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斌,楊檸溪
(1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急診科,廣東 廣州 510700,1076736530@qq.com; 2 武漢大學健康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1)
截肢術是指經骨或關節(jié)將已喪失生存能力、危害患者生命、沒有生理功能的肢體截除的外科手術。對于部分車禍重傷患者,因為患肢危及生命,不得不實施截肢術。這類手術對于患者,不僅帶來巨大的身體痛苦,也是心理、靈性的重創(chuàng),并嚴重影響其社會適應能力,因此患者的心理社會需求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視,并為其提供人文干預。
200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麗塔·卡倫(Rita Charon)醫(yī)生提出敘事醫(yī)學的概念。她將醫(yī)者的“敘事能力”定義為“吸收、解釋、回應故事和其他人類困境的能力”,在臨床實踐中這種能力表現(xiàn)在與患者共情、醫(yī)者職業(yè)精神的樹立、自我反思等行為,由具備“敘事能力”的醫(yī)護人員實踐的醫(yī)學就是“敘事醫(yī)學”[1]。當前,敘事醫(yī)學是醫(yī)學人文和醫(yī)學教育的重要課題,在敘事的過程中醫(yī)患能充分共情,搭建起醫(yī)患之間溝通的橋梁[2]。此外,敘事醫(yī)學本身也可作為一種患者心理干預的手段,其作用已經被證實[3]。本次研究運用敘事醫(yī)學的方法,研究者傾聽患者的故事,分析其敘事,以了解車禍截肢患者圍術期的心理社會需求,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臨床人文干預策略。
本研究使用立意取樣法,定性研究部分選取20位需要行截肢術的骨科車禍患者。人口學方面:年齡25~52歲,平均年齡38.8歲;性別:男15人,女5人;文化程度:碩士1人,本科12人,專科2人,高中及以下5人;工作單位:公務員及事業(yè)單位6人,各類企業(yè)專業(yè)技術人員及文員10人,工人、農民共4人。其中,13位患者需下肢截肢,7位上肢截肢。調查者向受訪者詳細講述本次訪談的過程和目的,在訪談開始前向受訪者發(fā)放訪談問題,受訪患者閱讀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定量研究部分選取40位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20人。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干預組患者對其進行人文干預,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診療。本次研究經武漢大學醫(yī)學部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本次研究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研究分為兩部分。在定性研究部分,運用基于敘事醫(yī)學的質性研究方法,在術前和術后對每位患者進行兩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每次30~60分鐘。視現(xiàn)場具體情況調整,訪談時間以資料“飽和”為準,需患者回答全部問題[4]。研究者對訪談過程現(xiàn)場雙人雙記錄,經過患者允許后對部分受訪者的訪談進行錄音。術前術后均有心理醫(yī)生或有輔導學教育背景的社工或志愿者在場,必要時提供安慰和疏導。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方面:①關于術后,您主要關心哪些方面,心態(tài)如何?②術后,您現(xiàn)在的情緒如何?③您和親人朋友等溝通多么,人際關系和溝通怎么樣,社會適應如何?④您有什么樣的心理社會需求?⑤您需要醫(yī)務人員做什么?研究在病房進行,氛圍安靜,時間充裕。
在定量研究部分,在患者入院時和出院后一個月,運用SDS和SAS量表測量患者自評抑郁焦慮情緒(SAS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02,SDS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11)。SDS量表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包括四個選項。累積20個條目評分為SDS總粗分,總粗分×1.25取其整數(shù)部分為總分??偡帧?0分提示存在抑郁情緒,分值越高,抑郁情緒越重[5]。與之相同,SAS量表的也以50分為界限,分數(shù)越高,焦慮情緒越重[6]。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情緒情況。
