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興,劉永國
習近平對學習歷史,尤其是學習中國近代史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曾經對此反復強調①。自十八大以來,全黨和全國的各項事業(yè)都進入了新的階段,為了更好地應對這種新形勢、新挑戰(zhàn),中共中央在治國理政方面相繼推出了的新理念、新思維和新戰(zhàn)略。如何引導大學生更好的認識和貫徹新理念、新思維和新戰(zhàn)略?筆者以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責無旁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概而言之,要實現(xiàn)“兩個了解”②,必須學習“綱要”課程;要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一條主線”③“四個選擇”④,必須學習“綱要”課程;要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必須學習“綱要”課程?!熬V要”課程的學習,對于引導大學生正確辨別當下紛繁蕪雜的社會現(xiàn)象,客觀認識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科學的分析方法和歷史思維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尤其是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更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新形勢雖然孕育著新機遇,但也面臨著新挑戰(zhàn),正如習近平在2017年2月17日召開的國家安全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所強調:“我們正在推進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時刻面對各種風險考驗和重大挑戰(zhàn)?!薄熬V要”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樣不容樂觀,在全球化、網絡化的劇烈沖擊之下,信息傳播的速度、知識爆炸的程度、獲取知識的途徑等方面都較之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理論、新觀點、新材料層出不窮,翻案之風盛行,這既為我們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部分教師能夠乘勢而上,更新和提升自身的教學理念、手段與水平,但也有不少的教師亦步亦趨,缺乏應有的警醒,甚至充耳不聞,無所作為,這顯然是不應該的。身為教師,必須在知識掌握的廣度和深度、知識更新的速度、學習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領先于學生,否則必然會在教學工作中落伍掉隊,被同行甩開,被學生“嫌棄”。所謂“學高”方能為師是也!就“綱要”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形勢而言,筆者認為以下的三點傾向在時下顯得尤為突出。
網絡時代的一大特征就是知識獲取渠道的便捷化,人們不再像以往一樣必須通過學校和書籍獲取專業(yè)知識。各種知識充斥在眼前與耳邊,觸手可及,所以在“民間科學家”泛濫的同時,“民間史學家”(姑且簡稱為“民史”)也開始層出不窮,大行其道。歷史學的研究工作雖然是一門十分嚴謹?shù)膶W問,但若僅是說史,則門檻較低,加之社會上歷史愛好者眾多,這為“民史”的產生和生存提供了土壤。
“民史”主要有三個特征,第一是膽大心粗,好發(fā)高論而缺少嚴密考證。例如有多位打著“文化學者”身份的“民史”根據(jù)對《山海經》的研究后判定:《山海經》是信史!還有部分旅行作家在游覽埃及和西亞諸多古代遺跡之后認為華夏文明是埃及所建立,涿鹿之戰(zhàn)發(fā)生在埃及。他們甚至為此撰寫了多部著作,似乎言之鑿鑿。但其中最駭人聽聞的當屬物理學博士朱學淵的代表作《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2008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書可謂是斷章取義、望文生義的集大成者,其荒謬程度令人不忍直視,本不值一駁,但終有“好事者”花費不少氣力對其做了有理有據(jù)的批駁[1]。
