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蘭
摘? 要:教育就是知識與經驗的生成和生長。而知識與經驗為了有效生成和生長,就必須對學生學習的知識進行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拓展,進行適當地遷移延伸,從而促進知識建構,促成情感體驗,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有序呈現;比較聯結;追問反思;嵌入文化
史寧中教授指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最終要落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上?!比绾巫尯诵乃仞B(yǎng)培養(yǎng)在數學課堂練習教學中扎實推進與生根發(fā)芽呢?現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知識練習與拓展》一課為例,淺談如何在數學課堂練習有效拓展中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一、有序呈現,適時拓展——讓學生的知識有效對接
“為何拓展?從何拓展?”其實,數學課堂教學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已到達怎樣的程度?未知的,離學生已知有多遠?哪些已知的能作為新知學習的基礎?哪些未知的能由學生探究或創(chuàng)造出來?因此,在課堂練習中,教師需要從原點出發(fā),基于學生一定的認知經驗和知識背景,從簡單到復雜、具體到抽象、外部到內部、由低到高地有序地呈現,適時拓展,從而喚醒學生已有生活與知識的經驗展開學習。課伊始,教師先出示一個只露出一個角神秘的三角形,提出問題:孩子們,你猜它會是一個什么三角形?學生由于已學過三角形的分類,有的猜測可能是鈍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還可能是銳角三角形。教師就追問:確定嗎?怎么想?學生回答還有2個角不能確定。這時,教師及時出示:如果再露出一個角,并且給出它們的度數分別是30°、40°,現在能確定了嗎?怎樣判斷的?學生告訴大家因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能算出第三個角是180°-30°-40°=110°,所以是鈍角三角形。教師基于學生生成,順水推舟:剛才利用已學過的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的知識進行判斷,對嗎?得到學生認可后緊接著板書: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讓學生經歷不確定到確定、多種可能到一種可能、模糊到明晰的思考過程,進一步深化了三角形內角和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從而有效地實現知識與方法。
可見,引入基于學情、順應生成,先借助兩次猜測活動,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生在猜測推理的歷程中喚醒已有的三角形知識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計算進行合理的判斷,從而不斷明晰深化三角形類型與內角和的知識,并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二、比較聯結,適量拓展——讓學生的經驗有機生成
曹培英教授曾經指出:“課堂教學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支點,并以這個支點有效調整并展開學習?!倍n堂練習拓展的“支點”和關鍵就是經驗的生成點,呈現和選擇生成點,進行適量拓展,引導學生對練習問題的對比,讓學生在比較中修改清晰,在反思中逐步明晰知識的本質,通過橫向與縱向對比從看似不同類型問題中整合信息、溝通聯結,尋找它們相同的知識源與方法“根”。
教學時,在分時拋出問題:看仔細了,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學生馬上發(fā)現把一個三角形變成了兩個三角形,然后立即追問:說一說左邊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另一個呢?你是怎么想的?等學生理解后進一步延伸:如果把它變成很多很多小三角形呢?想象一下,如果這個三角形變大、變得超級無敵大……最后引導學生小結出無論三角形多大多小,它的內角和都是180°。
在合中提出問題:咱們繼續(xù)變,如果把這兩個小三角形合成一個大三角形,合起來的大三角形內角和又是多少?接著展示匯報想法,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方法一:因為合起來還是一個大三角形,只要是三角形,它的內角和都是180°。
方法二:因為那兩個三角形拼起來,正好拼成了360°,要求的是大三角形的內角,而拼起來的這個360°不是大三角形的一個內角,所以得減去一個180°。
