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史傳傳統(tǒng)與中國現代小說
      ——以“五四”時期到建國前的小說為例

      2019-02-19 02:26:21何加瑋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史傳五四抒情

      何加瑋

      (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貴陽 550001)

      中國文學史上一直存在著兩大文學傳統(tǒng),一為抒情傳統(tǒng),一為敘事傳統(tǒng),這兩種文學傳統(tǒng)共同推動著中國現代小說的發(fā)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小說這種文體內在的發(fā)展,史傳傳統(tǒng)對中國現代小說的影響并不一定直接表現在形式特征上。正如陳平原所說:“千年以下,‘史傳’與‘詩騷’的影響于中國小說,已主要體現在審美趣味等內在的傾向上,而不一定是可直接對應的表面的形式特征?!保?]因而,我們不能僅從形式特征上機械地探討史傳傳統(tǒng)與中國現代小說的關系,而應該深入挖掘它們之間審美趣味的關聯性。實際上,史傳傳統(tǒng)和抒情傳統(tǒng)對現代小說的影響呈現出時弱時強的特性。在“五四”時期,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對現代小說的影響遠遠超過史傳文學對其產生的影響,但是到了30年代至建國前,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小說這種文體自身的成熟及長篇小說的興盛,史傳傳統(tǒng)對現代小說的影響又有所增強,它對這個時期的小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追求時代性與現實感,采用宏大的敘事手法等方面,注重以豐富多樣的人物形象來反映復雜的時代變化。然而,在現有的學術研究中,抒情傳統(tǒng)對現代小說的影響被著重強調,而史傳傳統(tǒng)對現代小說的影響卻受到忽視。當前學界對于史傳傳統(tǒng)與現代小說這一論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傳傳統(tǒng)對革命歷史小說、20世紀90年代中國長篇小說、新歷史小說及賈平凹小說等的影響及后者對前者的突破上,而鮮有學者探究史傳傳統(tǒng)與“五四”時期到建國前夕的小說之間的關系,可以說,長期以來,史傳傳統(tǒng)對“五四”時期到建國前的小說的影響是被遮蔽的。因此,本文探討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前學界對這一論題的研究盲點,而且為史傳傳統(tǒng)與現代小說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新的思考。

      一、抒情傳統(tǒng)與史傳傳統(tǒng)

      20世紀60年代,陳世驤先生在美國亞洲學會年會上曾做過一篇題為《中國的抒情傳統(tǒng)》的英文演講,在這篇文章中,陳世驤認為:“中國文學的榮耀并不在史詩;它的光榮在別處,在抒情的傳統(tǒng)里?!薄耙宰值囊魳纷鼋M織和內心自白做意旨是抒情詩的兩大要素。中國抒情道統(tǒng)的發(fā)源,《楚辭》和《詩經》把那兩大要素結合起來,時而以形式見長,時而以內容顯現。此后,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流便在這個大道統(tǒng)的拓展中定形。所以,發(fā)展下去,中國文學被注定會有強勁的抒情成分。”[2]由于陳世驤先生在留美和臺灣學者中影響較大,因而他所提出的“中國文學抒情傳統(tǒng)說”引起了臺灣學界的熱烈討論。從陳先生提出這一觀點的特定時間與場域來看,他的這一觀點也確有其合理性,因為他是從比較文學的角度提出的這一觀點,目的是將中國的文學傳統(tǒng)與西方的文學傳統(tǒng)相區(qū)分。而且他首次將中國古往今來的“詩學傳統(tǒng)”稱為“抒情傳統(tǒng)”,這一命題的提出推動了當時的一批學者從不同的文體、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文學史等方面對傳統(tǒng)做了很多理論性更強的研究。但是客觀地說,陳先生的這種觀點也有值得商榷之處,因為他太過強調中國文學的抒情特質而忽略了其敘事性?!拔逅摹币詠淼闹袊F代小說的確深受抒情傳統(tǒng)的影響,首先,這一時期的很多作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帶有一種普遍的主觀抒情傾向,這種抒情傾向與中國傳統(tǒng)文人固有的抒情氣質不無關系。有研究者指出:“在不到半個世紀的過程中,由魯迅首創(chuàng)的現代抒情小說,竟涌現出廢名、沈從文、艾蕪、蕭紅、師陀、孫犁、汪曾祺、卞之琳等一大批優(yōu)秀作家,獲得那么多令人贊嘆不已的精美果實,這首先自然因為中國豐厚的傳統(tǒng)詩文的哺育?!保?]其次,這一時期的小說觀是一種“綜合”的小說觀,周作人曾在1920年2月提出過“抒情詩的小說”這樣的概念,他認為“在現代文學里,有這一種形式的短篇小說,小說不僅是敘事寫景,還可以抒情”。[4]葉圣陶認為“僅僅一樁故事未必可以成小說”,郭沫若則認為“小說和戲劇是詩的分化”。再次,這一時期的抒情體小說有情節(jié)弱化,結構散漫,人物扁平化等特點,這就與史傳傳統(tǒng)注重故事性,強調謀篇布局,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特點大相徑庭。然而,雖然抒情傳統(tǒng)對“五四”以來的現代小說的形式及審美追求有著這樣那樣的影響,但是抒情傳統(tǒng)并不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唯一傳統(tǒng),與之并行存在而且相互補益的還有一條同樣歷史悠久的敘事傳統(tǒng)。在中國古代,就小說這種文體而言,它與史傳文學的關系更為緊密,因為中國古代沒有長篇巨制且敘事曲折的史詩,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敘事技巧成為了史傳文學的專利。正如石昌渝在《中國小說源流論》所說:“先秦兩漢產生的史傳著作上承神話,下啟小說,是我國敘事文學的藝術寶庫。史傳孕育了小說文體,小說自成一體后,在它的漫長的成長途程中仍然師從史傳,從史傳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研究中國小說如果不顧及它與史傳的關系,那就不可能深得中國小說的壺奧。”[5]可見,中國小說與史傳文學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實際上,從司馬遷的《史記》面世開始,中國文學的敘事性就在逐漸凸顯和成熟,而且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傳文學也極大地影響著后世敘事性文學的發(fā)展,其鮮明的史傳傳統(tǒng)也一直被中國后世的敘事文學所繼承和發(fā)揚光大。