“民史”的第二特征是最喜宏大議題,回避具體問題?!懊袷贰闭務摰脑掝}往往是人類文明、王朝興衰之類的宏大議題,而對于歷史的細節(jié)則較少深究。例如有“民史”認為中國在明代就已經落后,故而清朝不需為近代的落后付多少責任。甚至認為中國在遇到西方資本主義時,其表現(xiàn)和結果怎么算也是世界第二(僅次于日本),所以算不得什么大事。此類妄語不勝枚舉。想來也是如此,一來對于細節(jié)的探討與研究需要專業(yè)的長期訓練,特別是考據(jù)的功夫,“民史”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二來細節(jié)問題往往因為其過于專業(yè)性而較少引起歷史愛好者的注意,宏大議題一則好說,二則好懂,從而成為“民史”努力耕耘的領地。
“民史”的第三特征是火氣很大,容不得反對意見。學術爭鳴無疑是推進學術研究的必要條件,只有在質疑和爭辯中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即便不能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本身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所以質疑顯然是一件好事。但“民史”則往往缺少雅量,遇到不同觀點,心浮氣躁,不問青紅皂白,迎頭痛擊,甚至語言粗鄙涉及人身攻擊。諸如知乎、百度知道、悟空問答等“民史”活躍的平臺,此類案例數(shù)不勝數(shù)。
民眾關注歷史話題本是一件好事,但常人往往缺乏辨別真?zhèn)蔚哪芰?,既不去閱讀專業(yè)書籍(或缺少閱讀能力,或缺少閱讀耐心),也不去認真查閱資料(或缺少意識,或缺少能力),沉迷于瀏覽碎片化的淺白知識,接收種種匪夷所思的歷史觀點,進而影響自身的判斷。大學生群體好奇心重,興趣廣泛而又熟悉網絡,最熱衷于通過網絡獲取此類知識。但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在應試教育體系下實際閱讀量十分有限,知識的標題化、碎片化現(xiàn)象嚴重,加之缺少正確歷史觀的引導,辨別能力不足,十分容易受到錯誤知識與不良價值觀的迷惑與誤導。
不明真相者往往將“民史”的作品與通俗史學混淆,其實不然,通俗史學雖然在風格上與“民史”的作品存在共性,但對待歷史學的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懊袷贰蓖鶎v史缺乏敬畏,更對“專業(yè)”不屑一顧,無視歷史學崇尚求真、講求積淀的精神,故而不宜將其作品劃歸通俗史學行列。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姜萌副教授所論:“編造、篡改歷史的通俗史學,只能說是偽通俗史學。有科學性和嚴謹性以及通俗易懂的藝術性的通俗史學才是值得提倡的?!薄巴ㄋ资穼W對史學工作者的要求提高了,要堅守作為史學家的真實性、作為文學家的藝術性、掌握傳播的技巧性?!盵2]
與歷史學專業(yè)的招生和就業(yè)現(xiàn)狀截然不同的是當下社會對歷史類題材的事物似乎頗為青睞。河南師范大學王記錄教授也認為時下社會正在發(fā)“歷史熱”,“大量歷史題材影視劇熱播,收視率不斷上升;歷史類通俗讀物銷售看好,甚至出現(xiàn)熱銷;電視講史從兩漢到明清,辦了一期又一期,很為受眾追捧;各地為了發(fā)展經濟、活躍文化而爭搶歷史名人,為了提高旅游品位、制造歷史文化賣點而狂建假古跡;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如此等等,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文化知識消費的火爆場景?!盵3]在諸多普及歷史知識的途徑中,歷史題材影視劇可謂是影響最大,最值得關注,同時問題最多,最應該規(guī)范[4]。
歷史學的核心要素是求真,那么頂著“歷史”光環(huán)的歷史劇究竟要不要求真?如何處理藝術加工與歷史真相之間的關系?對于這個老問題,影視界與學術界素有爭議。概而言之,影視界人士更強調藝術性,學術界人士更著眼于求真。例如熱劇《虎嘯龍吟》⑤的導演張永新面對影片中存在多處劇情失真的質疑時說:雖然要遵循歷史,但藝術終歸是藝術[5]。但學界人士往往在認可影視劇藝術特質的前提下強調其“求真”的應有之義。正如吳晗所論“歷史劇是藝術,也是歷史?!蔽覀兎磳τ耙暯缛耸恳运囆g的名義消解歷史劇中“歷史”一詞的內核,歷史劇不應只有歷史之表(大部分歷史劇連“表皮”都沒做好),更應有歷史之里。歷史之里就是用批判的眼光孜孜以求歷史的原委。人類對歷史之里應始終心存敬畏,切不可肆意妄為。這不僅僅因為歷史學是一門嚴謹?shù)膶W問,更因為歷史劇絕不僅僅是供人娛樂消遣的影視作品,它對于傳遞嚴謹?shù)臍v史知識,樹立科學的歷史觀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甚至說,有相當數(shù)量的觀眾將歷史劇中的呈現(xiàn)視作真實的歷史!試問歷史劇怎可兒戲?正如北京師范大學張越教授所強調:“歷史劇因‘歷史’二字所背負的責任,遠比一般的影視作品要沉重得多。”[2]
