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國錚 徐曉飛
?
“對分課堂”模式下課程群建設芻議——以翻譯和文化類課程為例
房國錚1徐曉飛2
(1.牡丹江師范學院東方語言學院黑龍江牡丹江157013;2.牡丹江師范學院應用英語學院黑龍江牡丹江157013)
課程群建設可以使課程之間實現(xiàn)有效的相互銜接、配合和滲透,促進課程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和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將翻譯和文化課程群的建設與“對分課堂”結合起來,將有助于課程群建設的革新和培養(yǎng)全面型、合作型、創(chuàng)新型的高素質人才。
對分課堂;翻譯與文化;課程群
傳統(tǒng)的課程建設往往以某一門課程的發(fā)展、改革與完善為中心,缺乏與相關課程的聯(lián)系和融合,導致不同課程之間缺乏整體性和關聯(lián)性,各門課的主講教師也缺乏對講授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導致各門課程存在知識重復講授浪費資源,或內容毫無關聯(lián)沒有相互支撐的困境,對學生的培養(yǎng)也缺乏體系性的規(guī)劃和指導。課程群建設可以使課程之間實現(xiàn)有效的相互銜接、配合和滲透,促進課程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和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困境,因而近來成為高校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和關鍵環(huán)節(jié)。
翻譯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往往存在重實踐鍛煉輕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問題。課程設置趨向功利化,容易忽視學生思維能力和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提升,且容易導致自身目的不明確、結構不合理、內部銜接不當和關聯(lián)性不強,無法實現(xiàn)高質量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許多專家和教育工作者非常關注和多次呼吁進行改革,提出建設翻譯與文化課程群,具體是以翻譯課為核心,建設一個集翻譯和文化類課程為一體的課程群,打破課程間的藩籬,優(yōu)化課程資源,集點成線,連線成面,實現(xiàn)課程間彼此關聯(lián)、相互合作、建立橫向和縱向的聯(lián)系和延續(xù),同時制定統(tǒng)一、清晰的課程群目標,使課程互為知識基礎,避免內容重復,構建全面的知識和能力體系,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探究意識。
課程群建設應以教學水平高和科研能力強的教師為負責人,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課程群成員兼授翻譯類課程和文化類課程,改變講授課程單一和單門課程單打獨斗的傳統(tǒng)課程思維,充分發(fā)揮專業(yè)互補,形成課程互助的良好的局面。通過課程群的建設,教師間的對教學經驗、內容的研討,教學資源的共享,即有利于加強教師對課程體系的整體和所授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責任的認識,也有助于教師教學方面的互相合作與探討,拓展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提高教學水平。更能使教師將個人的專業(yè)規(guī)劃同專業(yè)的共同發(fā)展結合在一起。
翻譯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翻譯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翻譯也是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際的橋梁。王克非認為“文化既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價值,又具有民族、地域、時代的特征,因此不同文化需要溝通。這種溝通離不開翻譯,因為語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可見,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譯發(fā)生的本源,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物,翻譯活動離不開文化。[1]翻譯的“文化轉向”是對文化的回歸。在多元共生的時代,樹立“文化自信”和“中國文化走出去”,促進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翻譯將擔負起這一歷史使命,并起到重要的傳播作用。翻譯課與文化類課程的課程群建設符合中國“文化自信”的大戰(zhàn)略背景,兩類課程的整體對話建設將有助于翻譯對文化意義的透視和對文化的闡釋,同時也有助于建立文化的翻譯維度,樹立學生的文化翻譯意識。
“對分課堂”教學理念和模式自2014年由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張學新提出,針對當前高校課堂教學理念和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以現(xiàn)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和社會性,通過合作與討論,建構學生更為合理和全面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它將課堂時間分成兩部分,一半由教師講授,留下課后思考的任務,于下一周在課堂上留出一半時間來進行學生討論。這一教學理念和模式在復旦大學本科課堂上獲得成效后,已被國內眾多高校數(shù)門課程的課堂應用于教學改革中,并在實踐中并獲得了較好的成效。這一理念將教師講授、學生內化吸收和生生、師生討論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互動且循環(huán)的鏈條,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一理念和模式涉及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革新,并對教師的素養(yǎng)和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對分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將通過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的管理,增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擴充,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個人的努力程度,認識課程的價值,使學生自愿將個人的努力同課程的價值結合在一起,加強學生對課程知識學習的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將翻譯和文化課程群的建設與“對分課堂”結合起來,將翻譯與文化在課堂與課下都能緊密的結合起來,互為滲透、互為補充,能對學生學習和思考作出更為有效的評價。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資料收集和整理以及結合資料分析和思考問題等方面的表現(xiàn),作出評價并給出綜合性分數(shù)??己朔绞娇梢圆扇∪^程考核,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作出更為全面的評價。因此,在“對分課堂”與翻譯和文化類課程群結合的過程中,應當首先確立教學目標,這不是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而是翻譯專業(yè)翻譯課程和文化類課程群的統(tǒng)一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由課程群教師共同探討確定,實現(xiàn)文化類課程內部、文化類課程與翻譯類課程間的互通互溶。其次,教學設計要根據(jù)共同的教學和培養(yǎng)目標進一步探討和完善。教師要設計集體公關課題、并對討論細節(jié)和步驟進行邏輯處理,以此引導和誘發(fā)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自主分析探究問題的潛能。再次,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隨堂考核、課前測驗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等做成較為全面和科學的評價。
“對分課堂”與文化類課程群的結合將突破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單一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身兼知識的傳授者、學生任務的評價者、課堂討論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等多元身份。在課堂講授階段,教師充當指導者和評價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并對學生在作業(yè)中的精力投入和成績效果進行反饋和評價。課堂討論中,教師則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組織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討論氛圍,引導和協(xié)調學生由淺入深的探討課前準備的知識內容,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點評和總結,啟發(fā)其進一步提高的方向。
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角色也具有多元性的特點,從講授環(huán)節(jié)的被動接受者到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中的主動參與者,再到討論環(huán)節(jié)中主導者,學生的自我意識在覺醒,自主性在不斷提高,課堂的主體地位也在不斷的加強。由于翻譯與文化類課程群建設中教學內容具有內容涉及面廣、內容間具有交叉性和創(chuàng)新性等特點,因此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在翻譯與文化的知識海洋中,主動追求知識、探索知識,擴充知識、深化知識?!皩Ψ终n堂”教學理念同翻譯與文化課程群建設的結合,將有助于課程群建設的革新和培養(yǎng)全面型、合作型、創(chuàng)新型的高素質人才。
[1]王克非.論翻譯文化史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57-61.
[2]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653-658.
1.2018年度黑龍江省省屬高等學?;究蒲袠I(yè)務費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翻譯中的文化建構研究,NO:353MSYYB073;2.牡丹江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翻譯教學的文化構建研究與實踐,NO:16-JG18081;3.牡丹江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重點項目),翻譯專業(yè)“對分課堂”模式下的文化與文學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NO:18-XJ20027。
房國錚,牡丹江師范學院教師,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與文化教學與翻譯學;徐曉飛,牡丹江師范學院教師,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教學與翻譯學。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2.37
G623.23
C
2095-1205(2019)0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