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以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為己任,其中尤以馬爾庫塞的感性哲學及其愛欲解放論最為鮮明。他不僅要對歷史唯物主義施行人本主義的改造,而且要為馬克思的社會革命理論填補生物學的空白。馬克思異化理論和弗洛伊德壓抑學說的結合,人類解放與愛欲升華的相加,形成了馬爾庫塞獨具特色的感性主義的生命政治學。馬爾庫塞在他的代表作《愛欲與文明》的序言中明確說道:“在今天,為生命而戰(zhàn),為愛欲而戰(zhàn),就是為政治而戰(zhàn)?!盵注]Herbert Marcuse, E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 Beacon Press, 1974,p.3.這段宣言式的表白使其激進主義的革命理想躍然紙上。確實,馬爾庫塞的感性哲學正好契合了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爆發(fā)的青年學生造反運動,尤其是在1968年巴黎發(fā)生的“五月風暴”,他的名字不僅與馬克思和毛澤東齊名(馬克思Marx、毛澤東Mao、馬爾庫塞Marcuse,這三位思想家被學生運動參與者統(tǒng)稱為3M),而且他的著作還被當作“青年造反教科書”。當時,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墻上到處寫著:“改變生活”“讓想象力奪權”“把你的欲望當成現(xiàn)實”等標語口號。[注]讓-克勞德·卡利耶爾:《烏托邦的年代1968—1969:紐約—巴黎—布拉格—紐約》,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53頁??梢姡母行哉軐W及其愛欲解放理論深得青年學子們的青睞。事實上,馬爾庫塞在諸如《愛欲與文明》《單向度的人》《論解放》《論新感性》《藝術與革命》《審美向度》等一系列論著中,以其超前性的批判理論回應了當時興起的青年學生運動,并且逐步完善了他的愛欲解放理論。我們需要追問的是他的新馬克思主義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究竟有著怎樣的思想關系?感性哲學與藝術拯救是否可以完善馬克思的社會革命理論?生命愛欲的解放是否就是人類解放的真正通途?
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所爆發(fā)的青年學生運動,以及隨后風起云涌的各種“新社會運動”突然之間動搖了西方發(fā)達工業(yè)社會富裕而又穩(wěn)定的現(xiàn)實,同時也打破了各種傳統(tǒng)的社會政治觀念。在階級政治和政黨政治之外,出現(xiàn)了身份政治和生命政治這樣一些過去不曾被關注的文化政治運動。從校園里面開始的西方青年學生運動并不完全是經濟貧困所迫,也不完全是個人權益受損,而是出于對這個富裕社會的壓抑感和厭惡感,出于一種生命本能與文明秩序的對抗。依照馬爾庫塞的分析判斷,“從根本上講,這場斗爭是在努力追求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及其表現(xiàn)形式;它否定現(xiàn)存的整個體制,否定現(xiàn)有的道德和文化;它希望建立這樣一個社會:貧困和苦役在這個社會中將被廢除,隨著出現(xiàn)一個新的世界,那就是感性、享樂、和平、審美成為人的生存方式,成為社會本身的形態(tài)。”[注]Herbert Marcuse, On Liberation, Beacon Press, 1969,p.67.簡言之,青年學生紛紛起來反叛他們生活于其中的富裕社會,不服從他們父輩和老師的教誨,拒絕現(xiàn)實強加給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反叛和拒絕無一例外地指向生命本能所受到的種種壓抑。
在馬爾庫塞看來,西方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矛盾癥結問題不在經濟生產領域,也不完全在利益分配和階級分化之中,而是更多地源于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制度自身的壓抑性?!百Y本主義進步的法則就寓于這樣一個公式中:技術的進步=社會財富的增加(社會生產總值的增長)=奴役的增強?!盵注]Herbert Marcuse, 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 Beacon Press, 1973,p.23.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他使用了“發(fā)達工業(yè)社會”“富裕社會”“病態(tài)社會”“單向度的社會”“新型的極權主義社會”“攻擊性的社會”等名稱來概括其現(xiàn)實的基本特征。他想說明,現(xiàn)代社會是在用豐富的物質產品來消除個體需要和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從而化解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間的對立,使現(xiàn)代社會變成一個沒有真正的反對派的社會。“通過技術手段的建立,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逐漸走向極權主義。這種‘極權主義’不僅是一種社會的恐怖政治的結合,而且是一種非恐怖的經濟技術的結合,這一結合通過既得利益對需要的操縱而發(fā)生作用。所以,它能夠防止出現(xiàn)一種對整體的實際對立?!盵注]Herbert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Beacon Press, 1964,p.3.
