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天罡
摘? 要:《易經(jīng)》是一部很古老的筮占書,記錄的是初民占卜吉兇的材料,其文字和語言敘述應(yīng)該和后來發(fā)現(xiàn)的甲骨卜辭有某些共同特征。因此,不宜過于使用后世的文字理解或思想觀念來釋讀《易經(jīng)》,而是要盡量從它產(chǎn)生和形成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來考慮其內(nèi)涵。參照甲骨文或金文等早期文字,從古文字的角度來看待《易經(jīng)》,將不失為一個較好的研究角度。
關(guān)鍵詞:《易經(jīng)》;卦爻辭;卜辭;古文字
《易經(jīng)》是中國上古時期的一部筮占之書,里面所寫都是初民占卜吉兇的材料。關(guān)于《易經(jīng)》出現(xiàn)的時間,學(xué)界迄今尚未形成明確、統(tǒng)一的意見。但是,說它十分接近殷商卜辭的時間,甚或二者在時間段上有較大重疊,應(yīng)該不會有太大問題。所不同的是,卜辭為地下出土,保持了它最原始的面貌,而《易經(jīng)》卻經(jīng)歷了數(shù)千載流傳,其文字書寫較最初的樣子肯定會有許多變化。即便如此,我們認(rèn)為,《易經(jīng)》仍然和殷商卜辭有所關(guān)聯(lián)。首先,二者在文字運用上應(yīng)該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其次,二者所反映的初民的生產(chǎn)、生活等文化內(nèi)容,必然帶有共同的時代印記,不至因族群的不同而完全不同。準(zhǔn)此,借助卜辭等文獻材料,從古文字的角度來審視《易經(jīng)》,當(dāng)不失為一個比較科學(xué)的方法。這方面前輩學(xué)者像高亨、聞一多等,已經(jīng)有了一些成果,提出了不少新看法。本文擬沿著這條研究《易經(jīng)》的路子,拾遺補漏,略舉數(shù)例,以陳管見,祈就正于大方之家。至于其中仍無法考知者,則付之闕如,以待高明。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引《周易》經(jīng)傳原文,除特別注明外,均出自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明胡震亨、毛晉同校,萬歷間刊刻,哈佛大學(xué)漢和圖書館藏本),不再一一注明。
1.《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p>
《易·說卦》:“乾,健也?!庇莘⒃疲骸熬珓傋詣伲瑒有胁恍?,故健也?!庇帧兑拙暋でよ彾取吩唬骸扒?xùn)健,壯健不息?!薄跺鑲鳌酚终f:“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盵1](P27-36)因此,后世解《乾》卦,一般理解為“天”或“健”,認(rèn)為天之體以健為用,運行不息,應(yīng)化無窮;《易傳》甚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名言。但是,《乾》卦的卦辭、爻辭卻沒有一句在說天,而且也基本上看不出“健”的意思。其九三爻辭雖然說“君子終日乾乾”,但和“健”似乎并沒有多少實質(zhì)性關(guān)系。
宋本葉鈔、朱鈔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周易音義》曰:“乾,依字作倝下乙?!盵2](P33)①《說文解字·乙部》云:“乾,上出也,從乙。乙,物之達也;倝聲。”[3](P740)“乙”既然是“乾”的意符,應(yīng)該能反映一些“乾”的含義。《說文解字·乙部》又釋“乙”云:“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與丨同意?!倍斡癫米ⅲ骸霸┲杂簦栽x也。乙乙,難出之貌?!妒酚洝吩唬骸艺哐匀f物生,軋軋也?!稘h書》曰:‘奮軋于乙?!段馁x》曰:‘思軋軋其若抽?!堒?,皆‘乙乙之假借。……《月令》鄭注:‘乙之言軋也。時萬物皆抽軋而出,物之出土艱屯,如車輾地澀滯。”冤即抑郁不暢,曲即彎曲不順,“乙乙”就是生長艱難的意思。春天陰氣尚強,草木抽芽生長艱難,所以抑郁不暢、彎曲不順。而謂“與‘丨同意”,也是表明自下而上,若暢達,則為“丨”;若不暢達,則彎曲成“乙”了。所以,“乾”字從乙,其本義正是說初春草木上出困難、艱澀,尚不能蓬勃而起,絲毫看不出“剛健”“自強不息”的意味。
