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瑩
[摘要]《我們吃什么》與《怎樣搭配食物》的課程雖然和學生的生活貼近,但活動以討論為主,學生的參與度往往出現始高終低的問題。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設計食堂助理、營養(yǎng)師、管家等人物角色,讓學生當主角,以獲得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科學;食物與營養(yǎng);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6-0062-02
食物與營養(yǎng)是一個和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學生了解不少,也有不少誤解,如他們認為水和脂肪沒有營養(yǎng)、不知道某類食物應該吃多少才合適等。這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但由于在科學課上這類話題以討論為主,比較抽象,所以要想讓學生在課上保持比較好的參與度,教師需巧妙運用教學策略。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主體角色感,因此將《我們吃什么》與《怎樣搭配食物》合并成《食物與營養(yǎng)》一課,圍繞“了解食物中的營養(yǎng)”“合理搭配食物”兩個問題,用兩個課時進行教學,并在課堂中設計三個角色,讓學生當主角。
一、用食堂助理角色引起學生討論的興趣
我校的學生大多數在學校吃午飯,但很多學生飯吃得并不多,挑食現象比較普遍,問其原因,學生一般都說是因為不喜歡吃某些菜。筆者就從這個問題引入:“食堂經理要請一個小助理來調查同學們究竟喜歡吃什么菜,誰愿意參與?”學生紛紛舉手,報出了很多菜名。筆者提出:“每個人喜歡的菜是不一樣的,食堂不可能每個菜都煮,不如選出三道同學們普遍愛吃的菜。那么,我們應該怎么選呢?”學生提出先提名十種菜寫在黑板上,然后投票。筆者在黑板上寫下學生提名的菜名,然后讓他們先在小組內投票,讓組長把組員們的投票結果登記在黑板上,這樣經過統計哪些菜上榜就清楚了。
筆者很高興地宣布學生完成任務了,然后聲稱準備和食堂經理打招呼,天天做這三道菜,學生立即表示反對,筆者假意不解。學生說:“天天吃會膩,營養(yǎng)也不全面?!惫P者立即稱贊:“口感當然要講究,營養(yǎng)問題其實更重要,下面就接著來討論食物與營養(yǎng)的問題?!?/p>
二、用營養(yǎng)師角色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意識
筆者希望學生能按營養(yǎng)成分給食物分類,但是按營養(yǎng)成分分類不好分,因為標準很難確定,教材中也沒有明確說明怎樣判定某種食物富含某種營養(yǎng)成分。
為了讓學生明確分類,經過查閱大量資料,筆者建議學生將某種食物的營養(yǎng)含量與常見食物的平均營養(yǎng)含量進行比較(蛋白質12%、脂肪25%、碳水化合物50%),超過平均營養(yǎng)含量就算富含營養(yǎng)。如每100克花生中含12.1克蛋白質、25.4克脂肪和5.2克碳水化合物,其中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都超過了平均值,但脂肪超得更多一些,因此可將花生算作富含脂肪類的食物。至于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因其在食物中的含量不多,可以比較籠統地確定為平均營養(yǎng)含量0.01%。對四年級學生來說,閱讀枯燥的食物營養(yǎng)成分表,比較多個標準,然后綜合判定,難度較大,且要花費很多時間,興趣會打折扣,也就談不上參與積極性了。
后來,筆者嘗試了新的方法,首先順著前面的話題,說明為了給大家更好地配餐,學校請來了營養(yǎng)師:“營養(yǎng)師在設計食譜之前首先要把食材分類擺放,然后挑選和搭配食材。各位同學就是學校請來的營養(yǎng)師,請各小組領取食物卡片并按照分類標準分類?!惫P者雖然沒有強調要按營養(yǎng)標準來分類,但是他們既然已經是營養(yǎng)師,應自動地根據營養(yǎng)成分來分類,不過他們也不清楚營養(yǎng)成分的分類標準,所以一般會按蔬菜、水果、肉類、糧食來分類。其實這些生活經驗是有用的,蔬菜和水果一般富含維生素,肉類富含蛋白質。但是學生也會對部分食物提出疑問,如不知道如何劃分花生、玉米、雞蛋等食物。這個時候,筆者就請他們翻食物卡片的背面看營養(yǎng)成分表,同時說明判斷的標準,他們就會主動閱讀,有重點地比較,并做出相對合理的分類。
三、用管家角色調動學生設計的積極性
學生學習了食物金字塔,了解了各類食物的搭配比例之后,設計科學的食譜就水到渠成。不過,教師接下來就讓學生設計一日三餐的食譜,效果并不好。有的學生草草了事,設計的內容中有兩餐直接寫“火鍋,內容不詳”——意思是食物很多,隨便老師想象。有的學生來來去去只寫了幾樣:青菜、肉、米飯。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平時做家務不多,缺乏生活經驗;二是他們的設計愿望不強,覺得這就是一個需要寫字的作業(yè)題而已。
因此,筆者改變教學策略,首先呈現顏色鮮艷、種類豐富的食物圖片,然后提問:“假如今天由你當家,你會選擇哪些食物來安排家人的三餐飲食?”學生聽后躍躍欲試,但筆者仍然不讓他們動筆寫,而是先讓他們開展小組討論。他們熱情滿滿地籌劃了一會兒,筆者挑兩個設計得比較好的方案在班上展示,夸贊他們會當管家,營養(yǎng)搭配合理,菜品有吸引力。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爭相展示自己的方案。筆者很遺憾地告訴他們,由于時間有限,沒辦法讓大家一個個地說,但大家可以把自己設計的科學美味的三餐食譜裝訂成實驗冊,互相學習。學生設計的食譜具體合理,精彩紛呈,效果很好。
新課改一直倡導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如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需要老師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在《食物與營養(yǎng)》教學單元,筆者設計虛擬的角色,將課堂的主角留給學生當,使他們主動地想辦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課堂參與度高,教學效果良好。
(特約編輯 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