正是在60年代席卷西方國家的青年學生運動中,馬爾庫塞看到了追求“非壓抑性生存方式”的愛欲沖動,看到了“愛欲的目標就是要維護作為享樂施受者的身體,要繼續(xù)完善生命有機體,提高加強它的感受性和開放性。實現(xiàn)愛欲的這個目標意味著:消滅苦役,改變環(huán)境,戰(zhàn)勝疾病和衰老,享受安寧的生活?!盵注]Herbert Marcuse, E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p.135.于是,從一種社會政治哲學角度來解釋發(fā)揮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就成了馬爾庫塞構建其感性解放哲學的思想進路。他十分認同弗洛伊德壓抑性文明理論,因為這個理論為他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批判武器。弗洛伊德為文明社會壓抑人的生命本能找到兩個原因:第一是文明建立之初,物質生活資料的匱乏迫使人類克制自己身上的享樂欲望,并將過甚的生命能量轉移到生產勞動中;第二是無意識的本能欲望很容易膨脹從而破壞社會秩序,因此需要壓抑人的本能沖動。馬爾庫塞對弗洛伊德的壓抑學說進行了改造,他一再強調文明與本能之間并不是永遠對抗的關系,文明與壓抑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壓抑是歷史的產物,那么壓抑也將被歷史所消除。在他看來,文明社會的壓抑可以區(qū)分為兩種:即“基本的壓抑”(basic repression)和“超額的壓抑”(surplus repression)?!盎镜膲阂帧笔前殡S著文明社會的建立而形成的,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無可否認的;但是,“超額的壓抑”是在文明社會的發(fā)展中不斷膨脹出來的,當代發(fā)達工業(yè)社會對其社會成員實施的全面管理,就是這種“超額的壓抑”。
現(xiàn)代人似乎有著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然而,在馬爾庫塞看來,現(xiàn)代人的“自由”不過是壓抑性文明制度的派生物,因而是一種被操縱的“自由”?,F(xiàn)代人擁有的“自由”不過是一種“偽自由”。因為,現(xiàn)代人的種種需要并不是源自生命本能,而是由現(xiàn)代社會按照其生產邏輯及其價值取向造就出來的。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新型極權主義具有兩個特征:一是社會的完全一體化,包括需要的一體化、利益的一體化和價值的一體化。隨著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擴大,現(xiàn)代社會似乎成了一個整齊劃一的社會,很少見到與現(xiàn)代社會真正離心離德的力量,也很少聽到反對現(xiàn)代社會的批判聲音。二是全面實施“工業(yè)技術的控制”,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對人的生命活動進行有效的操縱??梢钥吹剑凹夹g的合理性已經變成了政治的合理性。”[注]現(xiàn)代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技術統(tǒng)治系統(tǒng),人們屈從于生產技術的管理,必須接受技術合理性的統(tǒng)治。在日益完善的技術條件下,現(xiàn)代社會變得更具有操縱性?,F(xiàn)代社會用盡一切手段將現(xiàn)代人培養(yǎng)成為“單向度的人”。這種人只是為了消費商品而生活,“他們把小汽車、高保真音響、錯層式家庭住宅、廚房設備當作生活的靈魂。把個人束縛在社會上的機制已經變化了,社會控制正是在它所產生的新的需要中確立起來的”。[注]
現(xiàn)代社會采取花樣不斷翻新的滿足方式來推行它的有效統(tǒng)治,從而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人“超額的壓抑”。顯而易見,現(xiàn)代社會的操縱性管理愈是合理化,其手段愈是趨向技術化,管理領域愈是全面滲透化,被管理的個人試圖改變壓抑狀態(tài)的途徑就會變得不可想象。人類文明的進步本應該推進自由公正社會的實現(xiàn),然而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成就并沒有真正服務于人性的本來需要,而是在不斷地制造各種“虛假需要”以籠絡住現(xiàn)代人的心理。我們如果運用心理學對現(xiàn)代人的生活狀況進行診斷,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的病癥所在。這個社會沒有讓人的生命本能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因而使人的自由的現(xiàn)有形式與可能達到的理想形式之間產生了巨大的鴻溝。從現(xiàn)代人的日常心理狀態(tài)而言,他們并沒有從技術進步中找到真正的快樂,相反總是抱有一種擔憂甚至恐懼。因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是非理性的,“它的生產率是對人的需要和能力的自由發(fā)展的摧殘,它的和平要依靠不斷的戰(zhàn)爭威脅來維持,它的發(fā)展取決于對平定個人、國家和國際之間生存斗爭的真正可能性的壓制”。[注]Herbert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XVI,p.9,p.IX.
