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勤
(江蘇大學附屬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江蘇 昆山 215300)
腦卒中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而腦卒中合并糖尿病會增加患者的治療難度及腦卒中再發(fā)的風險,為此控制好患者的血糖水平,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行為干預應用于腦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中,現(xiàn)將應用效果匯報如下。
選擇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6例腦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69例,女37例,年齡在49-71歲之間,按照數(shù)字表隨機分組法將106例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57例,男37例,女20例,平均年齡(56.2±2.9)歲,腦卒中類型中腦梗死23例,腦出血29例,混合型5例,患者受教育程度中小學8例,初中13例,高中22例,大專及以上14例,糖尿病病程(7.8±0.7)年,對照組49例,男32例,女17例,平均年齡(55.7±3.5)歲,腦卒中類型中腦梗死20例,腦出血26例,混合型3例,患者受教育程度中小學6例,初中12例,高中20例,大專及以上111例,糖尿病病程(7.3±0.9)年,兩組患者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給予傳統(tǒng)護理干預,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介入行為干預,具體干預步驟包括:方案設計,收集每位患者年齡、受教育程度、病情、疾病知識掌握程度等基本信息,根據(jù)收集的資料制定個性化行為干預方案[1]。健康宣教,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表對每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調(diào)查,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病因、治療方法、高危誘因、并發(fā)癥、注意事項等,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分析每位患者各種日常行為的不足之處。飲食干預,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與日常飲食有密切關系,要求家屬每天將患者進食食物種類和數(shù)量進行登記,根據(jù)營養(yǎng)風險篩查表對患者日常飲食進行風險評估,要求患者多進食新鮮蔬菜,保持低鹽、低脂、高蛋白食物,避免進食辛辣刺激和生冷食物[2],。日常運動干預,指導患者進行日常運動鍛煉,鍛煉強度以患者不感受到疲勞為準,如以散步、打太極、柔力球等運動為主,每次運動后可幫助患者按摩肌肉,以促進患者肌張力恢復。認知干預,腦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jīng)功能損傷,可針對性給予注意力、記憶力訓練,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3]。
比較兩組患者血糖水平、NIHSS評分、BI指數(shù)及自我管理行為評分。血糖檢測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通過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檢測指標水平,判斷不同干預模式對患者血糖的影響[4]?;颊呱窠?jīng)功能損傷情況采用NIHSS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評分越低說明患者認知功能改善越好,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評定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評價項目包括進食、洗澡、大小便等日常生活活動,量表評分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佳。自我行為管理能力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表進行調(diào)查,該問卷表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疾病知識掌握、運動鍛煉、飲食控制、血糖監(jiān)測、心態(tài)調(diào)整、遵醫(yī)行為,每項調(diào)查內(nèi)容均采用十分制,評分越高說明自我行為管理能力越高[5]。
采用SPSS17.0軟件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分別采用t檢驗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相比對照組的血糖水平、NIHSS評分和BI指數(shù)都更優(yōu),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表2 兩組NIHSS評分及BI指數(shù)比較
觀察組相比對照組的自我行為管理評分更高,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
腦卒中合并糖尿病會增加患者致殘致死的機率,也會增加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難度及腦卒中再發(fā)的風險,為此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有積極意義,而單純依靠藥物治療難以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為此本文將行為干預應用于臨床中,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相比對照組的血糖水平明顯控制更好,這主要源于行為干預能有效控制患者飲食,通過指導患者適量運動和規(guī)范治療,從而使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這也是觀察組患者自我行為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的原因,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有助于患者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因此觀察組相比對照組的NIHSS評分和BI指數(shù)都更優(yōu)。綜上所述,行為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行為管理能力,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和認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