對于歷史劇的重要影響力,前輩史家與當下的歷史學者所見略同。吳晗在1961年《戲劇報》對其的訪談中強調:“歷史劇的作用要比歷史教科書更大,范圍更廣泛。翻歷史教科書,有文化水平的限制,目前還不是每個人都能值接從歷史教科書吸取知識的??墒牵l都會看戲,男女老幼,無論文化水平高低,都可以從歷史劇受到教育。歷史劇的作用是社會性的,是一種社會教育?!盵6]張越教授也曾強調:構成當今“歷史熱”的三大主題內容是歷史劇、電視歷史講壇、通俗歷史讀物,而其中以影視作品為主的歷史劇的社會影響可能最大。歷史劇的意義如此重大,發(fā)展現(xiàn)狀如何呢?筆者以為極為堪憂。
近些年來,影視行業(yè)迅猛發(fā)展,影視作品的數(shù)量較之以往有了井噴式的增長,但大體來說,優(yōu)秀作品匱乏,粗制濫造現(xiàn)象嚴重。少數(shù)所謂優(yōu)秀作品,不過是在畫面、服裝、道具方面較為精致而已,題材與主旨方面沒有多少突破。其中尤以抗戰(zhàn)題材類影片最為量大質次??谷諔?zhàn)爭這般偉大的事跡竟然被部分神劇、雷劇演繹得荒誕不經,沒有下限,實在是對革命先烈的侮辱,對廣大民眾的嘲諷,對歷史真相的褻瀆。這種劣質產品不單會拉低國人的智商,誤導國人的價值判斷,而且對國家和國民的國際形象也造成了惡劣影響。這些披著“歷史”外衣的偽歷史劇,混淆視聽,影響惡劣,對于涉世較淺,價值觀尚處于形成時期的大學生構成了實實在在的沖擊。這也為“綱要”課教學賦予了嚴肅而艱巨的使命。
為歷史人物翻案的做法古已有之。文革時期,歷史學成為極左勢力進行權力斗爭的工具,借翻案來實現(xiàn)政治目的做法達到極致,對學術生態(tài)造成了致命的傷害。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研究逐漸步入正軌,這種借翻案而影射今人今事的做法遭到唾棄,但近些年來翻案之風大有“復興”之勢。
翻案本無好壞美丑之分,隨著史料的挖掘整理,歷史研究的越發(fā)深入,時代和政治風向的變遷,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做出與過往不同的評價本是一種正常的人文現(xiàn)象。但翻案最忌憑空捏造、杜撰史料、嘩眾取寵。而如今,身邊總是可以聽到看到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行徑。“翻案黨”打著“起底”“驚人真相”的噱頭不但為秦檜、嚴嵩、和珅這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貪官和奸臣翻案,甚至為閹黨頭目魏忠賢翻案,此類描述不斷出現(xiàn)于文章、報道和影視劇之中。近代歷史人物更是翻案的重災區(qū),他們?yōu)榇褥?,為袁世凱,甚至為大漢奸汪精衛(wèi)翻案。更有甚者,美化侵略戰(zhàn)爭,否定南京大屠殺,否定中國共產黨敵后戰(zhàn)場的重大意義,否定或質疑岳飛、鄧世昌、黃繼光、邱少云等民族英雄的歷史地位和光輝事跡,等等。之所以對于這種現(xiàn)象表示質疑,并不因為以上人物和事件不能再分析和評價,而是在于是否有足夠確鑿的依據(jù)。目前來看,此類翻案都是很難站住腳的。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zhàn)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7]但近些年來,卻有一類翻案文章把槍口對準了“英雄”。例如,有輿論質疑“特級英雄”黃繼光事跡的真實性,認為黃繼光是制造出來的宣傳典型[8],甚至有文章聲稱從物理實驗角度分析得出堵?lián)屟凼遣豢赡芡瓿傻腫9]。對于這種脫離歷史實際,在和平年代臆測戰(zhàn)場行為的做法已經有很多文章進行反駁,也“迫使”當年的目擊者李繼德老人挺身而出,擺證據(jù),講史實,以正視聽。在澄清的過程中,部分俄羅斯民眾的觀點令人深思,值得我們注意。新華社記者在與俄羅斯民眾探討馬特洛索夫⑥和黃繼光的壯舉時曾有這樣一段對話:
問:你怎么看待有人質疑馬特洛索夫堵槍眼的事情?