先聚焦圖形:認真觀察一下,在剛才的分與合的兩個圖形中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最后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進而梳理出:不管分還是合,變的只是大小,不變的是內角和都是180°。
最后提出質疑:一個是180°,兩個不是應該180×2=360°?通過對比辨析中讓學生感悟到不管分還是合,變的只是大小,不變的是內角和都是180°,在思考中不知不覺溝通分與合的區(qū)別與聯系,讓學生把零散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打通,變得集約;讓數學思考從“淺顯”走向“深刻”;將感性的認知變?yōu)槔硇缘目赐?促進學生學習經驗的有機生成。
三、追問反思,適度拓展——讓學生的思維有效生長
“追問,讓人深刻!”課堂每一個有效內容的追問,都可以把教師主觀愿望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需要。通過問題串的呈現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指引,借助直觀演示重現知識“慢鏡頭”過程,通過對比尋找到練習的共性。而從反例入手繼續(xù)追問再次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引導學生直面知識的本質屬性,引領學生自主梳理反思在適度拓展中形成的方法與策略,而在不斷地追問內化中思維與經驗不知不覺生發(fā)、生長。
在鞏固深化三角形內角和與三邊關系知識后,為了實現三角形的內角和與三邊關系的有效對接與融合,在練習中進行以下的嘗試與拓展:
拓展一:已知兩條邊長度分別是5cm和12cm,如果要圍成一個三角形,第三邊可能是多少?(取整厘米數)
通過多次不斷追問:你覺得8cm可以嗎?你是運用哪個知識點判斷的?學生根據三邊關系回答可能是8cm、9cm、10cm、11cm、12cm、13cm、14cm、15cm、16cm。教師立即反問:如果不是取整厘米數呢?最小還是8cm?最大還是16cm嗎?學生經過思考與辨析發(fā)現到第三邊的范圍不但要滿足大于兩邊之差,而且要小于兩邊之和,最后借助點線圖再次深化三邊關系。
拓展二:已知兩條邊長度分別是5cm和12cm,如果要圍成一個等腰三角形,第三條邊可能是多少?
學生通過計算與判斷得出第三條邊是12cm后,這時教師提出質疑:為什么不取5cm呢?為什么剛剛有這么多不同的結果,現在的結果卻就只有一個了?學生通過交流發(fā)現不但要考慮有兩條邊相等,而且還要符合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通過有序呈現“一題多變”“一題三問”的拓展題,學生從多種答案的可能,到只有一種答案的確定,促使學生對三邊關系更進一步的探討與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滲透了極限思想,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三角形角的逐步漸變,讓學生與以前的知識經驗形成沖突,讓學生初步感受第三邊長短與角的大小有著必然關系??梢?,通過問題引領、對話交流、思辨提升、追根溯源,引導學生挖掘隱藏在數學知識背后的那些深層次的數學之“理”,從而促進“數學理解”,活化“數學思維”,讓思維迸發(fā)出新的力量與張力!
四、嵌入文化,適情拓展——讓學生的素養(yǎng)有效提升
“緊握雙手什么也沒有,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生活如此,數學不也是這樣嗎?數學需要展開,更需要拓展。而數學拓展需要以生為本,適時適情地嵌入數學文化,拓寬學生知識的視野,實現知識的遷移。教學時呈現:如果這兩條邊的夾角成了直角,第三邊會是多少?此問題與勾股定理知識有關聯,學生頓時茫然疑惑,但卻充滿興奮與好奇,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課后去探究,把學生目光引向遠方,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懷揣著疑惑走向課外去繼續(xù)探究,這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拓寬視野,滲透了數學文化,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何樂而不為呢?
“向外,不斷追求教學更高的境界。向內,不斷觸及心靈更深的感動?!闭n堂教學中每一次的探索,不都是圍繞著“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而展開的嗎?不都是以“課堂練習有效拓展”而踐行的嗎?課堂練習有效拓展有時需要一點窮追,不是見好就收;有時需要一點深挖,不是淺嘗輒止。只要找準拓展的“四個關鍵點”,進行適時、適量、適度、適情地、有效地拓展,課堂練習將因拓展而流光溢彩,學生也會因拓展而學有所獲。有效拓展,讓數學課堂更有張力!有效拓展,讓核心素養(yǎng)“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