馬爾庫塞手握一把裁定現(xiàn)實和批判現(xiàn)實的理論尺子。這把尺子就是他綜合了馬克思和弗洛伊德之后所建立起來的愛欲解放論。他不能接受這個社會是因為這個社會壓抑了人的生命本能,他試圖改變這個社會是因為這個社會制造了種種“虛假的需要”。那么,我們能否改變現(xiàn)代人的異化現(xiàn)實呢?我們能否做到使文明的發(fā)展與人性的自由協(xié)調起來呢?馬爾庫塞力圖從揭示“超額壓抑”來尋找現(xiàn)代社會異化的根源,并在指責其對生命感性進行操控和扭曲的同時,尋求一種徹底消除“超額的壓抑”的現(xiàn)實可能性。根據他的論證思路,在物質生活資料愈來愈充足的今天,在科技發(fā)展使得勞動強度大為減輕的條件下,即使是文明社會固有的“基本壓抑”也在逐漸弱化,現(xiàn)代社會所實施的“超額壓抑”就顯出其不合理性。60年代青年學生運動矛頭指向的就是這種不合理性所帶來的壓抑性,他們爭取的并不是更多的經濟利益和消費滿足,而是向往一種感性充分釋放和愛欲得以升華的生活方式。
在對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理論解讀中,馬爾庫塞明確提出,馬克思把“一切屬人的感覺和屬性的完全解放”看作是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征。只有這種解放才是對私有財產的廢除。感覺的解放意味著感覺在社會重建過程中成為有用的力量。在馬克思的思想視域中,人作為一種自然存在物,始終是對象性和感性地活著,始終與現(xiàn)實的對象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始終在對象世界中產生和確認自己的本質?!案行浴焙汀白晕覍崿F(xiàn)”,乃是馬克思人性觀的基本規(guī)定。從人類的本質規(guī)定來說,感性或者情欲乃是人的現(xiàn)實的活動力和自發(fā)性,是人強烈地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本質力量所在?!艾F(xiàn)在我們可以懂得為什么馬克思強調‘人的感覺、情欲等等……是對本質(自然界)的真正本體論的肯定’。同在異化勞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的憂傷和需求不純粹是經濟上的問題一樣,在感性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的憂傷和需求也不純粹是認識上的問題。在這里憂傷和需求根本不是描述人的個體的行為方式,它們是人的整個存在的特征。它們是本體論的范疇?!盵注]馬爾庫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載《西方學者論〈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113頁。
當然,在馬爾庫塞看來,馬克思只是肯定了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和情欲,但還沒有具體和深入地去探究感性和情欲的活動特征,這樣給經典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留下了許多生物學的“空白”。因此,需要借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從生物學的角度去挖掘人的本質規(guī)定。在對人性問題及其感性本質的根本把握上,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及其愛欲理論已經走在了前面。精神分析學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在于,它深入地揭示了人的心理秘密,并且將人的本質規(guī)定充分地生物學化了。弗洛伊德主義之所以遭到了眾多非議,源于它始終認定人的性沖動乃是人的原始本能。性沖動不僅是人身上最最強烈的生命欲望,而且還是人獲得快樂的根本途徑。弗洛伊德最開始將性沖動限定在男女相互之間的性活動范圍里面,具體探討了各式各樣的性滿足方式。但是,他后來明確提出了“愛欲”(eros)的概念,以此作為一個更加廣義的性活動概念。狹義的性欲概念(sexuality)和廣義的性欲概念相比較,前者只是局部的和有限的,而后者則是全身心的和多形態(tài)的。事實上,“愛欲”這個廣義的性概念可以直接等同于人類天生的本能沖動,體現(xiàn)了人始終追求快樂的原始渴望。我們應該看到,“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種‘人’的理論,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學’。這一理論使弗洛伊德成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我們的目的不是去糾正或者完善弗洛伊德的理論概念,而是要發(fā)揮出這些概念的哲學和社會學的意義。”[注]Herbert Marcuse, E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p.15.
