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
匠心之美:新時代高職院校美育體系建構向度
楊 健
(沙洲職業(yè)工學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美育,為學校美育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規(guī)劃了改革發(fā)展路徑。新時代高職院校要把握好美育內(nèi)涵意蘊,抓住其人性教育的本質,重視發(fā)揮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獨特功能,消除美育碎片化、矮小化現(xiàn)象,以匠心之美為向度,建立全面綜合的審美教育,將美育體現(xiàn)在各專業(yè)、各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形成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校園文化的育人合力,構建一個完善的培育具有匠心之美的能工巧匠的美育體系。
高職院校;美育體系;匠心之美
教育部2019年4月印發(fā)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了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總體目標,“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師資隊伍建設和場館設施明顯加強,推進機制和評價體系日益完善,高校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顯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多樣化高質量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高等學校美育體系”。作為高職院校,理應遵照國家政策要求,加強新時代美育工作,從高職院校職能使命出發(fā),以培育學生匠心之美為向度構建學校美育體系。
“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這是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改進美育教學的要求,是黨的文件第一次對美育做出重要部署。之前的199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第一次正式將美育寫入國家教育方針,并與德育、智育、體育并列共同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國務院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曾提出要“加強美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之后在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15〕71號),成為了我國第一個美育工作的指導文件,到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中說道,“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本o接著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體藝〔2019〕2號),為指導和推動新時代高校美育改革發(fā)展指明了方向。這系列的文件、講話,已然成為國家意志,充分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對學校美育的高度重視,為學校美育構建了“四梁八柱”政策體系,規(guī)劃了改革發(fā)展路徑,使高校美育工作有章可依、有據(jù)可循,同時也凸顯了加強學校美育工作的緊迫感與責任感。
弄清楚什么是美育,對美育及相關概念內(nèi)涵意蘊作界定,是新時代高職院校如何開展美育工作、構建美育體系的前提。自古以來,人類就已有美育實踐和美育意識。我國古代有周公“制禮作樂”,春秋孔子以“六藝”教授弟子,奠定了中國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礎,形成了中國的美育傳統(tǒng);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將培養(yǎng)“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視為教育的歸宿,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都規(guī)定教育的內(nèi)容不僅要有哲學、科學、道德、體育而且要有美育。盡管中西方的古代教育傳統(tǒng)中都包含著美育的內(nèi)容,但都沒有提出“美育”概念,沒有建立美育的獨立體系?!懊烙币辉~最初是由18世紀德國古典美學家、“現(xiàn)代美育之父”席勒提出的,他在《美育書簡》中表達了追求人類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美育思想的核心。我國是蔡元培在《教育大辭書》中較早給美育下的定義:“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盵1]《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對美育的詮釋是:“培植、陶冶人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發(fā)展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與智育、德育、體育相對,又貫穿于智育、德育、體育之中,是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簡稱。”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對美育的描述是“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
以上對美育概念的不同表達,都將美育指向為一種教育。綜合起來看,美育是關于培養(yǎng)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的審美教育,是培植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陶冶情操、滌蕩心靈、提升文明素質的教育,從而使人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yǎng),且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懷、生命溫度,以及豐富精神世界的健康人。[2]這是一般意義上對美育概念的理解,縮小內(nèi)涵的狹義理解是專指音樂、美術、舞蹈、戲曲等藝術教育,但從廣義上理解,有人認為“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盵3]美育定義由狹義至廣義的變化體現(xiàn)了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yǎng)對象的審美素養(yǎng)(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質美育”則以上述目標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4],美育已上升為人性的教育,對提升自由人格和超越現(xiàn)實束縛,從而真正實現(xiàn)人的全面、持續(xù)和個性化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這是美育的本質,體現(xiàn)了美育的本體價值——形成健全的人格。正是“實質美育”的特性,把美育與美學教育區(qū)分開來。美學教育是美學理論、美學知識的教育,是實施美育的必要條件,卻不是美育本身。因為美育是以感性的形象體系為媒介、以情感人為特征的,是黨的教育方針——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