答:有人不懂戰(zhàn)爭,所以才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會認為正常人干不出這樣的事情。他們可以質疑,但大多數(shù)人不會相信他們。
問:有人認為,從物理學角度來說,人體是堵不住槍眼的。
答:當然有可能堵不上,但是并不能說明戰(zhàn)士沒有主觀撲上去的動機。而且機槍在裝彈的間隙,人是有可能有數(shù)秒時間堵住槍眼,造成敵人視界障礙,給進攻贏得時間的。[9]
我們在反駁此類質疑的時候也應思考英雄教育本身的問題,最起碼說明了我們當代英雄教育的不接地氣。英雄當然也需要宣傳,但宣傳不是一味的夸大,甚至造假,當前的抗戰(zhàn)神劇貌似也在歌頌英雄但其結果卻是適得其反,甚至會讓民眾質疑英雄教育,質疑教科書,質疑正史!所以我們的英雄教育應恰當處理宣傳與史實的關系,既要尊重歷史,也要達到宣傳的效果,更要符合人性,要有血有肉,不能一味地“高大全”,把英雄人物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塑像。
正如北京65中校長卜海燕所強調:
“只有不再把英雄人物‘神化’,才能夠拉近學生與英雄人物的距離,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英雄精神?!薄盁o論社會宣傳還是學校教育,都應該避免過于傳統(tǒng)甚至古板傳播形式,長篇大論的說教很難觸及年輕人的靈魂,只有采用符合年輕人接受的標準和方式,才能夠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盵10]
以上三個方面如果任其泛濫,必然導致歷史虛無主義大行其道。歷史虛無主義穿上“解放思想”“還原歷史”“娛樂”等外衣,以“民史”“歷史題材影視”“學術研究”等為載體,歪曲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歪曲黨史,歪曲國史,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其實質是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對此,我們應在“綱要”的教學過程中格外注意。
新形勢不單面臨著新機遇,也同樣意味著新挑戰(zhàn)。正如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B20)開幕式演講中所說:“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我們將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于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把改革進行到底?!惫云凇⑸钏畢^(qū)、頑瘴痼疾、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是新形勢的另外一面,甚至是更深刻的一面。對此我們應有足夠清醒的認識。針對以上嚴峻形勢,加強“綱要”教學改革,發(fā)揮“綱要”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和價值觀的主渠道作用,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材體系中,突出強調的是“了解國史、國情”和“深刻體會‘四個選擇’”。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但我們以為最核心的其實可歸結為:一個破除、兩個牢記和兩個堅定。
一個破除即破除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文中所列舉的三項重要傾向都是誘發(fā)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表現(xiàn),值得警惕。兩個牢記即牢記歷史和牢記使命,牢記歷史指的是牢記中國近代落后于西方列強的慘痛教訓,痛定思痛,奮起直追,絕不讓歷史重演;牢記使命指的是牢記仁人志士為了引領祖國走向富強而舍生忘死的不屈歷程。一個破除和兩個牢記的落腳點在于兩個堅定,即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演進和人民選擇的結果,社會主義制度是與國情、史情相適應的發(fā)展制度。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新的挑戰(zhàn)層出不窮,嚴峻異常,重溫歷史,牢記使命方能乘風破浪,砥礪前行。
中國共產黨的歷屆領導人都曾反復論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而中國近代史又以其特殊性而成為論述的重中之重。中國共產黨作為近代反帝反封浪潮與全球共產主義運動蓬勃發(fā)展背景下聯(lián)合作用的產物,如果不把近代以來的國史、國情厘清是不可想象的。這對于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合理性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耙粋€民族如果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現(xiàn)在和正確地走向未來,從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看,青年大學生不論今后將從事何種專業(yè)工作,學習“綱要”都是很有必要的。”[11]此言不虛!
