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新新
(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人文社科編輯部,安徽 蕪湖 241000)
三級審稿制度是《圖書質量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保障機制之一,初審是編輯工作中的基礎性工作,為復審和終審提供審稿依據。初審編輯的水平和態(tài)度,會對圖書質量和出書效率產生重要影響。那作為圖書初審編輯,應如何進行圖書的初審工作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初審編輯要鑒別稿件有無出版價值。先大體瀏覽稿件,了解稿件的主要內容、總體結構、語言風格等;然后再逐字逐句地細讀。在稿件的鑒別階段,首先政治審查,對包含破壞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對青少年價值觀有不良導向及影響社會穩(wěn)定等內容的稿件要堅決不予出版;發(fā)現有結構性、邏輯性等問題,且需要做出較大幅度修改的,也要及時做出決定;對于意識形態(tài)正確、邏輯性強,只是存在一般格式問題,具有出版價值的稿件,要及時告知作者并指導作者對稿件進行完善。
1.針對不同的投稿方式,審查方式有所不同。對于自投稿和推薦稿,初審編輯應重點了解一下作者的相關出書和發(fā)表文章經歷,分析稿件的出版價值,是否有較高的社會效益,以及稿件是否符合出版要求;對于組織稿,一般是編輯針對選題的具體情況去尋找作者來組稿的,對作者的情況那肯定是很熟悉的,此時要重點關注稿件是否是按照選題策劃的內容來組織的,審查稿件的內容和結構等是否符合出版規(guī)范;對于引進稿,是出版單位經過充分考量和評估后才決定引進的,因此,審查的重點應是是否存在思想性、政治性敏感問題,譯文是否忠于原著,譯文的語言風格是否符合國內的語言習慣等問題。
2.針對不同的稿件內容,審查方式有所不同。如政治類稿件,主要審查書稿中的內容是否與國家的方針政策、重要思想相符;兒童類稿件要關注思想價值引導、語言特色、呈現效果等,要符合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學術類稿件,要從創(chuàng)新、規(guī)范、嚴禁、邏輯性等方面著手,以審查稿件是否具有出版價值,學術觀點是否正確、新穎,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等;大眾健康類讀物,重點要審查書稿的形式、語言風格是否符合受眾的特點。因為大眾類讀物的讀者對象比較廣泛,內容太過艱澀、存在過多難以理解的名詞術語、內容沒有實用性等都會影響圖書的銷售和讀者的閱讀效果。學術著作的特殊性,作者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不可避免地會借鑒別人的觀點、研究成果或理論等,但這也容易出現著作權問題。這需要引起初審編輯的重視。
3.審查稿件是否“齊、清、定”。文稿、圖稿和附件(前言、目錄、后記、附錄等)是否齊全無缺;文稿或圖稿等繕寫、描繪是否清晰,是否符合排版的要求;內容是否確定。如發(fā)現稿件未達到“齊、清、定”的要求,要先將稿件退修,一直到符合出版要求,以免影響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進度。
在稿件有出版價值并達到“齊、清、定”的出版要求后,初審編輯必須逐字逐句地通讀書稿。在實際初審過程中,初審和編輯加工活動常常同時進行。只是大致地瀏覽書稿,或只是通讀部分內容,是不可取的。對于合編書稿,每個作者的水平參差不齊,只是通讀部分書稿,也許會為后面的工作帶來巨大麻煩,如有些章節(jié)表述混亂,偏離整本稿件的中心;章節(jié)之間結構不一致,語言風格、名詞術語不統(tǒng)一等。因此,編輯初審時必須通讀書稿,但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稿,通讀方式可以有所不同。對于通俗類、文學類等內容比較簡單的稿件,通讀的速度可以快一些;對于內容比較專業(yè)的學術著作或古籍整理類的稿件,則要慢讀,邊查邊讀。
初審編輯在通讀稿件的過程中,要養(yǎng)成邊審讀邊記錄的習慣,隨時記錄下稿件的閃光點;對于稿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做出標記;需要作者修改的問題,記錄下來的同時也要提出相應的修改建議,等通讀完全稿后,便于統(tǒng)一整理后反饋給作者。
初審編輯在稿件上標注問題、修改錯誤或寫初審報告的時候,要認真書寫,編輯符號的使用應正確、規(guī)范,紅稿要保存完整,并標識相應的校次、校對人員、差錯、日期等情況,以便后期查考。
初審編輯在加工整理稿件的時候,遇到自己模棱兩可的地方或自己不熟悉的相關專業(yè)知識,應及時查詢最新版本的權威的專業(yè)工具書或咨詢相關專業(yè)人士,不可敷衍了事,也不可輕信從網站上搜索到的結果。作為一名圖書編輯,常備的工具書必不可少,像《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詞典》《辭?!贰对~源》,及相關專業(yè)的工具書等。出版行業(yè)的相關標準、規(guī)范包括《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及規(guī)范》《編輯作者常用國家標準》《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標點符號用法》《出版物上數字用法》《漢語拼音方案》等。
初審編輯查詢相關信息和資料,應盡量選擇權威網站,要在權威、專業(yè)的資源數據庫中查詢相關信息,如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讀秀、中國知網、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lián)盟等,是檢索相關專業(yè)名詞,或有關書目、作者、文獻的專業(yè)網站。