廖名春先生釋讀馬王堆帛書《易經(jīng)》[4](P1)“乾”作“鍵”,因而懷疑《乾》卦的本名就是“健”[5](P63)。然《說文解字·木部》:“楗,歫門也?!倍斡癫米ⅰ伴ァ痹疲骸啊独献俞屛摹芬嘧骶嚅T也?!庇帧墩f文解字·止部》:“歫,止也?!倍斡癫米ⅰ皻j”云:“許無‘拒字,‘歫即‘拒也,此與彼相抵為拒,相抵則止矣?!薄抖Y記·月令》云:“壞城郭,戒門閭。修鍵閉,慎管鑰。”[6](卷17,P448)
《周禮·地官·司門》云:“司門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7](P1101)《說文》中的“楗”與這兩處的“鍵”字同義,都是門閂的意思,也表示阻塞、使之不通順;與“乾”之從“乙”,表示艱難上出、澀滯不暢正同。所以,與其把“鍵”理解是“健”之訛字,倒不如更加關(guān)注“乾”“鍵”“楗”三字含義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九三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薄稘h書·王莽傳》載張竦為陳崇草奏稱莽功德,引《詩》“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同時又引《易》“終日乾乾,夕惕若厲”。顏師古注謂:引《乾》卦九三爻辭,“乾乾”,自強之意[8](P4059)??峙虏惶珳?zhǔn)確。按照張竦的理解,《易》之“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正與《詩》之“夙夜匪解”同義。《后漢書·方術(shù)傳·謝夷吾》:“臣以頑駑,器非其疇,尸祿負(fù)乘,夕惕若厲?!崩钯t注:“言君子終日乾乾,至于夕,猶怵惕戒懼,若危厲。”[9](P2714)《經(jīng)典釋文》:“夕惕,怵惕也。鄭玄云:懼也。”而《尚書·旅獒》:“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xì)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傳》曰:“言當(dāng)早起夜寐,常勤于德?!且允ト饲贞?,慎終如始?!盵10](卷13,P330)《后漢書·祭祀志上》載漢光武帝祭泰山刻石文:“在位三十有二年,年六十二。乾乾日昃,不敢荒寧,涉危歷險,親巡黎元,恭肅神祇,惠恤耆老,理庶遵古,聰允明恕。”[9](P3166)這兩處的“乾乾”也都是“辛勞勤懇,日夜怵惕,不敢懈怠”的意思,和“乾”之“艱難上出、澀滯不暢”的含義正相吻合。
2.《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說文解字·土部》:“坤,地也,《易》之卦。從土申,土位在申也?!痹S慎的這一解釋,完全依據(jù)《易傳》。按:《經(jīng)典釋文》曰:“坤,本又作巛。”清盧文弨《經(jīng)典釋文考證》云:“巛,六書中不連。連者,系川字?!盵11](P2)如盧說,則“巛”實乃《易·坤》卦符之變形。馬王堆帛書《易經(jīng)》正作“川”[4](P8),《孔龢碑》隸書亦作
“”[12](P18)。章太炎先生說:“古人多借巛為坤,《漢書》《緯書》《經(jīng)典釋文》‘乾坤皆以‘巛為之?!盵13](P563)我們認(rèn)為,“巛”其實就是“川”的或體,都是“流水”“河流”的意思,不過意思上略有差別?!按ā?,《說文》篆作“”,是“貫穿通流水”的意思,表示水流通暢,因此,“順”字從“川”?!扮荨敝嬚矍?,似乎表明水流并不通暢;若中間再加一橫畫,壅塞水流,即為“”(災(zāi)),“災(zāi)(災(zāi))”字亦從“巛”。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說:“一切之災(zāi)當(dāng)作,惟火災(zāi)作災(zāi)。”[13](P470)