在200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中,“綱要”課程僅占2學分,遠低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6學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也都占到了3學分。但是在2018年教育部出臺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降低為5個學分,“綱要”課程則提高為3學分,取得了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同等地位。這無疑是新形勢下“綱要”課程重要性凸顯的一種表現(xiàn)。這更要求和鼓舞我們做好“綱要”教學。
時下的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雖然主流是正能量,但也需正視邪知邪見充斥于網絡、社交平臺的現(xiàn)實?!按髮W生是社會群體中具有富于幻想、易被鼓動、思想活躍卻未根本成熟等特性的知識分子群體,對社會歷史現(xiàn)象的把握還不夠準確,常常伴隨主觀臆斷性?!盵12]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務必加強引導,堅持有理有據(jù)、以正壓邪,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科學的歷史觀則以唯物史觀為代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首先應該尊重歷史。尊重歷史則表現(xiàn)在承認歷史的真相,承認曾經的錯誤、承認先人的功業(yè)和成果、承擔應有的歷史責任、享受應有的歷史權益等等。
時下社會,不加具體分析和嚴密考證而盲目否定人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甚至否定歷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傳統(tǒng)、民族精神的思想傾向頗有市場,他們往往打著新學術、新思想和新解讀的面貌出現(xiàn),時髦摩登而極富迷惑性,迎合人們獵奇的心態(tài)。列寧曾經指出:“在社會現(xiàn)象方面,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挑選任何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的意義,因為問題完全在于,每一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如果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lián)系中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jù)。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lián)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盵13]364
全面地、理性地、歷史地看待問題,而不是片面地、感性地,以今人的標準苛責古人才是真正的科學歷史觀。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由于距今不遠,恩怨糾葛復雜,加之史料浩如煙海,真真假假,的確在研究和評說方面要求較高,也因此成為邪知邪見揮灑的場所。但身為“綱要”課教師,務必實事求是,嚴守陣腳,絕不能沒有底線,人云亦云。面對邪知邪見的挑戰(zhàn),首先應該學好本領,提高學術素養(yǎng),然后才可能一語中的。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這個道理。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它反映了一個民族在長期發(fā)展中積累的歷史經驗和智慧,集中了整個民族的意志和愿望,指示著民族前進的正確方向,提供了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動力?!盵14]1“歷史……是涵育民族精神的母體和根基……歷史教育則是通過以史育德、以史育人的功能進行這方面教育的重要渠道?!盵15]32而“民族精神近代啟蒙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近代轉型的歷史,反之亦然。”[14]2故而,民族精神教育應當是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應有之義,甚至是核心要義。
我國民族眾多,情形復雜。中華民族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而近代列強的入侵與欺凌恰是各族人民攜手合作,抵御外侮,以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面貌出現(xiàn)于世人面前的關鍵性因素。這個過程伴隨著數(shù)不盡的陣痛與無奈。百余年來涌現(xiàn)出眾多舍生取義的仁人志士,他們投身于救亡圖存,喚醒民眾,鍛造民族精神的偉大事業(yè),特別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亡國滅種的現(xiàn)實威脅,更促使“呼喚和張揚中華民族精神,號召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成為中華民族的時代強音?!盵14]4
如果說抗日戰(zhàn)爭真正奠定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根基,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那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在結束文革十年的動蕩局面之后,歷屆領導集體直面現(xiàn)實中層出不窮的國內外難題,勇往直前沖破重重阻力,掙脫種種束縛,才有了今日的成就。中華民族的精神在這段偉大的歷程中也得以錘煉與升華。中華民族真可謂是歷久彌堅、熠熠生輝。