初審編輯在整理加工稿件之前,可先利用黑馬軟件進行專項掃描,把一些明顯差錯處理掉;在稿件整理加工完成后也可再次利用黑馬軟件掃描,避免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又產生新的差錯。
初審編輯在處理稿件中存在的問題時,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稿件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初審編輯要有逐項解決的意識,這樣才不至于造成遺漏。如對于稿件中存在的統(tǒng)一性問題、前后不一致問題,要熟練運用word的查找、替換等功能,可以全面、快速、準確地加以解決,提高工作效率。如圖表名稱、序號問題,可專項解決此問題,以一章為單位,為圖表編序并統(tǒng)一圖名、表名的格式。如參考文獻問題,要一一查詢文獻的作者、文獻名稱、出版社、年份、相應頁碼否有相應的引文,參考文獻的格式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加以規(guī)范。專項處理,有利于全面、統(tǒng)一、高效地處理稿件問題,從而保證書稿的質量。
編輯要有“如果沒有原則性錯誤,可不改的不改”的意識。對于已經決定要出版的稿件,如果稿件在文字上沒有硬傷,那么編輯在整理加工的時候,不可大篇幅地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和語言風格去修改稿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發(fā)現稿件中存在的硬傷、知識性和科學性差錯上。編輯是加工稿子,而不是寫稿子,在通讀稿件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現句子不通順,這時只需要結合上下文修改潤色,調整句子順序或適當增詞或減詞。
初審編輯在對稿件進行完初審后,要形成初審報告,對全稿要有一個綜合性的評價,提出稿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稿件中存在的問題要提出具體的修改建議,便于復審和終審人員參考,并提出稿件下一步的走向。稿件的初審報告一般包括三方面內容:稿件的優(yōu)點及存在的問題、修改建議、對稿件的最終批復。這就要求初審編輯將在通讀過程中標注的稿件的閃光點、問題及具體修改建議等進行歸納、整理并舉例,盡量詳細具體。涉及重大政治問題的稿件,錯誤百出的稿件,有湊字、學術不端行為等現象的稿件,要果斷提出退改甚至退稿,然后交由復審和終審人員進行判定。
編輯在初審時會了解到作者的身份、工作單位、項目資助情況、出書情況等,但作為編輯不應因作者的身份不同而區(qū)別對待,知識無等級,每一位作者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一篇稿件都是作者辛勤創(chuàng)作的成果,編輯要設身處地從作者角度考慮,認真、公平地對待每一篇稿件。
初審作為圖書編輯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復審、終審甚至三校能否順利進行,都取決于初審編輯對稿件進行加工的速度和質量。所以,初審編輯要注意時效性原則,盡快給予投稿作者回復,使具有出版價值的稿件迅速順利地進入正常出版流程。保持出版工作有條不紊,是高效的重要保證,也有利于塑造出版社專業(yè)高效的形象,從而會吸引更多的優(yōu)質稿源,促進出版社的良性循環(huán)。
因為編輯工作的特殊性,編輯工作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每天面對的是一堆堆稿件,我們在為作者做嫁衣的同時,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進一步豐富了我們的專業(yè)知識。初審編輯在提高業(yè)務能力的同時,還應經常關注國際新聞、社會發(fā)展、國家動態(tài)及出版行業(yè)領域內的新制度新規(guī)定,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時刻保持思想的先進性,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廣而?!钡木庉?。這樣我們處理起稿件來才能得心應手,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觀點和了解作者的初衷,從而促進稿件質量的提高。
如果收到內容合理、結構規(guī)范、語言流暢、參考文獻格式標準的稿件,那將會給初審編輯帶來巨大的便利。那如何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每個編輯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個作者群,每個作者的稿件中會存在不同的問題。那初審編輯完全可以把在初審過程中遇到的稿件問題進行整理,如內容導向問題、框架結構問題、圖表插入格式問題、前后統(tǒng)一問題、標題層級問題等,共享給作者,并提出相應規(guī)范的解答。作者在知道了書稿的出版規(guī)范的基礎上進行寫作,就可以對稿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前防范,這樣在減輕初審編輯工作負擔的同時,也減少了作者后續(xù)不斷修改的麻煩,從而實現作者和編輯的共贏。
初審編輯的工作在整個出版流程中極為重要,可以說把握著稿件的生死大權。初審是確定稿件的出版價值、存在的問題,并對稿件中的問題提出修改建議,以使稿件更加完善的過程,這一環(huán)節(jié)對出版物的最終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初審工作責任重大,初審編輯要切實提高自身的業(yè)務能力,不斷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視野和工作經驗,從而更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力爭多出精品,更好地為作者服務,為讀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