如果結(jié)合上卦“乾”字來看,“乾”從乙,表示草木自下而上曲折艱難生長,那么,“坤(巛)”則表示水流動曲折不暢。這兩卦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中不難想見。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敝祆洹吨芤妆玖x》句讀為“先迷后得,主利?!盵14](P48)恐非。“迷”即迷惑,《說文解字·辵部》:“惑也,從辵米聲。”這里應(yīng)該是迷路、迷失方向的意思,即《韓非子·解老》所謂:“凡失其欲往之路而妄行者之謂迷,迷則不能至于其所欲至矣。”[15](P137)《坤·彖》也說:“先迷失道,后順得常?!闭浴懊浴睘椤懊月贰?。但《彖》釋“主”為“?!保瑒t有些費解。高亨先生認(rèn)為:“主者,旅客之主人也。”[16](P165)李鏡池先生也把該句理解為“泛言行旅,實際是說商旅?!?jīng)商要認(rèn)得路?!让裕允У缆?。而且早先沒有旅館,要投宿人家?!魇钦写腿说姆繓|。‘后得主,當(dāng)是指引客人道路,又招呼他到家里住?!盵17](P472-473)不過,《說文解字·丶部》云:“主,燈中火主也?!睉?zhàn)國文字作“”,小篆作“”,正象燈中燃火照明之形。如此,《坤》卦辭此句似應(yīng)釋為:“君子有攸往,開始迷失了方向,后來得到了燈燭,所以‘利?!?/p>
3.《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屯,《說文解字·屮部》說得十分明白:“屯,難也。屯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從屮貫一,屈曲之也。一,地也?!币馑际钦f:“屯”字取象于草木初生,從地里面冒出芽來不容易,所以“難也”。屮,像草木初生時剛剛長出兩片枝葉。而上面的“一”,則象征地面?!按骸弊值幕蝮w有作“旾”或“萅”者,從屯從日或從艸,表示初春時節(jié),草木萌芽,大地上生出嫩芽。草木初生,要沖破重重困難,也表示事物的發(fā)展不可能很順利。而“邅”也有艱險、難行不進的意思。從這個角度看,《屯》卦和前面兩卦《乾》和《坤》應(yīng)該有某種深刻的關(guān)聯(lián)。
《屯》六二之“屯如”,相當(dāng)于“屯然”。《廣雅·釋詁》:“屯,聚也?!盵18](P94)此乃由草木初生艱難向上以致受拘抑而彎曲引申而來。“邅”是回轉(zhuǎn)的意思,《經(jīng)典釋文》:“馬云:‘難行不進之貌。”《楚辭·離騷》云:“邅吾道夫昆侖兮。”[19](P43)《九歌·云中君》云:“邅吾道兮洞庭?!盵19](P60)這兩處的“邅”,王逸均注為“轉(zhuǎn)也”?!鞍唷蓖ā鞍恪?,《經(jīng)典釋文》:“《子夏傳》云:‘相牽不進貌。鄭本作‘般。”班、般意同本卦初九爻辭“磐桓”之“磐”。《經(jīng)典釋文》:“磐,本亦作‘盤,又作‘槃?!庇郑骸榜R云:‘槃桓,旋也?!比绱?,磐也是旋轉(zhuǎn)回環(huán)的意思。“屯如邅如,乘馬班如”,意謂許多人乘馬而來,聚集盤桓,相牽不進?!翱堋笔莻€會意字,從宀下元、攴?!墩f文解字·宀部》釋云:“暴也,從攴完?!辈槐M準(zhǔn)確。該字上面的“宀”是房屋的象形,表示家中、家里?!瓣贰保坠俏淖鳌啊?,小篆作“”,像一只手持棍棒敲打的樣子?!霸笔悄X袋。因此,“寇”字就是有人闖入家中施暴,拿棍子擊打家人的腦袋,所以是“暴也”;引申為施暴之人,是為“賊寇”。所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一般理解為反映的是古代的搶婚制度,庶幾近之。不過,也有研究者認(rèn)為:因為是搶婚,非女子所自愿,所以女子“堅貞”,因此而不孕,過了十年才懷孕。這就有些近乎荒唐了。字,《說文解字·子部》:“乳也,從子在宀下?!奔丛诩抑猩⒆拥囊馑?。高亨先生解釋為“許嫁”,恐非。貞,貞問也?!芭迂憽?,是說女子筮占?!安蛔帧碑?dāng)為疑問詞,是貞問的命辭,如甲骨文之“丙子貞,不水(川)?其水(川)?”[20](P1271)“不字”,意謂貞問“生不生孩子”或者“什么時候生孩子”,得到的回答是:“十年乃字?!比绱硕?!