中央財經大學馮秀軍教授曾強調,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側重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加強歷史教育,增強民族自信心;二是加強國情教育,增強民族責任感;三是加強世情教育,增強民族憂患意識。在這當中,“史情”與“國情”教育不恰恰是“綱要”課程教學的教學目標么?故而,我們以為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應注重民族精神教育。
得益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速度都較之以往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少留心現(xiàn)實生活,勤于思考的學生往往具備較為寬闊的視野、廣博的知識和不俗的見識。所以教師決不能小覷現(xiàn)在的學生。反觀教師群體則顯得有些應變不足。隨著年齡的增長、惰性的強化,部分教師在這場教育變革的過程中重視不足、反應過慢,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教學方式死板與教學內容陳舊成為學生對于部分“綱要”課教師“吐槽”最集中的方面。
“綱要”課程介于歷史課與思政課之間,論史實,遠不及歷史教科書豐富,學術性也不突出,論理論,比不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基本上是在高中歷史教材基礎上的總結和提升。但這些因素恰恰是“綱要”課難以上好的重要原因。因為史實不足,學術性不強,所以如果照本宣科會顯得課堂內容干癟,沒有內容;而理論程度不高,又使得其內涵不足,缺少深度。但“綱要”課不是中學歷史課,它所面臨的是本科大學生。如果內容沒有擴展,理論沒有深化,教學方式又不夠靈活,“綱要”課要讓學生樂于接受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社會的強烈變革自然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有所反應,這是教育對現(xiàn)實應有的反饋。現(xiàn)代社會技術的革新速度之快無須多言,即便是觀念的演變都較之以往快了許多。這自然要求教師對周遭的種種變化具備較強的感知能力,關注現(xiàn)實,熟悉熱點,同時能夠將其融入教學當中。
概言之,要上好“綱要”課難就難在它貌似簡單,實則很不簡單。時間跨度長,學術難點多,史實較少而議題宏大,要實現(xiàn)深入淺出、史論結合,避免以論代史和大而化之,絕非易事,十分考驗授課教師的理論功底和學術素養(yǎng),這也是很多一線教師的共識。所以,“綱要”課教師在教學中務必要把握好歷史和現(xiàn)實、學術和政治的關系,“并以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發(fā)展的主線和本質為重點,從主流與支流、整體真實與細節(jié)真實、一般和個別、整體和局部等多個方面展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政治運行的基本邏輯”[16]。
新形勢下的“綱要”課教學較之以往更為重要,也獲得了更多的重視,但所面臨的形勢也越發(fā)嚴峻。“民史”的泛濫,歷史劇的粗制濫造,翻案風的盛行都對日常教學構成了挑戰(zhàn)。這也要求我們在教學改革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強化民族精神教育,業(yè)務上則要有危機意識、擔當精神,精益求精,努力提升自身的學術修養(yǎng),更新和靈活運用教學技能。非此不能達到引領學生深刻認識“一條主線、兩個了解、四個選擇”的教學目標。
注釋:
① 習近平曾于2014年11月11日在中南海會晤奧巴馬時說到:“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對理解中國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進道路很重要?!痹趹c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把近代中國的國情概括為“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嚴重”。他明確指出:“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由于封建統(tǒng)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贝饲?,他曾指出:“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華民族更是陷入了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狀況。這段歷史悲劇決不能重演!”
② 兩個了解是指:了解國史,了解國情。
③ 一條主線是指: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tǒng)治,實現(xiàn)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
④ 四個選擇是指: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
⑤ 《虎嘯龍吟》是一部2017年12月上映的歷史古裝劇,主要講述了群雄割據(jù)混戰(zhàn)的后三國時期司馬懿的后半生從輔臣到權傾大魏的轉變過程。豆瓣評分達8.6分。
⑥ 馬特洛索夫,二戰(zhàn)蘇聯(lián)英雄。1943年2月23日,在普斯科夫州大盧卡城下爭奪切爾努什卡村的戰(zhàn)斗中,馬特洛索夫在奪取德軍碉堡戰(zhàn)斗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眼,使敵人的機槍啞火,從而使得蘇軍攻克了敵軍碉堡,贏得了勝利,馬特洛索夫壯烈犧牲。由于事跡相似,黃繼光被譽為“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