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素養(yǎng)是指個體對在日常生活、社會事務以及個人決策中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方法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核心環(huán)節(jié),課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教育教學效能,這又是以教師的發(fā)展為前提的。身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要對自身科學素養(yǎng)有更高質、更細化的要求,為此,作者提出了專業(yè)教師應具備的六大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師發(fā)展;科學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0-003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0.028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它不僅是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也是難點。如何根據新課程的推進,結合新課程的結構、體系、內容,以及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變革,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使課堂教學效能和質量再上新的臺階,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是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時時思考的問題。
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僅靠教材和學科知識作為保持聯(lián)系的紐帶。教師完全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新課改不僅變革了舊有的課程,同時也在改變教育者固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即通過師生的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合作探究來引導學生去學習、探究、思考、總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新型師生觀背景下,角色和作用多樣化的教師必須對自身素養(yǎng)提出更高、更細、更嚴的要求。具體而言,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科學素養(yǎng)。
一、熟識本學科知識
這既包括本學科的基礎知識,也包括本學科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教師要有化繁為簡的能力,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選取那些最易讓學生接受和滿足基本需求的知識、技能,并通過特定學科工具手段,深入淺出地對學生進行諸如思想品質、意志力、價值觀、社會情感與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二、關注本學科的發(fā)展動態(tài)與前景
教師職業(yè)的專門化是一種職業(yè)資格的認定,也是教師追求更高境界的原動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激勵著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不斷了解本學科發(fā)展的前沿動態(tài),并能以自身具有的學科素養(yǎng)預見到其發(fā)展前景,同時自覺地向學生傳遞新知識和新信息。如,碳元素因原子結構的不同而有了金剛石、石墨、足球烯、直鏈乙炔碳、碳納米管等十多種同素異形體,并在各自的科技應用領域大放異彩。此類知識的歸納與整理需要教師博覽廣識,不斷了解社會、科技的最新動態(tài),力求滿足學生多樣化發(fā)展的需要。
三、關心并能夠解釋社會生活事件
作為專業(yè)教師,不可閉門造車,要了解獲取各種信息的渠道,恰如其分地向學生展示本學科專業(yè)思想,以專業(yè)化的敏銳感解釋有關的事件,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也有利于在進行學科教育的同時進行人文教育,進而提高教學效能。例如,通過福島電站核泄漏的事件,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放射性同位素的危害性。
四、了解與本學科相關的科學
科學與人文原本同根同源,二者共生互動,相輔相成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學科的統(tǒng)一性也愈加顯現。在自然科學方面,化學與物理學的關系最為密切,數學方法的運用又實現了近現代物理學和化學的飛躍。又由于化學在分子、原子等層面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guī)律,圍繞化學科學又衍生出了眾多邊緣科學,如生物化學、環(huán)境化學、海洋化學等,凡此種種說明教師同時具備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重要性。
五、具備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策略進行了開放性的設計和建議,展示了更加科學化、人性化的教材觀,帶來了諸如探究性學習、主體性學習等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這都是建立在教學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生活經驗、個性差異以及充分調動學習主動性基礎之上的。教師應能動地乃至個性化地解讀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將新課標理念最大程度地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在師生互動中實現教學效能的最優(yōu)化。
六、具備良好的科研能力
新課程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滿足學生身心與個性發(fā)展的特點,這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同時為了課程內容呈現方式的生動性、多樣性和現代化,還要求教師在繼續(xù)發(fā)揮和挖掘傳統(tǒng)教學工具作用的同時,必須熟練掌握和運用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技術。
總之,要立志成為一名新時代的合格教師,只有將自身具備的科學世界觀和價值觀運用到具體教學工作中,才能使提高課堂教學效能的愿望成為現實,才能使培養(yǎng)具有科學態(tài)度、科學價值觀的學生成為可能。誠然,這也是每一位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所思考和追求的。
參考文獻:
[1]吳江明,丁茂山.中學化學教師科學素養(yǎng)的現狀調查[J].化學教育,2007(6).
[2]夏正盛.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趙賢和(1967.10— ),男,漢族,甘肅永靖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