4.《蒙》卦
《蒙》卦之“蒙”,一般理解為“物之稚也。施之于人則童蒙也”,進而引申為“禮有來學(xué),無往教”,或暗示周成王之遭周公[21](卷2,P8-9)。均以“蒙”為兒童,引申為蒙昧無知之人。郭沫若、于省吾、徐中舒均認(rèn)為,“蒙”從從隹(鳥),與“霧”為古今字,某種鳥鳴預(yù)知將霧[22](卷7,P850)。
按:《說文解字》中“蒙”字有兩種寫法,一是從艸之“蒙”,是一種植物——王女,與本卦無關(guān);一作“冡”,甲骨文作“”,像是一頭被蒙住了腦袋的豬(豕),故《說文解字·部》釋云:“覆也,從豕?!蔽覀冋J(rèn)為,此卦似乎與狩獵有關(guān),也可能與祭祀用牲有關(guān)。初六之“發(fā)蒙”,發(fā),開也(見《廣雅·釋詁》),即掀開覆蓋豕腦袋的東西,有解脫之義,所以下文才有“利用刑人,用說(脫)桎梏”的爻辭。九二之“包蒙”,“包”是“庖”的假借,“庖蒙”似是在廚房把捕獲來的豕殺掉[16](P174);也可能是“炮”的假借①,即燔柴燒燎也。六四之“困蒙”,即捆住被蒙住腦袋的豕。六五之“童蒙”,“童”不是兒童,《說文解字·部》:“,辠(罪)也?!杏修f曰奴,奴曰童,女曰妾?!薄巴弊稚厦鎻摹啊?,“”即是拘押犯人的刑具。這里的“童蒙”似可以理解為用器械把豕拘禁起來。上九之“擊蒙”,《經(jīng)典釋文》:“王肅云:‘治也?!弊匀痪褪鞘帐?、整治所蒙之豕了②。
不過,這里還有個問題?!睹伞坟赞o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數(shù)句,如果這里的“童蒙”也像上文所說是“用器械把豕拘禁起來”,顯然不通。關(guān)于這一點,高亨先生曾說:“童蒙五句,乃筮人之標(biāo)語,不宜系此卦下?!盵16](P173)我們認(rèn)為,高先生此說極有見地,完全可以信從。如此,《蒙》卦辭則為:“《蒙》。亨。利貞?!?/p>
5.《需》卦
《說文解字·雨部》:“需,?也。遇雨不進,止?也。從雨而?!兑住吩唬骸粕嫌谔?,需?!?是站立等待的意思,音須。《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何妥注:“有險在前,不可妄涉,故須待時然后動也?!薄断蟆吩唬骸霸粕嫌谔欤??!彼沃宰ⅲ骸霸粕嫌谔欤殨r而降也?!盵21](卷,2,P14-15)就是說天上已經(jīng)布滿了云彩,將要下雨了,需要等待避雨,這也就是“遇雨不進,止?也”。因此,各家解釋《需》卦的爻辭,一般都認(rèn)為所謂“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需于血”“需于酒食”,就是待在郊、沙、泥、血、酒食之處或之中,如高亨先生云:“本卦需字皆駐止之義?!盵16](P176)李鏡池先生則認(rèn)為:“需,濡之本字,從雨從而,‘而當(dāng)是‘天的隸變?!?,天雨,濕也?!盵17](P485-486)①初九所謂“需于郊,利用恒。無咎”,即“在郊野為雨淋濕,沒處避,只好走下去。‘恒,照常?!逼渌髫晨蓳?jù)此類推。馬王堆帛書《易經(jīng)》“需”作“襦”[4](P4),正與“濡”同音,似乎可為李說添一證據(jù)。不過,“需”無論釋為“等待”,還是“濡濕”,“需于血”“需于酒食”都十分費解,讓人不得要領(lǐng)。
《經(jīng)典釋文》:“需,飲食之道也,訓(xùn)養(yǎng)?!闭f明此卦與人們的飲食相關(guān)。我們認(rèn)為,該卦前面五爻均為“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需于血”“需于酒食”,唯獨上六作“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是不是“入”字本應(yīng)作“需”,該爻也和前面數(shù)爻一樣,作“需于穴”呢?因此,我們懷疑“需”是“擩”字的本字或假借,亦讀為“擩”。擩,染也?!吨芏Y》:大?!氨婢偶馈保淞霸粩J祭”。鄭司農(nóng)云:“擩祭,以肝肺菹擩鹽醢中以祭也。”鄭玄卻認(rèn)為,古人飲食必祭,示有所先,擩祭乃是生人祭食之禮[7](P1998-2006)?!抖Y記·曲禮》云:“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殽之序徧祭之?!编嵭ⅲ骸凹?,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魅怂冗M,先祭之,所后進,后祭之,如其次?!盵6](卷3,P54)根據(jù)所上食物的次序依次祭之?!墩撜Z·鄉(xiāng)黨》皇侃《義疏》亦云:“祭謂祭食之先也。夫禮食必先取食種種出片子置俎豆籩地,名為祭。祭者,報昔初造此食者也。君子得惠不忘報,故將食而先出報也?!盵23](P719)而《經(jīng)典釋文·周禮音義》引干寶注云:“祭五行六陰之神與民起居?!