由此,我們要建構的高職院校美育體系,其邏輯起點是廣義的、實質美育概念,而不是狹義的、形式美育概念。高校美育不能等同于美學教育,也不等同于藝術教育,更不能囿于美術教育、音樂教育、舞蹈教育等具體教育教學。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的“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也印證了這點。新時代的高職院校美育,要緊緊抓住人性教育這一本質,在潛移默化中對高職學生進行心靈情操的陶冶、健康審美力的培育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這其中不僅有理論美育也包含著實踐美育,從理論到實踐的美育體系,來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應該說高職院校普遍比較重視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質全面發(fā)展,但具體到美育,總體上仍較薄弱,可能因為對美育的認識不到位,尤其是因對美育概念內(nèi)涵的認知存在偏差,學校美育的邏輯起點就出了偏差,以此影響到學校美育實際工作的措施與效果。前面講到,高職院校美育體系的建構,其邏輯起點是廣義的、實質美育概念,這是高職院校美育的應然狀態(tài),但不少學校的實然狀態(tài)是從狹義的、形式美育概念入手,忽視了美育的人性教育這一本質,忽視了通過美育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將高校美育等同于美學教育或等同于藝術教育,更甚于以美術、音樂、舞蹈、戲曲等具體教育教學替代美育,出現(xiàn)了美育碎片化、矮小化現(xiàn)象。
美育碎片化主要表現(xiàn)在普通非藝術類高職院校有美育但不成體系,課程設置、教育管理、師資隊伍、校園文化、資源保障等方面可能都有美育,但各自為政、散落各方的居多,有關美育的方方面面沒有統(tǒng)合在一起(當然藝術類高職院校例外),例如學校開設有爾雅美育通識課,也規(guī)定相應選修課學分,但學校缺少相應的美育教師,只能由學生自己通過線上學習獲取美育知識;校園文化及各類活動也有美育,但與課程關聯(lián)不大,缺乏統(tǒng)籌整合的協(xié)同推進機制。
美育矮小化主要表現(xiàn)在高職院校美育地位低,沒有像重視德智體一樣重視美育。高等職業(yè)教育是兼有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雙重屬性的教育類型,目前多數(shù)高職院校更傾向于專業(y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偏重于實用技術技能的傳授,忽視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忽略了對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繼而導致學生缺乏對美的追求,造成學生缺乏現(xiàn)代人格與個性,這不利于高職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還有一種認知,認為美育是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手段,美育從屬、包含于德育之中,與德育混淆不分,這實際上是把美育看成一種純?nèi)坏男问?,抹殺了美育自身的目的——個體的情感需求和個性的自由發(fā)展。須知美育不僅能提高道德情操,而且也能促進智力、體力的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這是道德目的所涵蓋不了的。
美育碎片化、矮小化使得高職院校美育存在辦學理念偏重技能、美育教育資源匱乏、學生美育意識淡薄、審美教育評價機制滯后等問題[5],這些都與滿足高職學生對優(yōu)質豐富美育資源的期盼不相適應,與當前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要求不相適應,與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育人體系不相適應。
高職院校出現(xiàn)美育碎片化、矮小化現(xiàn)象,究其原因,除了對美育的認識不到位、有偏差外,還有就是高職院校功利化所致,高職院校注重職業(yè)教育的工具理性,偏重于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教育屬性中的價值理性——技能人才的高素質培養(yǎng),由此忽視了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兼具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雙重屬性、雙重職能使命的高職院校,如何平衡好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以避免培養(yǎng)出的人才有失偏頗、不全面發(fā)展,還是要從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出發(f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高素質+高技術技能”型人才。要達到這個目標,高職院校應做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注重發(fā)揮美育獨特且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與作用,將美育擺到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同等地位,與德智體勞各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消除目前普遍存在的美育碎片化、矮小化問題,實現(xiàn)對學生人格與修養(yǎng)的培育和完善。
當我們重視美育,并構建美育體系時,要有個反映新時代高職院校美育的主旋律,以有益于燭照、引領學生人格的構建,這就要有一個向度。這個向度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就是要解決新時代我們要用什么美來育人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yè)風氣”。實現(xiàn)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勞動者大軍建設任務,高職院校要擔當主要使命?!秶衣殬I(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fā)〔2019〕4號)中指明: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把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作為優(yōu)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yǎng)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鄉(xiāng)新增勞動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造物之美,唯有匠心,不朽的工匠充滿了人性的美好和赤誠。十九大報告中的“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yè)精神,同時又是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能力、職業(yè)品質的體現(xiàn),是從業(yè)者的一種職業(yè)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xiàn)。工匠要具備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等方面不斷突破自我等優(yōu)良品質,[6]應有精益求精、追求極致之美的工匠精神。匠心之美與中華美育精神的內(nèi)涵和目標具有高度一致性,兩者都強調人文精神,有其特有的培養(yǎng)審美世界觀的作用、情感協(xié)調作用和文化養(yǎng)成作用,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其強烈感染力是一般的教育形式所不具備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除了有科學之真、道德之善外,還要有藝術之美的品格。美育是溝通科學與人文的橋梁,是感性與理性、形象與思想、情與境、知與意的直接統(tǒng)一,對高職學生人格的塑造更全面、更立體,方法更形象、更生動、更豐富,在高職院校專業(yè)化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其育人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形式都難以替代的。沒有接受過美育的學生,其人格發(fā)展和文化結構上將會存在缺陷。心靈情操的陶冶、健康審美力的培育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離開美育就難以達到。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呼喚美育。如果高職教育缺失美育,將很難培養(yǎng)出具有較高審美修養(yǎng)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很難培養(yǎng)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職院校要用匠心之美來育人,以此為向度構建美育體系。
