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偉 譚炳強
摘 要: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文化的繁榮,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語言之間的交流必不可少,語言也代表著一個國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基于此,本文以英漢翻譯處理文化差異的方式方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英漢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分別從文化歸化法、文化異化法等方面詳細闡述英漢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的有效策略,從而加強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與溝通,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英漢翻譯 文化差異 翻譯方法
引 言
一直以來,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翻譯和文化之間也密不可分,語言是一種符號,也是文化的載體,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文化也在傳承。翻譯工作往往被人們認為是交際翻譯,翻譯活動是文化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翻譯人員可以將兩種語言不同的文字實現(xiàn)轉(zhuǎn)換,將語言背后想要表達的涵義完整的表現(xiàn)出來,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1.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中西方之間的文化有著巨大的差別,這些區(qū)別令人們難以正常交流溝通,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思維方式,中西方之間差異明顯,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英漢翻譯被影響。翻譯工作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如果不了解語言背后的深層文化,就會導致翻譯工作不順利,翻譯的文字也會晦澀難懂,工作人員只有深刻了解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內(nèi)涵,把握語言的不同特點,根據(jù)不同文化里人們真實的思維方式加以分析,將其帶入到英漢翻譯中,使工作更加高效便利。中西方人的價值觀念存在差異,這對人的行為方式起到制約作用,在中國,人們以長者為尊,長者都是“老”字開頭,西方文化則不這么認為,“老”代表著衰弱,因此英漢翻譯中如果將“老”字直接翻譯,將會造成巨大的文化差異,產(chǎn)生無法避免的誤會。又比如,我國認為龍是民族圖騰,代表著高貴與祥瑞,而在西方人們認為龍是帶有攻擊性的,邪惡暴力的,因此英漢翻譯工作尤為重要,工作中必須深入了解雙方文化,并采用相應的方法實現(xiàn)英漢互譯[1]。
2.英漢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的具體策略
2.1文化歸化法
英漢翻譯中常常使用文化歸化法,文化歸元法也被成為意譯法,翻譯工作者將原文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發(fā)掘,轉(zhuǎn)換語言的時候,將語言本土化,使其符合國家的文化習慣與思維方式,幫助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沒有障礙,享受更加流暢的閱讀體驗。翻譯的會后如果發(fā)現(xiàn)原文與本國人民閱讀習慣不相符,就要盡可能擺脫原文的束縛,幫助讀者閱讀時更加容易。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們會說“You are a lucky dog”這句話,表示一個人很受歡迎的意思,而在中國這句話就會直接翻譯成“你是一條幸運的狗”,明顯歪曲了的文章容易造成文化差異。因此,翻譯工作者必須了解原文的真正含義,使用相應的調(diào)整方式,使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去表達這句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英漢翻譯工作。文化歸元法經(jīng)常用在文化色彩比較濃重的翻譯語言中,特別是諺語,諺語被人們口口相傳至今,經(jīng)過長期的提煉和使用,最終成為精煉的短語。
想要做好翻譯工作,工作人員就要不斷學習外國的文化,確保自己翻譯的文章不會生澀難懂,保證原文的涵義不會偏離,翻譯的時候要自己掌握翻譯尺度,保證原文涵義不改變的基礎上,將內(nèi)容進行美化,幫助讀者更好的接受翻譯后的文字,但是文化歸元法的應用不是隨意的添加內(nèi)容,防止出現(xiàn)詞不達意的情況[2]。
2.2文化異化法
除了文化歸元法,英漢翻譯還可以使用文化異化法,這種方法可以將抽象的事物翻譯的生動靈活,翻譯后的文字更加本土化,帶有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原文的美感,閱讀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與情感。文化異化法使用英漢翻譯的時候會有兩種表現(xiàn)方式,具體如下:(1)直接翻譯法,這種方法指的是在不造成原文語序混亂的情況下,翻譯的時候?qū)⒂⒄Z諺語直接保留,比如“l(fā)ittle fish does not eat big fish”,如果直接翻譯的話,就是小魚吃不了大魚,但是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卻不是這個內(nèi)容,因此,翻譯工作者將其翻譯為“螳臂當車,自不量力”,這樣翻譯后顯得更加通俗易懂,也能完整的表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愿,不會給中國的讀者造成錯誤聯(lián)想。直接翻譯法比較新奇,有效避免了原文語言涵義的損失,直接翻譯法的翻譯不僅要追求文化的共性,還要表現(xiàn)出不同民族不同語言文化的個性,促進了文化之間的融合,推動了語言翻譯的發(fā)展;
(2)英漢翻譯中,音譯法比較原始,該方法指的是使用發(fā)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詞語,將兩種語言進行轉(zhuǎn)換,音譯法從佛經(jīng)進入中國開始就在使用,佛教本身是一件外來物,傳教的時候收到了語言文化的阻礙,翻譯人員對佛學經(jīng)典的翻譯工作十分困難。玄奘因此提出了五不翻原則,推動了佛教在我國的發(fā)展?,F(xiàn)代翻譯工作中,音譯法經(jīng)常用在人名和地名之間的翻譯,在漢語中很多詞匯都是使用音譯法翻譯得到的,隨著時間的演變,成為名副其實存在的詞匯。例如jeep和吉普車、sofa和沙發(fā),使用音譯法進行翻譯的時候要保持翻譯的程度,一般情況下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單個詞語的翻譯。
不管是直接翻譯還是音譯,翻譯工作者都應該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風格與文化特色,雖然這兩種方法在使用的時候會有明顯的局限性,英語與漢語有著不同的語言體系,直接引入必然不妥。讀者學到的文化不同,深處的文化背景也不一樣,因此翻譯的時候不能只使用文化歸元法與文化異化法,而是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具體內(nèi)容具體分析。
總 結(jié)
總而言之,隨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影響著未來語言的發(fā)展,文化與語言之間相輔相成,英漢翻譯中翻譯人員需要正確認識到環(huán)境的差異性,了解風俗習慣的不同,掌握不同文化之間心理特征的重要性,在不斷的實踐中尋找文化之間的平衡點,保證翻譯后的內(nèi)容符合原文的語言習慣和原文的個性化。
參考文獻
[1] 李子娟.英漢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的翻譯策略[J/OL].英語廣場,2018(11):33-34.
[2] 劉虹.試論英漢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的翻譯策略[J].高教學刊,2017(0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