盵2](P244)簡言之,所謂“擩祭”,就是平時飯前的祝告,對象或為“初造此食者”,或為與百姓起居相關(guān)的“五行六陰之神”,甚或是自己的先人。這種祭食儀式,至今還保存在一些比較偏遠(yuǎn)、落后的山野鄉(xiāng)村。古人飲食,不一定必在堂上屋內(nèi),也可能經(jīng)常在郊外、在水邊、在沼澤、在崖穴②。如此,所謂“擩于”郊、沙、泥、穴者,不過就是在郊、沙等不通場合舉行的比較簡單的祭食禮而已。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血,而是“祭所薦牲血”?!墩f文解字·血部》:“血”篆作“”,從皿,上面的“一”象血形,甲骨文則作“”或“”,戰(zhàn)國時寫作“”,更可直觀看出血作為盛在皿中的“祭所薦牲血”的意思?!皵J祭”是把動物的肝肺及酸菜放進鹽、醢中浸染來祭祀,而“擩于血”大概就是把肝肺等祭物擩于血中而已。而“擩于酒食”,是否不慎把祭祀用物擩在酒食之中,則不能確知。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薄跺琛吩唬骸昂?,久也?!彼?,歷來解釋“恒”字,都是“恒久”或“恒?!钡囊馑?,《子夏易傳》所謂“用其常,不失其素”、王弼《注》所謂“雖不應(yīng)幾,可以保常也”是也[1](P115)。按:《說文解字·二部》云:“,常也。從心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恒也。”我們認(rèn)為,“恒”字的“心(忄)”應(yīng)該是后來加上的?!昂恪弊旨坠俏牡膶懛ㄊ恰啊?,像一只船(舟)在兩岸之間。“二”上下兩條橫線,象征的就是河的兩岸③,船在兩岸之間來回劃動,是其常態(tài),故“恒”訓(xùn)為“?!雹?。不過,這是它的引申義,其本義應(yīng)該是渡船在河中來回擺渡的意思。因此,恒的本字是“亙”,有綿延、連續(xù)的意思,也有貫穿的意思?!缎琛烦蹙拧袄煤恪?,本來的意思大概是“利于渡河”,與其卦辭“利涉大川”的含義接近。
順便說明一下,《說文解字·二部》尚有另外一個寫法的“亙”,篆作“”,“求回也,從二從,象亙回之形,上下所求物也?!?,即“回”字,即表示在兩岸之間回轉(zhuǎn)迴旋⑤?!兑住ね汀分蹙拧芭突浮敝盎浮?、六二“屯如邅如”之“邅”,均從這個“亙()”,表示回轉(zhuǎn)和盤旋不進的意思。
6.《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p>
孚,《說文解字·爪部》:“卵即孚也,從爪子。一曰信也。”甲骨文作“”或“”,像手逮人之形。,即“孥”字,也有抓獲、施刑的意思?!渡袝じ适摹罚骸坝妹p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碧祁亷煿拧犊镏囌住肪矶骸版勐菊?,或以為奴,或加刑戮,無有所赦耳?!薄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白锶瞬绘??!壁w岐注:“妻、子也?!盵24](卷2上,P45)恐非。孚即俘虜,《說文》所謂孵和信,都不是“孚”的本義。李鏡池先生認(rèn)為《易經(jīng)》中“孚”均用其本義,其說可信。不過,有時也用其引申義:俘獲、收獲。
窒,即“室”字,上面的“宀”或“穴”均表示居處之上覆及四圍墻垣。王力先生認(rèn)為,在遠(yuǎn)古時代,人們一般為穴居,室就是穴,穴就是室。到了殷代,有了上棟下宇的房屋建造,人們的居住地由地下搬到地上,室和穴才有了區(qū)別[25](P149)?!豆騻鳌ば辍泛涡葑ⅲ骸笆矣袞|西廂曰廟,無東西廂有室曰寢?!盵26](卷16,P363)《爾雅·釋宮》亦云:“室有東西廂曰廟?!惫弊ⅲ骸皧A室前堂。”[27](卷5,P134)可見,室是廟的一部分,且與祭祀相關(guān),殷代藏主與祭祀并以宗、室為名。卜辭每稱“大室”“中室”“盟室”“司室”等,均為祭祀之所。
《說文解字·心部》:“惕,敬也?!瘪R王堆帛書《易經(jīng)》“惕”作“恤寧”二字。恤,疑作“血”,《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經(jīng)典釋文》:“血,馬云:‘當(dāng)作恤?!薄稌x》六五、《家人》九五、《萃》初六、《升》卦辭均有“勿恤”,馬王堆帛書《易經(jīng)》“恤”皆作“血”?!墩f文解字·血部》:“血,祭所薦牲血也?!庇袝r也用作祭祀名,如“貞王賓祖乙血歲亡尤”;或用作宗廟名,即血室,如“貞翌辛未其ㄓ于血室三六牢九月”;或用為祭祀對象,即血子,如“囗丑卜旅貞血子歲王其賓”[22](P550-551)。唐杜佑《通典》卷四十七:“唐虞立五廟,其祭尚氣。先迎牲殺于庭,取血告于室以降神,然后奏樂,尸入,王祼以郁鬯。”[28](卷47,P1)饒宗頤謂:“蓋祭時先取血,而后王賓尸。”[20](P2635)卜辭中多見“血”與“室”連用者,疑即祭祀時“取血告于室以降神”。寧,甲骨文或作“(《說文》‘定息也)”,篆作“”。卜辭中有用作祭名,如“庚戌卜于四方其五犬”“丁亥卜岳尞牢”即是。“恤寧”,也就是用牲血祭祀的意思。