馬爾庫塞當然不是簡單地停留在弗洛伊德的認知層面上,而是對于“性欲”和“愛欲”進行了一番哲學上的闡釋。按照他的解釋,性欲只是局限在特定的范圍,即一種單純的限定在生殖器官的性行為;愛欲則是整個生命體的活動,表現(xiàn)為多形態(tài)的性欲。可以說,愛欲是性欲的升華,是性欲在量上的增加和在質上的提升。與性欲的活動特征相比較,在欲求的對象上,愛欲不再局限于一般的性對象或異性,而是進入了非生殖性的本能活動領域,也就是說從肉體的快樂轉向了精神的快樂,從單純的性感轉向了廣泛的美感;在活動的范圍上,愛欲擺脫了生殖器官及其行為的至高無上性,將本能快感擴大到整個生命有機體,使性欲的滿足從一般的異性結合發(fā)展到所有情感的關系領域;最重要的是在欲望的目標上,愛欲要從追求局部快樂轉向追求苦役的消除,也就是說愛欲向往的不只是性欲的解放而是整個生命體的解放?!皭塾哂械奈幕ㄔO力量是非壓抑性的升華,因為它并沒有偏離或者阻礙性欲的實現(xiàn)。相反,愛欲在獲得了性滿足的同時還要更上一步,還要追求更多的目標,追求更加完全的滿足。”[注]Herbert Marcuse, E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p.134.由于愛欲的作用,人類的生存斗爭始終遵循著“滿足的邏輯”,并且一直在為實現(xiàn)生命的自由而努力。
為什么說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病態(tài)社會”?為什么說現(xiàn)代人并沒有真正的自由。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性解放運動”所帶來的性自由,并沒有動搖現(xiàn)有壓抑性文明的基礎。只要生命的“愛欲”沒有得到真正釋放,人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因此,現(xiàn)代人還是戴著腳鐐和手銬在跳舞?!霸诩夹g面紗的后面,在民主政治面紗的后面,顯露出這樣一個現(xiàn)實:對人的全面奴役,人的尊嚴因預先規(guī)定的自由選擇而淪喪。” “人的解放”不能僅僅看作是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層面上的某些變革,而是要把解放的目標引向生命的感性層面,也就是以愛欲升華為根本目標的“感性解放”。60年代西方社會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文化叛逆運動,尤其是青年學生以改變生活方式為取向的社會造反運動,使得馬爾庫塞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西方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中,革命的主體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所獨占,而是轉到了青年學生身上;革命的動因也不再是經濟上的貧困,而是對于這個異化社會的反感和抵觸;革命的道路也不再是槍林彈雨式的暴力斗爭,而是一種“大拒絕式”的文化觀念變革?!案锩褪且獜氐椎馗淖兾镔|的和文化的需要,徹底地改變人的意識和感性,以及人的勞動過程和休閑時間。”[注]Herbert Marcuse, 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p.29,p.31,p.33.按照法蘭克福學派另一代表人物E.弗洛姆的主張,“如果人生活的環(huán)境是違背人性、人類發(fā)展和心智健全的基本需要,人就不能不反抗;他或者走向墮落和毀滅,或者創(chuàng)造一些更符合人性需要的條件?!盵注]E. 弗洛姆:《健全的社會》,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8年,第18頁。
對于馬爾庫塞而言,社會主義革命并不只是單純地為了充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也不只是簡單地把人們的需要從一個較低的水平提高到一個較高的水平,而是要同現(xiàn)有的生活方式決裂,讓生活的內容產生質的飛躍。這種生活方式的劇烈變革主要在于反對既有的勞動分工,反對無限擴大的商品生產,反對那些只認物質財富的人,反對隱藏在技術后面的奴役和幸福生活后面的匱乏,反對破壞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活方式等異化現(xiàn)實?,F(xiàn)代人將隨著物質需要的滿足而同時獲得生命的自由?!