      “史傳“一詞,較早出現在劉勰的《文心雕龍·史傳》一文中。在這里,劉勰所指的“史傳”是上起唐虞、下至東晉的各種史書,是歷史散文的總稱。史傳傳統(tǒng)的核心是實錄,即要求作家真實客觀地記錄現實,避免在敘述中參雜個人的主觀情感,講究寓褒貶于文字敘述,東漢史學家班固將其總結為“不虛美,不隱惡”。除此之外,史傳傳統(tǒng)還包括編年體(以時間為經,以人物為緯的線性結構)、紀傳體式(以人物為中心,在共時性中展開多個事件的結構)的結構方式、尚“奇”及第三人稱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的敘事方式等。史傳傳統(tǒng)對中國現代小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點:一為求真精神;二為以重大的歷史事件為題材;三為編年體、紀傳體的結構方式。求真精神主要體現在作家對題材的選擇及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上;編年體、紀傳體的結構方式也對現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手法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比如史傳中以記敘事件為中心的編年體和以刻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為小說結構類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比如史傳創(chuàng)建出的描寫、記敘、議論等表達方式成為了小說基本的表達方式”,[6]尤其是司馬遷開創(chuàng)的“以人系事”的紀傳體在結構上打破了事件發(fā)生的自然順序,敘事時間的重疊化使得在共時態(tài)中呈現多個事件成為了可能,這就使得作者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歷史,并為許多人物眾多、關系復雜且時空跨度極大的現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提供方法借鑒。

      二、史傳傳統(tǒng)與“五四”時期的小說

      盡管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對現代小說的誕生及發(fā)展有著種種影響,但是傳統(tǒng)的敘事題材與敘事技巧仍然潛移默化地對現代小說的演進產生著很大的作用。