針對患者的心理社會需求,提出基于醫(yī)務人員的人文干預策略。第一,醫(yī)務人員更關注患者家屬的應對方式,與家屬充分溝通,使患者得到更多的、更恰當?shù)纳鐣С峙c關愛、安撫[7]。要求患者的主管醫(yī)生和護士在患者入院和出院時分別與患者家屬深入交流一次,告知其患者疾病特點、心理調適等注意事項,同時解答家屬的疑惑,疏導家屬情緒,家屬情緒的緩解也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不確定感和抑郁情緒。第二,將敘事醫(yī)學的理念和模式融入診療全程,特別是對于有傾訴需求的患者,耐心傾聽患者的敘事,給予恰當?shù)幕貞?,以全程追蹤患者的心理和社會適應狀態(tài),與患者締結情感共同體,給予患者愛和支持[8]。作為干預手段,在入院之初和術后,分別對研究組的每位患者進行一次1小時左右的敘事醫(yī)學訪談,分析患者的敘事,給予恰當?shù)幕貞陀嗅槍π缘慕】到逃c心理疏導[9]。第三,有效整合臨床醫(yī)護、社會工作者、心理治療師、康復治療師、志愿者等,組成專業(yè)的人文照護團隊,書寫患者的人文病歷,滿足患者身體治療之外的人文需求,全程關愛[10]。
定性研究對雙人記錄的文本進行整理,運用Claizzi分析程序分析文本,對資料進行精細閱讀、提煉分析、反思、編碼、分類、整合描述、返回研究對象求證、提煉主題[11]。此外,研究者(醫(yī)生)書寫患者的敘事醫(yī)學平行病歷,書寫、回顧患者的故事,理解病人的處境,反思執(zhí)業(yè)行為[12]。
基于上述步驟對訪談文本進行整理和分析后,定性研究得到以下結果:
車禍患者術前往往表現(xiàn)出較強的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即使已經進行術前談話,仍然對手術十分恐懼,難以猜測手術范圍及預后帶來的身體形態(tài)改變和之后的生活狀態(tài)。例如,25歲的男性患者A:“不知道截肢到底會截多少,會不會和醫(yī)生說的不一樣,大夫是不是騙我,手術中會不會發(fā)現(xiàn)壞死的地方更多,不敢想以后?!?4歲的女性患者F:“這要是真的腿沒了,真不知道以后什么樣,是不是走路都難呢?別人怎么看我,特別不想手術,感覺一切都是未知的?!?/p>
在術后,患者往往出現(xiàn)抑郁、焦慮、心里痛苦等抑郁情緒,社會適應水平較低,這些從語言中得以彰顯。例如,50歲的男性患者C:“很煩,突然就一條腿沒了,很痛苦,感覺回家也沒臉見人,不想跟人說話。我是來旅游的,玩一圈,回家腿沒了,不想見親戚朋友,也不想回單位工作?!?2歲的女性患者D:“從做完手術那天起,就沒睡著過覺,特別焦慮??偸遣蛔杂X看(腿),很痛苦。單位同事說來看我,都拒絕了,就想自己一個人靜靜,今天還把老公罵了,我知道他挺辛苦的,出這事誰也不想,也跟他沒關系,就是煩躁?!?/p>
患者的心理社會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安全需求、情感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方面。例如,45歲男性患者I:“我覺得缺了一條腿特別沒有自尊心了,很沒面子,我需要盡快安裝假肢。很希望回到單位他們能不把我當殘疾人看待,我不需要任何照顧。還能在原崗位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有升遷機會。”32歲的女性患者B:“我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安全感,總覺得失去了什么,所以要補回來,晚上常常醒來會惶恐,就是沒有安全感,我希望家人一直都在。我雖然不想見人,但是希望有更多的關愛,現(xiàn)在很敏感,喜歡老公跟我說話,希望朋友來電話或者微信,很想傾訴,渴望被關心。”
多位患者明確表示需要相關人文干預,并且舉出具體實例。例如,39歲的女性患者H:“我覺得我自己還是很難適應截肢后的自己,如果醫(yī)院可以幫忙請心理咨詢師等,我覺得是不錯的辦法。我也希望能多和醫(yī)生護士聊聊,想聽更多類似的案例,這樣才能知道以后怎么應對?!?2歲的男性患者K:“醫(yī)生把我的病治好了,但是是以犧牲了一條腿為代價,我更希望可以有更溫暖的關懷。感覺自己還有很多困惑,有時候感覺像夢一樣,希望他們能多來看看幫忙答疑,哪怕聊聊天也好,覺得自己是殘疾人了,沒人在乎我的想法了。我希望自己能快點從這個陰影里走出來,也需要更多的疏導,還有假肢的信息?!?/p>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指標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在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DS得分和SAS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SDS得分和SAS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P<0.01和P<0.001。同一組別縱向比較,研究組患者的SDS和SAS得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均為P<0.01。對照組的SDS和SAS得分在入院和出院一月前后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P=0.23和P=0.55。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和出院一周后的抑郁和焦慮情緒情況