叭水斎贿€繼續(xù)是一個動物,但他已經是這樣成為動物和保持自己是動物的:他使他的動物存在成為他的自我,成為他的作為主體的自由的組成部分?!盵注]Herbert Marcuse, 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p.29,p.31,p.33.馬爾庫塞的感性哲學及其解放邏輯,非常明確地指明當代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是一個不符合人類需要的社會,所以需要進行徹底的價值更新。在馬爾庫塞看來,“建立一個無階級社會的先決條件是要改變個人的沖動和需要,使其在社會歷史的范圍內得到合理的滿足。社會存在與個人生活休戚相關,如果不是扎根于個人的本能活動中,社會的變革是不可能的?!盵注]Herbert Marcus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Toward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Beacon Press, 1978,p.26.換言之,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用一種新的感受方式去聽、去看、去想、去說、去做。不同的感受力將會導致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既是一個心理學的真理,也是一個社會學的真理。由于我們的感受力的遲鈍化,我們的生命力不斷地減弱,我們喪失了想象力,并且丟棄了好奇心。我們已經習慣于現(xiàn)實生活的既有安排,習慣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生產節(jié)奏?!皢蜗蚨鹊娜恕本褪侵改切┍滑F(xiàn)實原則所統(tǒng)治的人,其感受力嚴重退化,因而只相信眼前的一切。所以,徹底的社會變革首先應該是一場感性的革命,就是以培養(yǎng)和重塑“新感性”作為前提條件。然而,“新感性”的形成必須借助于藝術的政治潛能,即藝術天生具有反抗一切壓抑性的沖動。簡言之,藝術可以充當革命的急先鋒。
德國詩人席勒這樣說過:“政治問題必須假道美學問題, 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盵注]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14頁。馬爾庫塞無疑是認同這一觀點的,因為他始終堅持藝術的政治潛能就在于通過喚醒人們的心靈來實現(xiàn)社會的真正變革。馬爾庫塞之所以在藝術審美活動中找到社會革命的通途,是因為他完全相信藝術審美活動與人的感性有著一種天然的聯(lián)系。藝術的烏托邦就是生命的烏托邦,自由的烏托邦,當然也就是革命的烏托邦。藝術所具備的政治潛能就在藝術作品的審美形式中。藝術借助它的自主性和幻想性,它反對現(xiàn)存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同時又超越這些異化的現(xiàn)實?!八囆g的自主性包含這樣一個絕對命令:‘萬物皆變’。如果說人和自然的解放是完全可能的,那么壓抑和異化的社會關系就必須徹底改變?!盵注]Herbert Marcus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Toward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p.24.在馬爾庫塞的眼里,藝術就是反抗。因為藝術總是在顛覆我們的習見和偏見,總是不斷地在推翻那些固有的經驗認識。究其審美活動的效應而言,藝術對于我們的感覺和意識往往產生破壞性的作用。當然,藝術的革命性不在于它喊出了幾句革命的口號,也不在它是專門為哪個階級而寫,而是在于它是不是表現(xiàn)了人類普遍的奴役狀態(tài),是不是突破了完全被蒙蔽起來的社會現(xiàn)實。馬爾庫塞就是按照這個標準來肯定卡夫卡、畢加索、貝克特等先鋒藝術家,強調在這些藝術大師的作品中都具有以下的政治訴求:顛覆人們習慣的感受認知方式,控訴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展現(xiàn)生命應有的自由圖景。
