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蛟 牟 琛
(蘭州大學 甘肅·蘭州 730000)
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指出,“我提出 ‘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盵1]2018年5月15日,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上再次指出,“‘一帶一路’ 建設是我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盵2]習近平多次闡明“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契合關系。本文基于“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耦合,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途徑。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矛盾運動的深化以及其制度內(nèi)涵的展開,馬克思所深刻剖析的“虛幻的共同體”[3]在全球范圍內(nèi)逐步生成?!疤摶玫墓餐w”充分表現(xiàn)出同一性、封閉性、排他性特質,這些特質消解了資本主義世界企圖實現(xiàn)自我重構的可能。因此,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一種新的理念去支撐和引導。馬克思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下考察了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共同體,但馬克思并未對共同體給出明確定義,不過馬克思特別關注不同共同體條件下人的發(fā)展狀態(tài)。[4]習近平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這一核心特質,為人類社會的未來走向提供了科學設想。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批判特質,揭露了資本主義所主導構建的“虛幻的共同體”的紕漏以及對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束縛;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解釋特質,剖析了全球治理、發(fā)展危機的問題根源以及對人發(fā)展的影響理路;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價值特質,提供了增進全球人民福祉的關懷性道路。
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xié)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盵1]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價值尺度到治理設想無不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了以“天下體系”為特征的價值理念,這種理念以東方文化的包容性來對接全球共識的治理體系和秩序體系,在深化“天下體系”和諧內(nèi)核的基礎上,進一步吸收和表達了“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中國傳統(tǒng)理念;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是一種體現(xiàn)儒家“義利相兼”理念的新型義利觀,這種義利觀是“義”和“利”的辯證統(tǒng)一,是“義利相兼,義重于利”,是東方文明特別是儒家文化基因的當代方案;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中國傳統(tǒng)社會“關系性”的哲學構思構建了理念自身的特殊性。正如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在國際和區(qū)域層面建設全球伙伴關系,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大國之間相處,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大國與小國相處,要平等相待,踐行正確義利觀。”[5]這種大小平等、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深刻映照著中國傳統(tǒng)“關系性”哲學的合理內(nèi)核。
十九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面臨的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zhàn)”。[6]面對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當今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人類命運的未來走向提供了可能。習近平指出,“面對時代命題,中國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中國愿同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fā)展全球伙伴關系……讓人類生活更加幸福美好。”[7]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尊重歷史發(fā)展的前提下,從增加人類福祉出發(fā),直面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復雜問題,從“同呼吸、共命運、齊發(fā)展”的視角思考人類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這種帶有高度凝練性的哲學理念是對人類命運走向的總體規(guī)定與現(xiàn)實把握,為人類所面臨的共同難題的解決提供了總體性思路。
從目標指向上來講,“一帶一路”倡議繼承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古絲路精神,其初衷和最高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多次闡明“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邏輯相關度和價值相似性,指明了全球關聯(lián)性日益緊密背景下“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契合關系。這種契合關系不僅是對全球風險與機遇的淺層共性認知,更是對人類命運未來走向的實踐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 “天下一家”“同患難”“共命運”“共克時艱”的理念意蘊,而“一帶一路”倡議以“政策溝通、道路聯(lián)通、貿(mào)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為抓手和載體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一帶一路”倡議設定了一個美好愿景,“一帶一路”倡議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指向變成美好現(xiàn)實,一個是理念目標,一個是實踐路徑,二者統(tǒng)一于中國作為全球性大國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國方案。
從價值指向上來講,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要構建一個更加安全、更加平等、更加和諧的人類社會,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xi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6]這種充滿著對人類社會高度關懷的價值理念為人類提供了更加美好的世界圖景。而“一帶一路”倡議聚焦的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特征的新型合作模式,旨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實現(xiàn)相互合作,促進全球人類福祉的增長。不難看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始終蘊含著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