      史傳傳統(tǒng)對“五四”文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求真精神及寫實主義的美學追求上。胡適是文學革命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曾對現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法及文體規(guī)范做過很多努力?!八J為現代小說的題材應該遵循真實性的原則,小說的藝術真實性必須建立在素材真實性的基礎上”,[7]而真實性的素材則源于小說家“實地的觀察和個人的經驗”,[8]他的這種小說的題材應該具有真實性的觀點必定會對“五四”早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者。他曾對中國古典文學有過廣泛的涉獵,其中包括神話、正史、野史、傳記、傳奇、短篇及長篇等文學樣式,這就使得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傳統(tǒng)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因而,中國古典小說、近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技巧也潛移默化地對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產生著影響,他的《狂人日記》就體現了他對史傳傳統(tǒng)的實錄精神的繼承。中國古典小說大多使用第三人稱的全知敘事,而鮮有第一人稱敘事。即使小說中出現“我”“余”等第一人稱,也只是作為他人或者他物的耳聞目睹者存在,目的是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在《狂人日記》的文言小序中,這個第一人稱“余”只是整個故事的轉述者,他的作用仍是增加故事的可信度。故事的主角是“狂人”,而“余”是與他分別多年的中學舊友,“余”“適歸故鄉(xiāng),迂道往訪”,然并未見其人,而只見其日記二冊,這日記“墨色字體不一”,可“知非一時所書”。而且其“記中語誤”,“余”也“一字不易”,小序的最后還特意留下了相識的具體日期,這種種純客觀的敘述,都是為了給人一種真有其人其事之感。而且,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中也曾說,他的小說中所寫的人事,“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fā)出去”。[9]可見,魯迅的小說創(chuàng)作帶有真實性特征。不過,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小說家們用文學手段對生活進行藝術加工,是為了讓小說所塑造的人物與描述的事件更具典型性與感染力。此外,在“五四”時期,那些“自敘傳”抒情小說也體現了史傳傳統(tǒng)的實錄品格。“郁達夫、淦女士、王以仁、郭沫若等人的‘自敘傳’抒情小說往往直接表現個人的生活經歷,宣泄個人的思想情緒,即使不是直接表現作者個人的生活,也明顯滲入了作者的心理、氣質和情感,以致作品中的某些知識者形象,與作家個人形象往往難于區(qū)分。”[10]54盡管這種小說強調自我情感的抒發(fā)、個人情緒的宣泄,但是它們多是作者對自己的生活經歷、思想情感的描寫,這就不可避免地呈現出真實性的特征。雖然郁達夫、郭沫若的“自敘傳”抒情小說更多是受到日本“私小說”的影響,但是他們當時欣賞并學習日本的“私小說”而不是日本其他類型的小說,說明他們對小說的審美追求與當時國內許多現實主義作家對小說創(chuàng)作求真精神的審美追求是保持一致的。

      史傳傳統(tǒng)對“五四”時期小說的影響還體現在寫實主義的審美追求上。這個時期的小說家們由于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其思維方式與創(chuàng)作視野依然呈現出本土化的特點,不過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催生了一種新的美學思想。方錫德將史傳傳統(tǒng)對現代文學的影響概括為:“它(史傳)與‘五四’前后傳入中國的西方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匯合融化之后,凝聚為一種抒情的寫實主義美學思想。這種現實主義美學思想在現代寫實小說中表現為一種深刻的歷史意識,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精神,刻畫人物性格的美學原則,和表達價值評判傾向的描寫筆法等幾個方面”。[11]也就是說,史傳傳統(tǒng)在“五四”時期與西方現實主義思想碰撞融合之后,在現代小說中呈現出了與其原本特點相異的特質,一為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精神,二為表達價值評判傾向的描寫筆法。早在1902年,梁啟超在發(fā)起“小說界革命”之時,為了將小說與政治革命相聯系,他就提出了小說是“文學之最上乘”的口號,而且竭力強調小說有啟迪民智的社會功能,他認為小說不僅有教民向善及支配人心的力量,而且可以改良群治,于是,小說便在梁啟超的倡導下承擔了改革政治與社會的責任,成為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們改革中國的力量與武器。他的這種思想后來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及參與者所繼承,魯迅及其他小說創(chuàng)作者的眾多改造國民性的小說作品便是這種思想的體現。后來,《新青年》開辟“易卜生專號”,使得易卜生的社會問題話劇風靡一時,后來還掀起了“問題小說”的創(chuàng)作熱潮。胡適的《易卜生主義》一文提倡文學為人生、重寫實的理論主張,同時,他還推崇易卜生對于社會現實的清醒的批判態(tài)度。他的這些文學主張在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皆有表現。前者主要表現在“問題小說”上,后者主要表現在“鄉(xiāng)土小說”中?!拔逅摹睍r期的“問題小說”所討論的問題涉及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但是這類小說只是尖銳地提出了當時社會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卻并沒有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寫作“問題小說”的大部分作家,后來都先后傾向于現實主義,葉圣陶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諷刺小說辛辣而平靜,他寓同情于紀實,通過社會心理來反映人物的心理。他的名作《潘先生在難中》塑造出了一個自私、疑懼、投機的小市民形象?!班l(xiāng)土小說”的創(chuàng)作者們通過對社會黑暗的暴露和農村丑惡習俗的批判,實現了由關心個人的感傷情緒到關注社會和民眾,由主觀抒情到客觀寫實,甚至諷刺批判的轉變。王魯彥的《菊英的出嫁》批判了落后鄉(xiāng)村的封建陋習,彭家煌的《慫恿》以喜劇性的方式展現悲劇性的故事,諷刺了農村中的各類丑惡人物。蹇先艾的《水葬》揭示出了閉塞鄉(xiāng)村的麻木靈魂,指出了一種國民性的精神病苦。