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對象世界,乃是人類的自由實踐的基本特征。這不僅是馬爾庫塞對于馬克思解放美學的解讀,而且也是他信奉的審美救世主義。顯然,藝術對于愛欲和感性的肯定,對于生命能量的釋放,使它負有一個反抗異化現(xiàn)實的使命。藝術活動往往體現(xiàn)了生命的快樂原則,因此它才要反對商品拜物教。盡管藝術審美活動不能直接改變世界,但是它可以喚醒那些能夠改變世界的男男女女的意識。感覺的解放,必然伴隨著意識的解放。藝術所服從的不是既定現(xiàn)實原則的規(guī)律,而是否定既定現(xiàn)實原則的規(guī)律。藝術的這種唱反調的力量促使人們放棄那些一本正經的東西,在厭惡和拒斥的心理中生發(fā)出反壓迫的感性認識。藝術活動可以讓人們講著擺脫現(xiàn)實奴役的語言,使麻木僵硬的生命開始唱歌跳舞。感性一直受到排斥和打壓。它需要沖破一切束縛?!拔拿鞑皇鞘垢行岳硇曰估硇愿行曰?,從而調和它們各自的沖動,而是使感性屈服于理性,導致感性只能采取破壞性的行動來表明自己的生存權利,最終理性的暴戾迫使感性收斂而變得枯竭荒蕪?!盵注]馬爾庫塞等:《工業(yè)社會與新左派》,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6頁。馬爾庫塞將感性和想象力的解放看作是革命的前提條件,因為感覺決不僅僅是作為建構現(xiàn)實的認識論基礎,而且還是為了解放的利益而對現(xiàn)實進行變革的基礎。
追求美意味著追求感性的解放和生命的自由。這就意味著要徹底改造現(xiàn)代技術所營造出來的社會現(xiàn)實,消除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種種異化現(xiàn)象,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性的真正需要,從而給人帶來完美的幸福。那么,人所尋求的完美幸福是什么呢?馬爾庫塞在弗洛伊德幸福觀的基礎之上強調,人類的幸福其實就是幼時愿望的實現(xiàn),生命完全的自由表達。為什么再多的財富也不會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這是因為金錢和財富并不是我們幼時的愿望。因為在幼兒的眼里,唯有不受拘束的生命游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幸福。做游戲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最喜歡的活動。生命游戲是完全發(fā)自內心的需要,是身體得以展現(xiàn)和釋放的舞臺。游戲的世界幾乎就是一個感性化和愛欲化的世界。在沒有權力和資本的介入、沒有商業(yè)和消費的操縱的生命游戲中,感性生命將獲得不曾有過的自由。
席勒“游戲沖動”的人本主義圖景,構成了馬爾庫塞感性哲學的思想背景。席勒感受到現(xiàn)實人性所遭受的種種異化:如勞動分工使人的生命活動被肢解而變得支離破碎,國家機器的強化使人的生命活動受到壓制。他因此呼吁人性的完整和統(tǒng)一,并且提出用“游戲”來化解“強制”?!坝螒驔_動”消除了一切強制性的規(guī)定,使人在肉體和精神方面都能得到自由的宣泄,“說到底,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盵注]席勒:《審美教育書簡》,第80頁。馬爾庫塞將席勒闡明的“游戲沖動”解讀為“超額壓抑”的消除,看作是生命愛欲的解放。似乎可以這樣設想:在一個非壓抑性文明的生活狀態(tài)中,性本能的快樂不再局限在生殖領域,而是擴展到整個身體,擴展到生產勞動和藝術創(chuàng)作。當愛欲的宣泄和滿足沖破了生殖活動的限制之后,生命本能可以得到自然的表現(xiàn),身心就變得快樂化。以往苦役般的勞動變成了生命游戲化的自由自覺活動。每個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勞動不再是被迫和強制的??偠灾?,人的存在不再是勞作的苦役而是生命的游戲。
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傅立葉的烏托邦設計,也同樣構成了馬爾庫塞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基礎?!熬拖窀盗⑷~以和諧世界的名義同文明世界交戰(zhàn)一樣,馬爾庫塞以他所衷心呼喚的新感覺的名義運用其批判理論進行著反對工業(yè)資本主義的斗爭。”[注]M.昂弗萊:《享樂的藝術——論享樂唯物主義》,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第337頁。傅立葉空想社會主義寄希望于生命愛欲的充分滿足,其中描繪的未來世界充滿著佳肴、愉悅、溫柔、輕佻、奢侈、美感,與現(xiàn)實的辛勞、沉重、刻板形成鮮明對比。