在學術研究層面,國外學者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以務實研究和政策研究為主,甚至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解讀還帶有零和博弈的現(xiàn)實主義思維痕跡。在話語表達層面,“西方中心論”的認知局限始終隔斥著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東方化的話語理念。雖然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倡導的是一種“真正的共同體”的存在,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非西方性話語表述在他文化語境下不可避免地面臨話語認同缺失的尷尬境遇。在海外傳播層面,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的理念傳播還引發(fā)了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族情緒加劇和意識形態(tài)焦慮,最為明顯的表象特征就是“逆全球化”和“貿(mào)易保護主義”趨勢的加劇。
從地區(qū)風險來看,“一帶一路”倡議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面臨地區(qū)性的風險難題和思維局限。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著“天下一家”的可能性來解決關乎人類自身的難題,從而將這種共同體構建落實到每一個地域,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美好愿景的實現(xiàn)仍然面臨著地區(qū)內(nèi)部、地區(qū)之間復雜的政治、經(jīng)濟、民族、宗教、文明等方面的分歧和沖突;其次,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能導致的利益消解、價值滲透等方面的思考增加了彼此之間達成共識的難度,這種唯競爭性的分析邏輯構建了對立性的勢力邊界和文明邊界,導致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面臨地區(qū)層面的阻礙。
從歷史實踐來看,“一帶一路”倡議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存在歷史空白和認知偏見。一方面,馬克思所設想的“真正的共同體”是基于對資本主義邏輯的學理剖析而提出的對未來社會發(fā)展的設想,但這種邏輯推演缺乏長期有效的實踐支撐,對人類命運未來走向的整體性思考必然需要長期性的實踐磨合和路徑推動;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機制和載體平臺主要依靠以中國為首的部分國際行為體的推動,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仍持觀望、質疑、批評態(tài)度,以意識形態(tài)對立、國家利益對沖為特征的主體認知偏差仍然存在。
從批判性角度來看,西方國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解讀帶有片面性色彩。其一,限于意識形態(tài)、研究偏見、研究環(huán)境、多元思潮的影響,國外研究機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分析還停留在戰(zhàn)略博弈、矛盾沖突等領域,存在側重政策分析、實務分析、對沖分析等傳統(tǒng)西方思維來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特點。其二,觀念上的差異更集中在西方文明社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工具性解讀和盲點性認知上,排異性的“西方中心論”思想影響著普通民眾和社會大眾階層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心理認知,加劇了“民族消極情緒”及貿(mào)易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從系統(tǒng)性思維來看,西方國家長期主導構建的全球化體系形成了差序性的封閉等級系統(tǒng),這勢必導致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還面臨革新舊體系、舊系統(tǒng)運行模式的阻礙,因而造成新體系、新系統(tǒng)的形成面臨巨大的阻礙。換言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存量消解和增量構筑雙向統(tǒng)一的過程,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往往造成兩條路徑之間差異的擴大,導致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美好理念的實現(xiàn)面臨重重困難。所以,舊體系、舊系統(tǒng)影響下的地區(qū)負面因素也往往會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進程中起到阻礙作用。
從實踐性思維來看,長期性的實踐對接是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目標的必然階段,因此,短期內(nèi)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構建進程中的歷史空白和認知偏見的制約。習近平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也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xiàn)的目標。”[7]該目標的理念落地只能在客觀實踐中逐步累積經(jīng)驗優(yōu)勢,彌補歷史空白,同時也需要深化對外傳播與溝通,擺脫構建偏見。
從話語認同來講,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海外傳播能力建設,是增強國際民眾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策略。習近平指出,“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盵5]這種“天下一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需要在“一帶一路”的合作進程中,借助多樣化媒介傳播手段,采取和諧性的敘事模式,優(yōu)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海外傳播體系,增強國際社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感,化解多元文明間的矛盾心理和負面認識。
合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耙粠б宦贰苯ㄔO所提供的是開放性、包容性的合作平臺,是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推進沿線地區(qū)共同發(fā)展,而不是所謂的滲透策略、控制手段和債務陷阱?!耙粠б宦贰彼鶅?nèi)蘊的開放性、平等性、機遇性等原則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一方面,推動“一帶一路”實踐載體的經(jīng)濟建設,彰顯“一帶一路”倡議的經(jīng)濟含義和經(jīng)濟效益;另一方面,推動“一帶一路”實踐載體的外交、文化建設,通過多種形式的官方外交和民間交流,在建設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增強沿線地區(qū)和國際社會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共識,培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社會認同基礎。
從實踐經(jīng)驗來講,整合各個維度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一帶一路”倡議進行有效銜接,在實踐中彌補歷史空白和認知偏見,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必要前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建立合作化、平等化、共享化的國際性合作機制,需要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jīng)濟發(fā)展、文明交流、生態(tài)建設等方面建立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關系,需要倡導富有整體性、全局性、合作性、包容性的發(fā)展思維,以一帶一路的有力合作來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