用匠心之美為向度構建美育體系,在對美育進行頂層設計時,不能把美育局限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和通識教育之中,而要經(jīng)過專門的規(guī)劃和設計,從教育理念、目標、課程、師資隊伍、校園文化、協(xié)同參與等環(huán)節(jié)入手,建立全面綜合的審美教育,將美育體現(xiàn)在各專業(yè)、各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形成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校園文化的育人合力。[7]
在教育理念上突出美育的價值引領,重視思想和價值觀的培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擁有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培養(yǎng)目標定位在具有審美修養(yǎng)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有匠心之美的新時代能工巧匠。美育課程要區(qū)別專業(yè)藝術教育和普及藝術教育,依托本校相關專業(yè)優(yōu)勢和當?shù)亟逃Y源優(yōu)勢,以人為本、面向人人,拓展教育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開設線上線下的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藝術課程,強化藝術實踐,注重與專業(yè)課程的有機結合。加強美育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美育教師隊伍,提升非美育專業(yè)教師的美育素養(yǎng),做到讓一手粉筆字、一張PPT都是美的呈現(xiàn)。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美育的文化環(huán)境,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wǎng)絡、教室、走廊、宣傳欄等,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充分整合校內(nèi)外各類美育資源,推進美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形成美育協(xié)同育人機制,通過信息化建設與網(wǎng)絡資源平臺建設,促進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互動互聯(lián),推動校內(nèi)外資源設施共建共享,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注重一地一校的差異,推動美育的特色創(chuàng)新。
高職院校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關于學校美育的方針政策,從人的全面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高度,轉變教育理念,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主線,明確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筑牢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一發(fā)展根基,以匠心之美為向度,以滿足學生提升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fā)展,建立全面綜合的審美教育,將美育體現(xiàn)在各專業(yè)、各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形成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校園文化的育人合力,構建一個完善的培育具有匠心之美的能工巧匠的美育體系。
[1] 王向峰. 文藝美學辭典[M]. 沈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87.
[2] 王進玉. 美術教育不等于美育[EB/OL]. (2017-01-17) [2019-10-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1d2bbf80102wm57.html.
[3] 百度百科. 美育[EB/OL]. (2019-07-09) [2019-10-26]. https://baike.baidu.com/item/美育/1547244?fr=aladdin.
[4] 周德昌, 江月孫. 簡明教育辭典[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5] 付勝利. 提升高職院校美育立德樹人功效的思考[J]. 美與時代(下), 2017 (5): 58-60.
[6] 人民網(wǎng). 學習十九大報告?zhèn)鞒泄そ尘馵EB/OL]. (2017-11-28) [2019-10-30]. http://sh.people.com.cn/n2/2017/1128/c372900 -30972314.html.
[7] 王敏, 曾繁仁. 高校大美育體系的現(xiàn)代化建構[J]. 中國高等教育, 2017 (7): 7-10.
Beauty of Craftsmanship:Constructional Dire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al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Yang Jian
(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Jiangsu, China )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having formulat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policies for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lanne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ath.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should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the human nature education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unique fun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educate people and culture people, eliminate the fragmentation and dwarfis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beauty of craftsmanship.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embodied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each specialty and each course, forming the joint force of curricular activities,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nd campus culture, and constructing a perfect aesthetic educational system to cultivate the skillful craftsmen with the beauty of craftsmanshi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esthetic education; beauty of craftsmanship
G711
A
1009-8429(2019)04-0047-05
2019-11-08
楊健(1971-),男,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基礎科學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