誠溝通與理解結束,母女間消除了誤解,中美兩種文化得到了融合與共存。
參考文獻:
[1]高合順.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對《喜福會》中的母女關系的文化解讀[J].山東社會科學,2009(8):150-153.
[2]朱漱珍,魏青.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對《喜福會》的文化解讀[J].理論導刊,2008(2):121-123.
[3]王毅.論中美文化對小說《喜福會》中“女兒們”的影響和作用[N].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4(1):116-120.
[4]程愛民,張瑞華.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對《喜福會》的文化解讀[J].國外文學,2001(3):86-92.
作者簡介:劉佳瑩,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內(nèi)蒙古化工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