如此說來,“有孚,窒惕”的意思大概是:用抓來的俘虜作犧牲,在祭室內(nèi)取其血用以祭祀。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痹A,歷來說《易》者一般多解作“訴訟”之“訟”,高亨即謂:“不克訟,猶今言不勝訴也?!盵16](P178)李鏡池理解為“貴族內(nèi)訌”[17](P488-489)。按:《說文解字·言部》:“訟,爭也。從言公聲。一曰歌頌?!倍斡癫米ⅲ骸肮灾?。《漢書·呂后紀(jì)》‘未敢訟言誅之,鄧展曰:‘訟言,公言也?!惫?,應(yīng)該是在公開場合講說,“未敢訟言誅之”的意思就是不敢公開講要誅殺諸呂?!妒酚洝魏蟊炯o(jì)》也有同樣的記載,裴骃《集解》云:“徐廣曰:‘訟,一作公。骃按:韋昭曰‘訟,猶公也?!彼抉R貞《索隱》:“公言,猶明言也。又解者云:‘訟,誦說也。”[28](P410)《經(jīng)典釋文》亦云:訟,“爭也,言之于公也。”因此,“訟”并非指訴訟、打官司。這樣,《訟》卦九二爻辭的意思就是:不能或不敢公開言明,回來后就逃走了。結(jié)果其邑人三百戶沒有災(zāi)害,得以保全。
7.《比》卦
《比·彖》曰:“比,輔也,下順從也?!笨追f達《周易正義》:“‘比者所以得吉,由‘比者,人來相輔助也?!马槒恼?,在下之人,順從于上,是相輔助也?!盵30](卷2,P54)《經(jīng)典釋文》引《子夏傳》:“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曰比?!彼f正是“輔”義。《爾雅·釋詁第一》亦云:“比,俌也?!盵27](卷2,P42)《說文解字·人部》:“俌,輔也?!薄皞Y”即輔之本字?!对娊?jīng)·唐風(fēng)·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编崱豆{》也說:“比,輔也。”[31](卷6,P392)所以,高亨說:“本卦比字皆為輔義,且就臣輔君而言也?!盵16](P184)
按:把“比”理解為“輔助”,并不妥當(dāng)?!墩f文解字·比部》:“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辈贿^,據(jù)古文字專家的意見,“從”“比”二字的寫法,在卜辭中其實并沒有正反的區(qū)別,“從”字既作“”或“”,亦作“”或“”;同樣,“比”字既作“”或“”,亦作“”或“”。雖然寫法上差別甚微,但“從”字從“人”,“比”字從“匕”,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據(jù)屈萬里先生說:“比者,親信之謂也。”并舉《尚書·盤庚》“曷不暨朕幼孫有比”、《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引《詩·皇矣》“克順可比,比于文王”,認(rèn)為:“《書》意乃責(zé)民眾之不親信盤庚,《詩》意則謂上帝親信文王也?!倍对娊?jīng)·小雅·正月》“洽比其鄰”,“乃謂親善其鄰”;《唐風(fēng)·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乃傷人之不見親”。據(jù)此,屈先生以為,《易·比》卦之爻辭之“比之無咎”“比之自內(nèi)”“比之匪人”“外比之”“顯比”“比之無首”,“其‘比字胥當(dāng)作親信解,于義乃安?!倍侗取ゅ鑲鳌贰暗厣嫌兴?,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鄭注:“比猶親也?!保┯葻o異于為《比》卦之爻辭作了最好的注腳①。另外,像《左傳·昭公三年》:“燕大夫比以殺公之外嬖?!倍蓬A(yù)注:“相親比?!盵32](P1230)《國語·楚語下》:“比爾兄弟親戚。”韋昭注:“比,親也?!盵33](P519)比,皆是親密聯(lián)合之義,亦即《說文》所謂“密也”。由此可知,“比”之“親密”“親信”指的是上對下,如上帝之于文王、先王之于諸侯、大國之于小國,而非《彖》所謂“下順從”或“下輔佐上”之義。
《比》卦辭云:“不寧方來,后夫兇。”高亨認(rèn)為此七字暗指《國語·魯語》記載的一個故事:“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fēng)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寧,安也;方猶邦也。……不寧方謂不安靜之邦,即好為亂之邦也?!粚幏絹碇^不寧之邦來朝也。后夫者,后至之人也。諸侯朝王,后至者誅,故曰不寧方來,后夫兇?!盵16](P183)李鏡池的理解與此略同:“方,邦國。不寧方,不安寧的邦國,即搗亂的國家。開國際會議,不寧方卻遲遲不來,有意搗亂。不寧也作不廷、不庭?!t遲不來是會被聲罪致討的?!盵17](P496-497)