      三、史傳傳統(tǒng)與30年代到建國前夕的小說

      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和長篇小說的興盛,史傳傳統(tǒng)對這個時期的現實主義小說的影響顯得尤為突出。

      首先表現為注重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描寫,力求全景式的反映社會生活。史傳文學在歷史題材與人物選擇上都有所要求,它強調以各色人物的活動來表現重大的歷史事件,反映社會的時代面貌。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們便繼承了史傳文學的這一特點,他們傾向于以新近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題材,通過對普通人平常生活的描寫來反映復雜的社會面貌,從而展示那個時代的本質特征。茅盾便是具有上述典型特點的小說家之一,有研究者這樣評價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如果把茅盾的作品按其反映的歷史時代先后排列起來看,‘五四’運動前后到40年代末近半個世紀內現代中國社會風貌及其變化、各個階層的生活動向及彼此間的沖突,都得到了充分的藝術反映??梢哉f,茅盾為我們提供了一部20世紀上半時段中國社會的編年史?!保?0]360的確,茅盾的作品總是力圖全景式地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及復雜的社會變遷,他曾在《我的回顧》中說:“一九二八年以前那幾年里震動全世界、全中國的幾次大事件,我都是熟悉的,而這些‘歷史的事件’都還沒有鮮明力強的文藝上的表現……我以為那些‘歷史事件’須得裝在十萬字以上的長篇里才能夠抒寫個淋漓透徹。”[12]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他創(chuàng)作了小說《蝕》?!段g》以宏大的氣勢,真實地記錄了剛剛過去的大革命的歷史,反映了大革命失敗后人們的普遍社會心理。在談到《子夜》的創(chuàng)作時,他又表示自己有了大規(guī)模地描寫當時的社會現象的打算。他的《子夜》通過對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及其他各色人物命運的書寫,揭示了30年代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深入地描述了各階級的人的思想、性格、命運及其復雜的人物關系,被瞿秋白稱為“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他的《農村三部曲》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農村“豐收成災”的現實及農民的覺醒、反抗過程。巴金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亦深受史傳傳統(tǒng)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家庭生活是社會現實的縮影,他的長篇小說常常通過對普通人家庭生活的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狀況。他的《激流三部曲》通過對高家四代人在變化莫測的亂世中的生活經歷的敘述,記錄了封建大家庭走向瓦解與沒落,青年一代沖出宗法制的束縛、走向新生活的過程。老舍的《四世同堂》以北平的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對祁家、錢家、冠家及其他居民的生活描述及人物刻畫,深刻地反映了平民百姓在抗戰(zhàn)時期的艱難生活。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反映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農村土地改革運動的真實面貌。這些長篇小說都是現代小說家對重大歷史事實的文學表達,可見,中國現代發(fā)生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在現代小說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

