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君
成長路上
袁枚有詩曰:“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如苔花,雖微,也立于天地之間,便是生命。
開,成就的是一個人的思想;學,則飽滿的是一個人的靈魂。生命的意義大抵如此。我的教師之路,也是如苔花般發(fā)芽、開花之路,每一步都是那么努力,每一步都是那么值得驕傲!
2002年9月,我懵懵懂懂走進張家港市晨陽學校。大學實習期間,我接觸的都是小學語文,起點比較低,對于初中語文教師這一角色,內心充滿了忐忑。
初為人師,我被學校安排任教初二語文。當時辦公室里全是老教師、老班主任,只有我是新教師、新班主任。第一次踏上講臺,看著下面一個個比我還要高大的學生,我瞬間慌了神。上課僅上到一半的時間,教案上的“臺詞”已全部說完,我突然陷入了沒話可說的尷尬境地。至今,我還能記得那滾燙的雙頰和不知所措、無處安放的雙手。
一下課,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辦公室,向語文組的前輩們請教。在老教師的悉心指導下,我找來教學參考書,買來教案書,依葫蘆畫瓢;一有空,我就去聽他們的課,然后移花接木,照此模仿。這樣感覺還不過癮,我又想方設法借來名師的經典課例,一節(jié)節(jié)精心揣摩。
在不斷學習模仿中,我由一開始的生搬硬套、機械重復,逐漸學會了有所選擇:感覺適合我的就模仿,不適合我的就果斷舍棄。隨著學習的深入,在借鑒過程中,我開始慢慢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教學主張,揚長補短,實現了由單一模仿、照搬到轉換的變化。在模仿中借鑒他人的教學經驗,在模仿中體會其中蘊含的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理念。作為新手的我,漸漸摸索到語文教學的門道,漸漸叩開了語文教學之門。我悟出了備課“三步曲”:第一步,“有它(教參)沒我”,完全生搬硬套;第二步,“有我有它(教參)”,取長補短;第三步,“有我沒它(教參)”。我擺脫了教參束縛,實現了自我創(chuàng)新。從模仿到超越,這應該是新教師可以選擇的成長之路。
2004年,我在學校的書法比賽、演講比賽、說課比賽中,均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于是,我代表學校參加市里組織的說課比賽。當時,雖然我資歷尚淺,但我深知想要澆灌絢麗的成功之花,唯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連續(xù)多日不斷地思考、設計、修改、完善中,我取得了市二等獎的好成績。作為一名新教師,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周圍的人紛紛投來了贊許的目光,但我并不滿足。
2005年,學校要開展一次全市的閱讀教學展示活動,鑒于我這幾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單位領導把這個寶貴的機會留給了我。我很珍惜這次機會。對于鄉(xiāng)下的學校來說,這樣的機會少之又少。從接到任務開始,就注定了我生活節(jié)奏的忙碌與緊張。備課、磨課、評課、再上課、再評課……現場展示課是多次教學嘗試后的階段性成果。這樣的經歷讓我認識到,上好一節(jié)公開課真的很不容易。課后,在大家的一片贊揚聲里,我沒有飄飄然,而是對這節(jié)課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總感覺似乎缺少點什么。
幾個星期后,一天,我找校長談事情。談完事后,他抬起頭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讓我至今難忘的話:“小黃老師啊,還是要多讀書?。 痹掚m不多,但我的心靈卻為之猛然一震:是呀,我好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了,難怪備課的時候總感覺缺了點什么,原來是少了閱讀!那一刻,如醍醐灌頂,我內心感到無比羞愧。
回想剛工作的這幾年,我作為新教師兼班主任,既要管好班級,又要引導學生將各科的成績搞上去,只有在處理完所有事情后才能靜下心來備課,忙完常常已經是夜深人靜,于是閱讀就被放到了一邊。
忙不是理由,而是借口。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是有的。
那么,讀什么?我的閱讀一直僅僅局限于大學中文系所學科目范圍之內。我想,既然是語文教師,就要掌握語文教育教學規(guī)律。于是,我把閱讀的視野放到教育理論專著上。找到了閱讀的切入點,我就如饑似渴地對中外教育經典著作進行通覽,并以教材為圓心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那段時間,我抓住一切空余時間閱讀,先后讀了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楊九俊主編的《新課程教學問題與解決叢書》、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還有贊科夫、馬卡連柯等人的教育論著,我都反復讀過。閱讀這些經典著作后,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些常常困擾自己的問題得以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當前教育改革和這些經典著作的契合點,對自身存在的不足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對未來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有了明確的規(guī)劃??芍^“心智大開,視野大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說:凡是感到自己是一名研究者的教師,則最有可能變成教育工作的能手。我深深地體會到,提升教學水平的階梯就是教研。
孫雙金說:“反思乃個體成熟的標志?!辈粩喾此际且晃唤處煶砷L的必備要素。對教育思想的認識,有一個從膚淺到深刻的過程;對教學方法的應用,有一個從稚嫩到成熟的過程;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也有一個從薄弱到豐厚的過程。從膚淺到深刻,從稚嫩到成熟,從薄弱到豐厚,就是一個通過不斷反思而達到不斷提升的過程。在反思中尋規(guī)律,在反思中辨得失,在反思中出智慧。
大量閱讀之后,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并形成文字。近5年來,我撰寫的論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效應五論》《口語交際——一道文火慢燉的菜肴》《五步式分層教學初探》《語文課堂的本色》等在多家省級刊物上發(fā)表,還有多篇論文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我還開設了多節(jié)省、市級公開課,2005年開設閱讀課《走進小小說》,2010年開設《紫藤蘿瀑布》,2011年開設《月跡》《七顆鉆石》,2017年、2018年分別開設了綜合實踐課《我的心情我做主》《天下國家》,2018年還開設了蘇州市寫作課《寫人要抓住特點》等,均獲得了專家、老師們的高度評價。此外,我還獲得過蘇州市評優(yōu)課一等獎,張家港市評優(yōu)課一等獎、教學基本功競賽一等獎。
成績畢竟只屬于過去,新的征程就在腳下。楊瀾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長?!碧m如米粒般微小,但絲毫不自慚形穢,依然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信地盛開,收獲屬于自己的別樣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