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馬云吉 宮璽
摘要:該文從《數據結構》課程的性質和內容作了介紹,強調了課程的重要性。以《數據結構》課程為例對于跨校選課實施混合式教學改革,通過實施改革,以數據分析為基礎和總結方法,為下一步進行自主校內SPOC混合翻轉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以及方法借鑒。
關鍵詞:數據結構;跨校選課;數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9)34-0118-02
1 考試改革的出發(fā)點
《數據結構》課程是網絡工程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也是培養(yǎng)計劃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核心課程,同時也是很多高校計算機相關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yè)課之一。培養(yǎng)學生程序調試能力、算法設計與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學能力,能夠編寫結構清晰、正確易懂,符合軟件工程規(guī)范的程序,建立數據結構的概念,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及軟件開發(fā)打好基礎。
《數據結構》課程是網絡工程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也是培養(yǎng)計劃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核心課程,同時也是很多高校計算機相關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yè)課之一。因此選用跨校選課+混合式教學的模型對課程進行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的改革??缧_x課和學分互認的實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使得高校的人力、物力資源得以合理利用,促進校際間、區(qū)域間的資源互換和流動,有利于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 改革的內容和具體實施辦法
以遼寧省精品課平臺為依托,2018-2019學年第二學期,對網絡18-34合班學生的《數據結構》課程進行考試方式方法改革,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課程成績評定采用結構分,強化日常練習、實驗、實踐,成績構成:平時成績(40%)+階段測試(30%)+期末綜合測試(30%)。其中平時成績:線上成績(30%)+線下實踐(10%);階段測試包括3次階段上機測試(計20%)+1次基礎理論綜合測試(占10%)。階段上機測試(閉卷)包括線性結構測試f線性表,棧與隊列等內容)、非線性結構測試(樹、圖等內容)、應用算法測試(排序、查找等內容),每次題目數量5-6,考試時間為120分鐘。階段上機測試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檢查學生對算法的理解、程序實現(xiàn)及調試能力;基礎理論綜合測試(閉卷,筆試)主要考核學生對基礎理論和算法的理解與應用,主要側重基本理論的考查;期末綜合測試(30%)以閉卷、上機方式進行,是對各章算法理解與掌握效果的綜合上機評測。
2.1 跨校選課平臺
2.1.1 線上成績實施方案
線上成績的實施主要依托遼寧省精品課平臺,通過平臺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達到教學要求。
1)視頻觀看:根據課程及學習安排,開放在線視頻內容,設定觀看時間段,督促學生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有效地進行課程內容的預習和復習。
2)在線作業(yè):根據課程進度上傳作業(yè),設定作業(yè)完成時間,學生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學生提交作業(yè)后,即刻由系統(tǒng)和教師以及助教同學共同完成作業(yè)批閱,學生可以隨時查看成績以及答案。在線作業(yè)的設置,可以讓老師更加及時準確的了解,當前課程內容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且根據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部分測試內容的數據統(tǒng)計:
圖1為測試以及作業(yè)中整體的同學答題情況,以及每道題目的同學答題情況,老師可以根據同學的答題狀態(tài)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3)訪問次數:對于線上視頻的觀看以及作業(yè)的完成,在成績設置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教師可以根據同學的完成情況,對進度交差的同學進行及時的提醒。
4)各類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達到增加興趣以及加深知識點等教學目的。
2.2 線下實踐
本課程共安排10次線下實踐課程,主要是針對在線的OJ測評系統(tǒng),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實操練習,有針對性地進行編程能力的訓練。
2.3 階段性測試
在教學過程中,一共安排了3次階段性測試+1次基礎類筆試測試,讓同學能夠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階段性的反饋當前的學習狀態(tài)。并且可以階段性地掌握當前的重點以及難點。
2.4 期末考試
在期末考試中,主要是以算法編程類為主,在前3次的階段性測試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類題目的考察,對同學可以在綜合編程能力方面進行考核。
3 改革的效果
本次改革的重點是將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成績進行過程化,并且需要進行跨校選課的內容需要進行學分的互認,將成績的認定更加的合理化,透明化,過程化。同時也秉承著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讓學習隨時隨地,有據可依。這樣的改革形式,可以進一步加強同學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學習不再是枯燥的老師講同學聽,逐漸地轉變?yōu)閷W生自主學習的模式上來,從而達到了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
經過跨校選課的實施,讓老師能夠深刻體會混合式教學的實際意義,以及通過階段性,過程性將所有的學習過程進行數據化,更加有助于老師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線上任務,預習章節(jié)內容、鞏固學習內容、學習擴展知識,達到了改革的預期效果。
部分學生學習數據統(tǒng)計結果以及綜合成績統(tǒng)計結果如圖2所示。
學生登錄學習平臺完成學習任務,具體登錄情況部分統(tǒng)計如折線圖3所示。
4 存在的問題以及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1)線上任務和線下課堂的結合性問題。首先,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必然會使用到互聯(lián)網技術進行技術支持,但是在課堂中,進行活動時,網絡的穩(wěn)定決定了互動現(xiàn)場的效果,所以外界影響因素較大。還有就是同學和老師對于首次使用的教學平臺不夠熟悉,所以很多想法并沒有實施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在安排線上和線下的時間方面也沒有經驗,所以有些章節(jié)設置不是很合理。
2)學生的學習效果。應用混合式教學后,學生在課下的工作任務大大加強,需要在課下花費很多的時間來看視頻,做任務以及測試。所以很多學生反映任務量有些大,而且本門課的實踐性較強,教學內容有難度,導致學生覺得時間分配方面有些不是太合理,應該在今后的實施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安排。
3)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后,在教師方面要求得非常高,比如對于每節(jié)課程的作業(yè)設置,每堂課程的活動設置,包括對于課后的學生的完成情況都要進行及時的觀察和整理,所以老師的工作量會加大很多。
參考文獻:
[1]繆靜敏,汪瓊.合作學習觀念與實施策略的分化——基于翻轉課堂的個案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8(3).
[2]王建明,陳仕品.基于線上課程和工作室制度的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3).
[3]陳東雨,許靜,姜紅霞,等.“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讀學分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7(4).
[4]江紅霞,段玉璽,袁玲,等.“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工作研究與實踐——以沈陽農業(yè)大學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7).
[5]張琦.“互聯(lián)網+教育”時代下區(qū)域化高校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新模式的思考——以“重慶大學城跨校選課項目”為例[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24).
【通聯(lián)編輯:謝媛媛】
收稿日期:2019-10-08
作者簡介:張媛媛(1981-),女,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分布式計算、移動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