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玲 劉超
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教學質量,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結合我校教學實際情況,在臨床醫(yī)專業(yè)本科生中實施雙導師制,即學生在基礎階段由基礎醫(yī)學院老師主要負責,在臨床階段由臨床學院導師主要負責[1-3]。雙導師制在我校實施以來,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師生交流互動和制度推進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為了更好的讓獨具特色的醫(yī)學院校本科生雙導師制落地開花,我們開展了分別針對導師和學生的調查問卷,本文從導師的角度展開調查并分析原因,以便為醫(yī)學院校本科生雙導師制的順利實施并良性循環(huán)提供一定的參考數(shù)據(jù)。
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對象為錦州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和附屬第三醫(yī)院的66名老師,全部參與導師制的工作,本研究調查和統(tǒng)計時間為2018年8月。
調查目的:通過對實施學生“導師制”的學院進行抽樣調查,一是調查在校老師對“導師制”的了解情況;二是了解師生交流互動情況;三是了解本科生導師制度的激勵和監(jiān)督等情況;四是現(xiàn)行本科生導師制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4]。
調查方式:以調查問卷為主,匿名填寫,每題有效填寫人次為66次。
調查問卷表共有52個問題,涉及對對本科生導師制的了解情況、本科生導師制中雙方主體的關系、導師遴選條件、工作內容和工作職責、與本科生見面的方式、頻率和時間、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建議、對導師評價的主體、頻率和方式等問題。
對是否贊同實施本科生雙導師的調查結果表明:93.94%(62/66)的老師了解或熟悉本科生導師制,65.15%(43/66)老師認為有必要實行本科生導師制。31.82%(21/66)的老師認為學校非常重視本科生雙導師制,應積極推行;15.15%(10/66)的老師認為學校重視,但管理制度略不完善;37.88%(25/66)的老師認為學校比較重視,但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改進;15.15%(10/66)的老師認為導師制有點形式主義,沒有必要施行。對導師工作職責的調查結果表明:75.75%(50/66)的老師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24.25%(16/66)的老師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40.91%(27/66)的老師認為本科生導師和輔導員工作內容完全無交叉,51.52%(34/66)的老師認為兩者工作內容高度交叉,對本科生雙導師制實施效果的調查表明:77.27%(51/66)的老師認為學生受益非常大,22.72%(15/66)老師認為作用不大。
對導師選擇方式調查結果表明:84.85%(56/66)的老師認為本科生雙導師制中雙方主體是平等關系,學生可以爭辯與質疑。86.36%(57/66)的老師認為學生選擇導師應該雙向互選;89.39%(59/66)的老師認為學生可以申請更換導師。39.39%(26/66)的老師認為導師的研究方向應與學生所學專業(yè)相匹配;25.76%(17/66)的老師認為可不分學科和方向;19.7%(13/66)的老師認為只要學生感興趣即可。對師生見面方式和指導方式及頻率調查結果表明:71.21%(47/66)的老師希望有共同約定的見面次數(shù)及時間,22.73%(15/66)的老師希望學生主動聯(lián)系導師。74.24%(49/66)的老師認為應該對學生釆取單獨指導與集體指導相結合指導方式進行;最好的交流方式依次是面對面、QQ或微信、電話等方式;本科生導師最應為學生提供課程學習、心理、科研、思想品德、生活、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就業(yè)和選課方面的指導與幫助。在師生交流過程中,51.52%(34/66)的交流由導師主動發(fā)起,34.85%(23/66)的交流由院系統(tǒng)一組織,13.64%(9/66)的交流由學生主動提起。
對導師工作考核方式調查結果表明:78.79%(52/66)老師認為需要定期對導師制工作進行總結和交流,75.76%(50/66)老師認為需要對該工作進行評價;45.45%(30/66)老師認為對導師評價應該一學期一次,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學生評價、導師自評、導師互評、管理部門評價和教學督導專家。導師考核評價的內容包括導師日常指導記錄、被指導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被指導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情況、被指導學生的科研情況和被指導學生的獲獎情況。對導師評價標準的調查結果表明:45.45%(30/66)老師認為是師德風尚,40.91%(27/66)老師認為是指導能力。66.67%(44/66)的老師認為不應當對本科生導師的評價納入導師的年底工作考核,應獨立考核。51.52%(34/66)的老師認為應當對學生表現(xiàn)進行考核評價,且與課外創(chuàng)新學分、三好測評、獎學金評定、入黨、免試研究生等掛鉤。一半的老師持相反意見,認為學生有期末的獨立考核標準。46.97%(31/66)的老師認為有必要成立本科生導師制監(jiān)督小組,53.03%(35/66)老師持相反態(tài)度,認為有評價機制就可。50.00%(33/66)的老師認為我校導師制獎懲措施一般,37.88%(25/66)的老師認為獎懲措施不完善,只有12.12%(8/66)的老師認為完善。86.36%(57/66)的老師認為需要為導師的工作制定一定的激勵機制。
本科生導師制要想落到實處,充分發(fā)揮其效能,必須建立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5-6]。雖然在考核體系方面,大部分的學校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政策規(guī)定每位導師的選拔、評價標準,我校還采用《本科生導師制指導手冊》等形式對學生和導師之間的交流溝通時間、內容和形式給予詳細的記錄,但激勵、薪酬計量等相關制度都不太完善。本科生導師大多為從事一線教學科研和臨床經驗豐富的教師,日常工作繁忙,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勵措施,很難全面調動導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調查結果也表明,86.36%(57/66)的老師認為需要為導師的工作制定激勵機制,包括提供工作經費、計算工作量、在職稱評定、年終總結時予以加分、提供獎勵金、精神獎勵或表彰等。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發(fā)表論文、獲獎等,學校也應給導師以相應的獎勵[7-8]。
本研究中,在導師有過的與學生的交流中,51.52%(34/66)的交流由導師主動發(fā)起,34.85%(23/66)的交流由院系統(tǒng)一組織,余下的是學生主動提起。大部分學生對導師制缺乏參與的熱情,雖然有部分學生愿意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導師的科研和臨床工作,也往往半途而廢,因此部分學生主動聯(lián)系導師的意識薄弱[9-10]。另外,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造成本科生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也是阻礙本科生導師制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11]。
對如何界定輔導員與本科生導師的關系,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40.91%(27/66)的老師認為工作內容完全無交叉,認為兩者工作職責不同,輔導員專注于思政教育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本科生導師重在培養(yǎng)學習方法、專業(yè)精神、職業(yè)指導等。51.52%(34/66)的老師認為兩者工作內容高度交叉,因為本科生導師工作職責中明確規(guī)定本科生導師應起到思想引導、專業(yè)指導、學術指導和成長引領作用,兩者工作職責的重疊,使得導師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確[12]。當學生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咨詢輔導員,因此也弱化了導師的部分職能,使得導師制的實施趨于形式,沒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我國醫(yī)學院校的本科生導師制起步比較晚,而且專業(yè)性比較強,面臨問題眾多,實施效果有限。因此,有必要由學校定期開展座談討論,調查問卷和個別談話等方式發(fā)現(xiàn)并不斷完善本科生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促進本科生導師制健康有序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