我們認(rèn)為,高、李之說似不可從。甲骨卜辭中,“方”既可用來稱邊夷之國,如土方、馬方、羊方、井方、苦方等,《易經(jīng)》中有“高宗伐鬼方”,也是特定邦國的名稱——方。陳夢家即認(rèn)為,“方”是方族的名稱,其地“當(dāng)在沁陽之北,太行山以北的山西南部”。該族在殷商時逐漸強大,“卜辭記方人入侵之事,自武丁以迄帝辛,都有記載”,如“方其來”“方不大出”等。饒宗頤也說:“方即方夷方人。”“方人自少康中興以來,賓服于夏。至殷其族益大,故屢見于記載。”[20](P3151-3152)《逸周書·世俘解》:“太公望命御方來”,晉孔朝注:“太公受命追御紂黨方來?!盵34](P441)這個“方來”,應(yīng)該就是卜辭和《易經(jīng)》中的“方”,或者本來就稱為“方來”?!安粚?,方來,后夫兇”,也應(yīng)該是一句占問的話:“安寧不安寧?因為有方來,后面可能兇?!?/p>
此外,《坤》六二爻辭:“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敝?,甲骨文作“”或“”,卜辭中多用為動詞,是祭祀的名稱[20](P555)。而“大亦為方國名,稱‘大方,或簡稱‘大,所俘獲‘大方之人員亦稱‘大?!盵20](P210)“習(xí)”字在卜辭中多次出現(xiàn),唐蘭、楊樹達、饒宗頤、屈萬里、裘錫圭諸先生均認(rèn)為,“習(xí)”與“襲”同義,乃“重復(fù)”的意思[20](P1853-1854)?!吨芏Y·地官·小胥》:“襲其不正者?!编嵭ⅲ骸肮蕰u為‘習(xí)。”而《左傳·襄公十三年》:“先王卜征五年而歲習(xí)其祥,祥習(xí)則行,不習(xí)則增修德而改卜。”杜預(yù)注:“不習(xí),謂卜不吉?!笨追f達疏:“其曰‘不習(xí)者,是謂不習(xí)吉也?!薄安涣?xí)吉”,也就是不重復(fù)、連續(xù)出現(xiàn)吉兆。這樣,“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的意思大概是:用獲自方、大族的俘虜來祭祀,占卜時即便不能得到連續(xù)的吉兆,仍然“無不利”。
參考文獻:
[1][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潘雨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2][唐]陸德明撰,黃焯匯校,黃延明重輯.經(jīng)典釋文匯校[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馬王堆帛書《易經(jīng)》[A].《續(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易類第一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廖名春.《周易》經(jīng)傳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
[6][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7][清]孫詒讓.周禮正義[M].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8][漢]班固.漢書[M].[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9][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10][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A].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C].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9.
[11][清]盧文弨.經(jīng)典釋文考證[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12][宋]洪適.隸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3]章太炎.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M].朱希祖、錢玄同、周作人記錄,王寧主持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
[14][宋]朱熹.周易本義(影印宋刊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15][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鍾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
[16]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重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 1984.
[17]李鏡池.周易通義[A].李鏡池著,李銘建整理.李鏡池周易著作全集[C].北京:中華書局,2019.
[18][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影印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9][宋]洪興祖.楚辭補注[M].白化文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20]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 1996.
[21][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明]胡震亨,毛晉同校.萬歷刻本.
[22]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9.
[23]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4][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A].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C].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25]王立軍等.漢字的文化解讀[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12.
[26][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A].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C].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9.
[27][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A].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C].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28][唐]杜佑.通典[M].日本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明刻本.
[29][漢]司馬遷.史記[M].[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9.
[30][三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A].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C].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31][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A].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C].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32][晉]杜預(yù).春秋左傳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3]徐元誥.國語集解(修訂本)[M].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34]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