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以培育高中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議題式教學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一大亮點。文章以2018年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疑難問題培訓會上“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一課為例,探討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策略。
關鍵詞: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余廣文,浙江省衢州市開化中學專家組副組長、教科室副主任,浙江省特級教師,高級教師,浙江省名師網絡工作室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浙江省高考學考命題專家,浙江省骨干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浙江? 衢州? 324300)
中圖分類號:G63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25-0007-03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議題式教學是落實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重要抓手,是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重要途徑。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通過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在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議題為統(tǒng)領,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問題、開展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推進課堂教學變革,使學生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實現(xiàn)有效的價值引領,在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的同時,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一、精準選擇議題:搭建教學的原點
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實施要使活動設計成為教學設計和承載學科內容的重要形式,教學設計能否反映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思路,關鍵在于確定開展活動的議題。議題是落實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關鍵,對教學活動起著統(tǒng)領性作用。因此,要落實活動型學科課程,首要任務就是精選議題,為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可靠的基礎。議題是活動型課程的引線,好的議題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關鍵。議題既包括課程的具體內容,又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既具有開放性、引領性,又體現(xiàn)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議題側重一個“議”字,議題選擇設計的過程是價值辨析和踐行升華的過程,也是師生通過活動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應精準選擇議題,搭建教學的原點。
1. 議題中藏著教學的邏輯,它是一個邏輯的原點。一堂課的情境創(chuàng)設、活動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教學議題的邏輯展開。例如,在教學“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一課時,教師圍繞“面對價值沖突我們該如何選擇”這一議題講述了三個故事:“余村故事”直接面對要不要關停礦山以及關停之后怎么辦的選擇;“浙江故事”從“兩山理論”和“杰出人物”兩個角度,論證做出正確價值選擇的重要性;“我的故事”提出“我該怎么辦”的問題,讓學生重新回到自己身上,引導學生思考和展望人生。整堂課以“面對價值沖突我們該如何選擇”為議題逐漸推進,展現(xiàn)了清晰嚴密的內在邏輯。
2. 議題中蘊藏著教學的靈魂,它是一個目標的原點。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也是在議題的不斷展開中逐步實現(xiàn)的。學生在品味上述三個故事的過程中,理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根本標準,樹立“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而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素養(yǎng)。議題搭建了教學的原點,使課堂有了骨架,讓課堂有了靈魂。
二、精心設置情境:展現(xiàn)多彩的世界
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必須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優(yōu)化情境功能,引導學生面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xiàn)實問題,以更好地支持、服務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教師要圍繞議題去精心設置、優(yōu)化教學情境,讓議題教學依托教學情境展開,通過教學情境內設的問題驅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探究情境中獲得議題的內在價值,從而實現(xiàn)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議題情境既要包含議題產生的內在原因,提供解決問題的信息支持,又要蘊含思維張力,能引導學生從多個視角去探究、去思考,更準確地體悟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和背后的運行法則,從而更好、更快地培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見識,更要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三個遞進式結構、挖掘理論深度、不斷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故事情境,給學生展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首先是“余村故事”,讓學生了解了“兩山理論”發(fā)源地安吉余村的昨天和今天,明白了安吉余村發(fā)展的曲折歷程,從而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貴之處;接著由小到大講述“浙江故事”,并向學生展示了七位入選100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人物的浙江人,引導學生剖析他們成功背后的價值觀層面的原因;最后由外而內,轉向“我的故事”,以給自己寫寄語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入自身的內心世界,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樣的議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理性的求知欲望和內在的探究動力,不僅能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能深入把握“為什么”“怎么辦”,從而培育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精妙設計問題:創(chuàng)設思維的空間