在馬爾庫塞看來,徹底改變現(xiàn)實的異化狀況,不僅是應該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他論證的理由如下: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不僅提供了愈來愈豐足的物質生活資料,而且還為消除本能壓抑準備了相應的技術手段。只要我們認清了現(xiàn)實社會的病癥所在,只要我們向著人性的真實需要去努力,一直被壓抑的生命的自由沖動是可以得到釋放和滿足的。“社會和個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可能會有所進展,如果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使自由、和平和幸福的現(xiàn)有可能性化為現(xiàn)實的話,就是說,如果創(chuàng)造條件把性欲和生命本能從破壞本能的優(yōu)勢中解放出來的話。”[注]Herbert Marcuse, E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p.132.
在馬爾庫塞看來,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有效的新型控制形式下面,那些促成社會革命的契機確實難以出現(xiàn)。因為現(xiàn)代人幾乎被現(xiàn)實社會制度同化了,即使是遭受資本壓迫的無產階級也被這個富裕社會所吸收。不過,他在20世紀60年代青年學生運動中看到了希望,即社會革命的起點在于培養(yǎng)全新的感受力。青年學生運動為愛欲解放而進行的文化斗爭,說明他們的生命力還沒有完全麻木和衰退。他們對于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抵觸和抗議,逐漸呈現(xiàn)為當今社會革命的特定形態(tài)。“新感性已成為一個政治因素。這場事件(指60年代青年學生運動和先鋒派藝術思潮等——引者注)或許在當代社會發(fā)展中標識出一個轉折點。這場運動需要我們的批判理論,把那些新穎的維度接納到它的概念中,使我們的批判理論構想出一個自由社會的可建構之內蘊。”[注]感性的革命需要藝術的想象力,需要發(fā)揮藝術本性中存在著的顛覆性的潛能。藝術的命運與革命的命運總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促使藝術家走向街頭的確就是一種藝術內在的緊迫性。然而,在這個活動中,他離開了藝術的天地,進入到一個更廣闊的天地:根本性實踐的天地。藝術將永遠是這個世界的對抗性的組成部分?!盵注]馬爾庫塞:《審美之維》,李小兵譯,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第106、189頁。藝術的這種對抗乃是“非壓抑性文明”同“壓抑性文明”的對抗,乃是馬克思所說的對于世界的感性占有,乃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現(xiàn)實。人類的解放在于重新塑造現(xiàn)實,究其根本在于重新塑造感性,而這一切都有賴于藝術反抗所激發(fā)出來的解放意象。
作為一種激進主義的社會批判理論,馬爾庫塞的感性哲學圍繞著愛欲解放的主題,將審美救世主義植入馬克思的社會革命理論之中,描繪出了一幅人類解放的自由圖景。馬爾庫塞認為,他的愛欲解放論并不是純粹思辨的產物,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人性的真實需要之中。他的非壓抑性文明構想是以愛欲釋放為核心的,基礎是感性的革命,藝術反抗是其通途,而生命的游戲化和自由化則是其終極目標。他集合了多種理論思想資源,根據生物主義和審美救世主義的原則對于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理論上的發(fā)揮。同其他法蘭克福學派成員一樣,他所推出的“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其說是承接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倒不如說是延續(xù)了弗洛伊德主義的思想邏輯。他將人類追求自由看作是“生物需要”和“審美需要”,其實并不是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而是匯入到了當代左翼文化政治的思潮之中。當他把美的形式與自由的形式等同起來的時候,他的感性哲學及其解放邏輯已經很明顯地離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范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