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
(上海市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yī)院臨床藥學科,上海 201620)
患者,男,74歲。無既往史,無過敏史。2018年2月26日因發(fā)現右腋下腫塊3 d前往社區(qū)醫(yī)院就診,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WBC)11.39×109·L-1,血小板計數(PLT)144×109·L-1,C-反應蛋白(CRP)86 mg·L-1,余正常,擬淋巴結炎,予新癀片(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批號:170804)每天3次,每次3片;鹽酸克林霉素棕櫚酸酯分散片(廣州一品紅制藥有限公司,批號:00117118)每天3次,每次3片。遵醫(yī)囑,服用5次后,患者發(fā)現鼻腔有出血,自行停止服用上述藥物。2018年2月28日發(fā)現全身皮膚廣泛出現瘀斑,遂前往當地中心醫(yī)院就診,急查血常規(guī)示:WBC 9.27×109·L-1,血紅蛋白122 g·L-1,PLT 2×109·L-1,CRP 64.6 mg·L-1;D-二聚體4.27 mg·L-1,后轉至我院急診,急查血紅蛋白115.00 g·L-1,WBC 8.58×109·L-1,PLT 1.00×109·L-1;CRP 64.6 mg·L-1;血糖7.10 mmol·L-1,白蛋白31.00 g·L-1,乳酸脫氫酶769.0 U·L-1,血鉀4.5 mmol·L-1,谷氨酸氨基轉移酶36.0 U·L-1L,測D-二聚體4.33 mg·L-1;診斷為藥物誘發(fā)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癥。2018年3月1日起予氨甲苯酸注射液300 mg、酚磺乙胺注射液2 g、白眉蛇毒血凝酶2 KU、口服凝血酶2000 U、甲潑尼龍琥珀酸鈉40 mg、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20 g,均每天1次,艾司奧美拉唑鈉40 mg,每天2次。期間2018年3月3—4日因血紅蛋白低于60 g,分別輸懸浮紅細胞各150 mL。2018年3月8日復查血紅蛋白70 g·L-1,WBC 16.87×109·L-1,PLT 219.00×109·L-1。患者情況穩(wěn)定,無發(fā)熱,腹痛,無新發(fā)現瘀斑,予出院后續(xù)隨訪。
根據我國藥品不良反應關聯性評價:①患者服用新癀片、克林霉素棕櫚酸酯分散片后出現瘀斑、血小板減少,兩者時間上有合理的聯系;②瘀斑、血小板減少符合該藥相關的不良反應報道,但是兩藥聯用后出現本例嚴重的血小板較少的報道尚未見;③患者自行停藥入院就診后血小板持續(xù)下降,經治療后,恢復正常。因此,關聯性評價意見為“很可能有關”。新癀片是中西藥復方制劑,由人工牛黃、腫節(jié)風、豬膽汁膏、肖梵天花、珍珠層粉、水牛角濃縮粉、三七和吲哚美辛等藥物組成,主要功能是清熱解毒、活血化淤、消腫止痛,臨床上廣泛應用于熱毒淤血所致的咽喉腫痛、牙痛、痹痛、脅痛、黃疸、無名腫毒等病的治療。用法用量為每天3次,每次2~4片,其不良反應有眩暈、皮疹、咽干、倦怠、胃部不適、輕度腹瀉,多在停藥后自行消失。文獻報道,新癀片常見不良反應與吲哚美辛成分有關[1]。從實際用量看,新癀片每片所含吲哚美辛劑量為5.8~8.0 mg,每天服用總劑量以每片含吲哚美辛8 mg,每天3次,每次4片計算,總量為96 mg,沒有超過吲哚美辛的每天最大劑量150 mg。即使沒有超過最大劑量,仍有服用新癀片致胃腸道出血的報道,其中2例胃出血導致外科手術治療止血,考慮與吲哚美辛的藥理作用(抑制COX-1)有關[2]??肆置顾嘏R床應用廣泛,不良反應報道較多,主要有胃腸道反應、過敏性藥疹,對造血系統的反應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一般為輕微的一過性。新癀片、克林霉素都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考慮為兩藥聯用后骨髓抑制的效果增強引起了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癥。建議避免兩藥不適宜的聯用,醫(yī)護藥及有關人員要做好安全用藥的宣傳教育,盡量減少患者自服藥物所帶來的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