高中生身心發(fā)展具有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等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步入開放的、辨析式的學習路徑,理性面對不同觀點,聚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實施辨析式學習路徑,需要大量的思辨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議題精心設置高質量、高思維的進階問題,創(chuàng)設思維的空間。
例如,在組織“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一課教學時,教師圍繞議題設計了“從礦山村變成旅游村、明星村,轉變之路實屬不易,是什么推動了巨變的發(fā)生”“關停礦山值不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人們的觀念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余村的今昔變化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等問題,通過幾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由易到難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明白: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人民群眾的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要兼顧各方利益,但決策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要求。在不同的文明時代,人們對經濟和生態(tài)的關系有不同的認識和處理。價值觀念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價值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要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同樣,遵循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不同?!皟缮嚼碚摗笔钦憬粩嗲蠼狻霸鯓影l(fā)展、靠什么發(fā)展、為什么而發(fā)展”的過程,也是踐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根本標準的生動體現(xiàn)。這既解決了教學重點,又有利于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最終培育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四、精巧開展活動:構筑學習的平臺
議題的開展必須以一定的學習活動為平臺,而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以有效的學習任務為引領。從某種角度看,學習活動是學習任務的“活化”和“外化”。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必須設計卓有成效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完成對情境的解構,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圍繞議題展開的活動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線索。這里所說的“活動”內涵豐富,知與行是活動,學與思是活動,講問題和提問題是活動,社會實踐是活動,課堂教學是活動,結果和過程也是活動。序列化活動引導并驅動學生深度思考,這是一種有學科知識支撐的“議”,而這種“議”其實是育。
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一課的教學中,以序列化活動為載體,使學科內容生活化、生動化、結構化,實現(xiàn)“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了兩個最為核心的活動:針對“礦之殤”,組織模擬“村民大會”,探討“要不要關停礦山”這個問題;由于關停礦山后帶來了“民之憂”,于是設計了模擬“村情民意懇談會”,讓學生為余村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設計方案。這些活動的設計開展,給學生構筑了一個探究學習、小組合作的平臺。通過前一個活動的探究,學生知道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通過后一個活動的探究,學生知道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活動的設計也為學生構筑了一個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平臺。教師在組織學生設計余村發(fā)展規(guī)劃時,將全班分為甲、乙、丙、丁四組,其中甲、乙、丙三組負責設計方案,丁組負責方案點評,特別要求點評組制訂評價標準,這是一種教學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能很好地貫徹教學評一致的新課標理念。整堂課以“余村故事”“浙江故事”“我的故事”為活動線索,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實現(xiàn)了理論知識和生活關切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提高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五、精細處理教材:整合學習的資源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強調教材是師生可以共同學習利用的資源;強調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性;強調教學過程中允許意料之外的,有意義或無意義的,重要或不重要的干擾、爭執(zhí)甚至沖突等教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并把這些作為一種激發(fā)師生情意表達、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誘因。因此,教師要善于圍繞議題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整合教材,教學要承上啟下自然轉換,要娓娓道來,有深度、有溫度,要讓人耳目一新,要像磁鐵般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師生的思想、情感達到高度的共鳴。
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一課的教學中,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思維認知實際情況,教師對教材進行了大膽地重新整合,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湖州安吉余村入手:現(xiàn)在的余村就如同詩篇中的“桃花源”,三面青山環(huán)繞,小溪繞村而過,漫山翠竹綠葉,入眼皆是美景。而十五年前,這里卻是空中飛沙走石,河里泥漿遍布,入眼皆是“窮山惡水”。從礦山村變成旅游村、明星村,轉變之路實屬不易,是什么推動了巨變的發(fā)生?這樣的課堂導入處理,幫助學生搭建了學習的腳手架,把整堂課設計為“余村故事”“浙江故事”“我的故事”三個篇章,整個教學流程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這樣精妙處理教材,關注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做到了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在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視野下,高中政治教師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結合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特點,不斷思考、探索議題式教學,讓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結出素養(yǎng)果實。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韓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袁振國.核心素養(yǎng)如何轉化為學生素質[N].光明日報,2015-12.08(15).
[4] 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5] 王國芳,魯新民.面對價值沖突如何選擇教學實錄及點評[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9,(2).
責任編輯? ?黃? ?晶