注:*表示同一組患者,與自身干預前相比,P<0.05
定性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術前表現(xiàn)出較強的疾病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對于絕大多數(shù)車禍患者,截肢手術在意料之外,也從來沒有預想過術后的生活,因此有很強的不安全感。對于手術和自身病情的了解不充分亦是疾病不安全感的主要原因[13]。因此,需要更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以及社工、志愿者、護士的陪伴和撫慰。患者術后表現(xiàn)出抑郁等負面情緒,可能因為幻肢痛、對截肢的看法和重建的信心等有關[14]。這提示醫(yī)務人員應該通過敘事醫(yī)學的模式來理解患者的故事,明確患者的顧慮,以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與幫助[15]。此外,車禍本身是個極大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患者在經歷重大負性生活事件后往往表現(xiàn)出負性情緒,這提示骨科醫(yī)務人員應聯(lián)合心理科醫(yī)師開展更多的專業(yè)干預[16]。本次研究中,患者呈現(xiàn)出較強的安全需求、情感需求、自尊需求。肢體的殘疾影響了患者的自尊,患者出現(xiàn)一定的病恥感,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17]。定量研究證實,患者在術前和術后的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均處于較高水平,提示患者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更多關注。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社會適應水平較低,可能與社會支持和社會資本不足有關,說明醫(yī)務人員不僅作為治療者,還應該作為陪伴者、照顧者為患者提供社會支持??赏ㄟ^病友會,以及加強患者家屬健康教育等方式,設法為患者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此外,患者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因為車禍受傷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職業(yè)生涯,患者需要更多的自我實現(xiàn)。此外,患者本身也表明了人文關懷的需求,提示醫(yī)務人員應該提升人文勝任力,給患者的更多的關懷與支持[18]。
本次研究證實,經過人文干預的研究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得分均低于對照組,抑郁情緒和焦慮情緒程度顯著下降,這提示人文干預有助于患者心理健康。這與既往相關研究所證實的人文干預對患者的積極影響相同。例如,提高老年肺炎患者臨床治愈率,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6];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水平[19];降低無性伴侶勃起功能障礙患者焦慮與抑郁的負面情緒,并提升患者服藥的依從性[20]。人文干預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因為醫(yī)務人員是患者在院期間交流最頻繁的人,也是技術權威,是患者的健康所系,因此醫(yī)務人員的一舉一動,都對患者敏感的心理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這提醒醫(yī)務工作者應該給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對醫(yī)務工作者也提出來更高的道德要求和人文執(zhí)業(yè)的要求。
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為敘事醫(yī)學的臨床實踐,研究者嘗試走進車禍截肢患者的世界,理解其生命境遇;但在與患者締結情感共同體、啟發(fā)患者敘事、拓展患者敘事的深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醫(yī)務人員應更加重視患者的精神世界,深化靈性照護,為患者提供更有人文關懷的、更溫暖的醫(yī)療體驗,幫助患者重新建構疾痛的意義,坦然面對疾病,更加從容豁達。同時在患者的故事中提升敘事和反思能力,提升人文勝任力,以期更好地將敘事醫(yī)學的理念運用到臨床工作中[21]。此外,未來研究者應根據(jù)本次提出的人文策略,做出干預并進行效果評價,不斷完善人文干預水平,使其系統(tǒng)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