      其次,史傳傳統(tǒng)對30年代到建國前夕小說的影響表現在求真的創(chuàng)作原則和妍媸畢露的審美原則上。在這個時期,求真精神對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追求藝術真實和美丑必露的寫人原則。巴金的長篇小說以描寫家庭生活為主,并且?guī)в袕娏业淖詡餍?,他的《激流三部曲》就是以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為原型而寫的。沙汀強調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對事物做客觀的描繪,他的《淘金記》中的人物白昔丹據說就是以他的一個親戚為原型的。路翎創(chuàng)作《財主的兒女們》則是由于他小時候目睹了舅舅一輩爭奪家產致使家族分崩離析的情形。受史傳實錄精神的影響,現代小說家們在塑造小說的人物形象時遵循妍媸畢露的審美原則,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血肉豐滿,性格復雜,立體感強的人物形象。這種人物形象不是作者主觀想象出來的,而是按照求真的原則創(chuàng)作出來的。茅盾在其《人物的研究》《小說研究ABC》《創(chuàng)作的準備》等理論著作中專門探討過人物設置及描寫的方方面面,他認為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應該由人物生發(fā)出故事,而不是為了寫故事而虛構人物。他的《子夜》中的人物形象吳蓀甫就是一個復雜豐滿的人物形象,他是一個民族資本家,精明能干,自信剛強,他的理想是振興民族工業(yè),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但同時他又在資本主義的危機中顯示出動搖畏縮,心狠手辣,外強中干的一面。他在家里既專橫又沮喪,面對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既果斷又畏縮,對工人斗爭既鎮(zhèn)壓又害怕。這個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與多面性增加了他的血肉感和真實感,使得他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人物畫廊中的一個成功形象。

      再次,史傳傳統(tǒng)對30年代到建國前夕小說的影響還表現在編年體、紀傳體式的結構方式的采用上。在30年代到建國前夕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編年體與紀傳體的結構方式共同推動著現實主義小說的發(fā)展。在這一時期,小說的推進基本是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的,重大的歷史事件與各色人物的生活狀況交織成了龐大的網狀結構,作家們通過對歷史事件和各色普通人物生活經歷的描寫來反映廣闊的社會現實。巴金的《家》采用“‘網傘式’的結構方式”,與《紅樓夢》采用中國家族的同堂制和聯姻制的結構方式一樣,以一個最高輩分的人物為尖頂,通過母子(父子)、夫妻、姑表、姨表、主仆等之間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形成了“網傘式”的小說結構。茅盾的《子夜》具有多重性的矛盾線索,使得小說在描述歷史事件、反映社會沖突、刻畫人物心理等方面從深度與廣度兩個向度上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其他現實主義小說。吳老太爺的到來帶出了農村土匪的猖獗和紅軍火種的燎原之勢;吳蓀甫的妻子與雷參謀的暖昧關系呈現了蔣介石中央軍與地方軍閥的戰(zhàn)爭較量;金融買辦趙伯韜對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威脅展現了外國資本勢力對中國民族資本經濟的壓迫與威脅;民族資本家孫吉人、王和甫等人的利益爭奪體現了民族資本經濟內部的矛盾與傾軋;工人勢力的增長和革命火種的萌芽無情地沖擊著民族資本經濟的發(fā)展,而農村經濟的衰敗以及農民的暴動對民族資本經濟的根基起著動搖的作用。這種縱橫交錯的宏大敘事方式既使小說記錄了廣闊的歷史事件與社會現實,也幫助小說塑造了眾多身份各異、性格復雜的人物形象。

      總之,史傳傳統(tǒng)對中國現代小說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這種影響在不同時期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本文只是初步地探討了史傳傳統(tǒng)對“五四”時期到建國前的小說的影響,其與十七年時期的革命歷史小說及新時期的現實主義小說之間的關系依舊十分密切,有待研究者的進一步發(fā)掘。

      猜你喜歡
      史傳五四抒情
      春 日
      玉石俱焚前夜被打撈:有個小白律師溫暖了涼薄
      會抒情的灰綠
      簡論抒情體
      怒江州紀念“五四”運動97周年暨“怒江青年五四獎章”表彰大會隆重舉行
      共青團曲靖市委成功舉辦紀念“五四”運動97周年表彰座談會
      從讀者角度看史傳文學中虛構存在的合理性
      青春歲月(2016年4期)2016-08-04 05:33:50
      《文心雕龍?史傳》矛盾的紀實觀及原因
      《紅樓夢》敘事藝術中的春秋筆法
      習朱會確定“五四”登臺
      宁都县| 彩票| 和平县| 濮阳市| 内江市| 大姚县| 红桥区| 通化县| 平邑县| 皋兰县| 东乌珠穆沁旗| 黄石市| 安陆市| 垫江县| 米泉市| 红河县| 老河口市| 康定县| 蕉岭县| 远安县| 大渡口区| 保靖县| 宿州市| 泗阳县| 商都县| 临西县| 合阳县| 延津县| 平湖市| 广昌县| 盐津县| 福安市| 安新县| 萨迦县| 山东省| 黄骅市| 合山市| 河津市| 合肥市| 美姑县|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