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對于數學變式問題的分類,有許多不同的分法,筆者這里傾向于常州市特級教師潘建明老師的界定,將變式分為概念變式和過程變式,過程變式又分為水平變式和垂直變式。變式既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運用不同的變式策略,立足學生的認知結構,逐步推進,層層深入。
初中數學中有大量的概念,它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導出數學定理和法則的邏輯基礎。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的變式至關重要。概念變式不變的是概念的本質屬性,變的是概念的非本質屬性。概念變式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經歷概念形成過程,即概括、抽象、具體化,從而使學生獲得的概念更加準確、更加深刻。這里的概念變式我們分為標準概念變式(即概念外延的變化)和非概念變式(即舉反例)。
[案例1]在學習蘇科版八年級下冊“11.1反比例函數”時,筆者給出了三個實際問題情境,用函數關系式表示下列情境中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1)小明家距離學校5000m,他到校的時間y(h)隨騎車速度x(m/h)的變化而變化;
(2)已知菱形的面積為24cm2,一條對角線長n(cm)隨另一條對角線長m(cm)的變化而變化;
(3)實數a與b的積為-10,a隨b的變化而變化。
師:很好,請同學們觀察這三個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用一個一般的式子表達出來嗎?
生2:都有兩個變量。
生3:都是函數。
生4:函數的右邊都是一個分式。
生6:k≠0,自變量x≠0。
師:你能否對這種函數下個定義呢?
師:請判斷哪些是反比例函數?
學生開始辨析反比例函數的形式,師生共同總結反比例函數的另外兩種形式。
此案例屬于標準概念變式,這里通過三個實際背景的問題情境,變換反比例函數的非本質屬性,引導學生抽象出反比例函數的本質屬性。在概念的教學中我們既要注重對概念的傳授,也不能忽視概念的背景介紹,要讓學生先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再給學生創(chuàng)造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去理解概念的機會。
[案例2]在學習蘇科版七年級上冊“6.3余角、補角、對頂角”時,對頂角的概念學生比較容易混淆。我們可以通過非概念變式來進行辨析,使學生輕松掌握對頂角的概念。
概念圖像
非概念變式圖像
在概念形成以后,應針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設計辨析型題目,可以列舉具有本質屬性的事物或不具有該本質屬性的事物的辨析,達到深化概念理解的目的。另外,概念變式的運用要掌握時機,如果在學生沒有形成初步概念時就運用變式,將會干擾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所以我們要關注對概念變式教學的合理運用。
過程變式是指,學生通過概念、定理、命題等的學習過程,獲得多層次的活動經驗。在概念、定理、命題形成的過程中,過程變式反映了它們形成的歷史過程和邏輯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的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得以建立,解題的經驗和策略得以積累和提升。
過程變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水平變式和垂直變式。水平變式通常變更問題的背景,在同一思維水平上解決同一類問題。我們在教學中常用的策略有:(1)變換背景;(2)特殊到一般;(3)基本圖形變式;(4)條件結論變式;(5)實際應用。垂直變式是思維逐步深入的過程,由表層學習轉向結構學習,問題逐漸升華,進而加深對數學深層次價值和數學本質的體會。
[案例3]在學習蘇科版九年級下冊“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2)”時,給出例題:
已知:如圖1,∠A=∠E=∠BCD=90°,圖中存在相似三角形嗎?并說明理由。
變式1.已知:如圖2,∠A=∠E=∠BCD=70°,圖中存在相似三角形嗎?并說明理由。
變式2.已知:如圖3,∠A=∠E=∠BCD=130°,圖中存在相似三角形嗎?并說明理由。
圖1
圖2
圖3
以上的源問題與兩個變式問題中,給出的度數不同,圖形也不同,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相同的,思維量是相當的,學生能感受到多題可以一解。實際上這是我們總結的相似問題中的“一線三等角”模型,水平變式有助于學生對數學模型的認識和解題策略的認識,改變學生孤立、靜止地看待問題的思維習慣,幫助他們把握數學的內在規(guī)律,形成“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
數學教學中結構性變式的設計遵循認知的連續(xù)性,通常是從源問題到變式題,從水平變式到垂直變式,水平變式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垂直變式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深度。但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合理安排水平變式的“量”和垂直變式的“度”,才能達到既有量的積累,又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